小時候最盼的就是中秋傍晚,巷子飄著各家廚房的香氣,奶奶總會站在灶臺前念叨:
“3 菜端上桌,無禍人平安”。
那時不懂這話的深意,只看見她系著藍布圍裙,
把油光锃亮的鴨子、粉糯的芋頭和圓滾滾的丸子一一擺上桌,月光漫過窗臺,全家人的影子在墻上團成一團,就覺得這便是最好的光景了。
老祖宗傳下的俗語從來不是空穴來風。
這 “三菜” 的講究,藏著中國人最實在的團圓智慧。
就像中秋的月亮總要圓圓滿滿,餐桌上的菜也得有模有樣,既要合時令,又得有說法。
這第一道菜,在江南一帶非鴨子莫屬。
你去菜場打聽,中秋前后的老鴨最是金貴,攤主會得意地告訴你:“這時候的鴨,肚里藏著桂花香氣呢!” 可不是嘛,《白門食譜》里就寫過金陵八月的鹽水鴨 “肉內(nèi)有桂花香”,所以老南京人叫它 “桂花鴨”。
講究點的人家會做八寶鴨,在鴨肚子里塞滿火腿、香菇、栗子等八樣鮮貨,慢火燉得酥爛,掀開鍋蓋時香氣能驚動半條街,
這哪是做菜,分明是把豐收的富足都包進去了。
第二道菜得是芋頭,這玩意兒在中秋餐桌上可是 “自帶典故” 的角色。
江浙人管它叫 “芋艿頭”,剝芋皮時長輩總愛說 “剝鬼皮”,這說法能追溯到元末明初呢。
相傳那時百姓用芋頭象征 “胡頭”,借著剝芋皮寄托心意,后來慢慢演變成 “越剝越順” 的吉祥話。
芋頭的做法也多,上海人愛蘸白糖吃清蒸的,甜糯爽口;
湖南人喜歡紅燒,醬汁裹著芋肉,配米飯能多吃兩碗。
更妙的是 “芋艿” 諧音 “運來”,咬開粉粉的芋肉,就像咬開了一整年的好運氣,難怪老輩人說 “中秋吃芋,福氣有余”。
第三道菜必須是丸子,這可是團圓宴的 “靈魂擔當”。
北方叫丸子,南方稱圓子,不管叫法如何,那滾圓的模樣就寫著 “團團圓圓” 四個大字。
講究的人家做丸子從不用絞肉機,非要手工剁肉,七分瘦三分肥,剁到肉粒帶著嚼勁才罷休,這樣的丸子咬開才有汁水。
四喜丸子更是把吉祥話藏進菜里:一喜闔家團圓,二喜五谷豐登,三喜平安順遂,四喜福氣綿延。
小時候總急著夾丸子,奶奶卻要等全家人坐齊了才肯端上桌,說 “團圓的菜,缺一個人都不圓滿”。
如今想想,這哪里是等菜涼熱,分明是在教我們珍惜相聚的時光。
這三道菜湊齊了,中秋的餐桌才算有了 “骨架”,再配上些應(yīng)景的小菜就更完美了。
上海人會加一盤翠綠的毛豆,“毛豆莢” 諧音 “佳”,討個萬事順心的彩頭;
豆腐也是好選擇,“腐” 通 “福”,清炒或煮湯都鮮嫩,寓意 “家家都有?!?。
這些配菜就像月亮周圍的星星,看似不起眼,少了卻總覺得不完整。
就像老話說的 “無酒不成席”,中秋的團圓飯也得有杯好酒,米酒溫潤,桂花酒香甜,舉杯時看月亮爬上來,連空氣都變得軟綿綿的。
其實老祖宗的智慧就藏在這些煙火氣里。
為什么偏要這三道菜?因為鴨子應(yīng)了秋令,芋頭藏了念想,丸子圓了心意。
它們不像月餅那樣被捧在高處,卻扎扎實實填滿了團圓的滋味。
記得有一年中秋,臺風把電線刮斷了,全家人圍著燭光吃這三道菜,鴨肉的香、芋頭的甜、丸子的鮮混在一起,反而成了最難忘的記憶。
那時才懂,“無禍人平安” 不是求來的,是一家人圍坐餐桌時,那份踏實安穩(wěn)的感覺。
如今菜場里的菜越來越豐富,可每到中秋,我還是會照著老規(guī)矩備齊這三道菜。
看著孩子像我小時候一樣急著剝芋皮,老婆在廚房炸丸子的油星濺起,突然就明白了:
這些老習俗哪是什么束縛,不過是祖祖輩輩把對團圓的期盼,悄悄藏進了日復一日的煙火里。
今年中秋,你家的餐桌上會擺哪幾道菜?
不妨試試這三道老祖宗傳下來的 “平安菜”。
畢竟,最好的祝福從來都不在華麗的詞藻里,而在那冒著熱氣的飯菜中,在全家人圍坐時,那句輕輕的 “開飯啦” 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