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淮海戰(zhàn)役中,蔣系將領李彌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存在。
他沒有靠指揮打出一場漂亮的勝仗,也沒有通過英勇突圍揚名戰(zhàn)場,而是憑借一副戲腔,在民兵的嚴密盤查下成功蒙混過關,僥幸從戰(zhàn)場中全身而退。
在后來的歲月里,李彌甚至常常以此吹噓:“藝多不壓身,危難關頭,一副好嗓子救了命?!?/strong>
對此,有人稱贊他機智,認為他的逃生展現了極高的生存本能;也有人對他嗤之以鼻,將他視為貪生怕死的代表。
那么,李彌是怎么利用唱戲躲過盤查的?他的這一行為又帶來了什么?
“膽小將軍”
1948年冬天,淮海戰(zhàn)場上炮火連天,而對國軍將領李彌來說,這并不是他第一次面臨生死抉擇。
可這一次,他選擇的不是正面戰(zhàn)場上的拼死一搏,而是用一場臨時的戲腔表演,完成了人生中最為離奇的一次“脫困”。
戰(zhàn)場的一個深夜,李彌正試圖穿過被解放軍包圍的村鎮(zhèn)。
彼時,民兵的巡邏隊已經在前方設下關卡,來者若有任何可疑舉動,輕則被扣押,重則當場擊斃。
絕望間,李彌靠著假身份加入了一個戲班。
小時候在家鄉(xiāng)昆明,父親請過不少戲班來家里表演,他耳濡目染,對戲曲的腔調雖不能說精通,但模仿幾句花旦唱腔還是游刃有余。
因此,遇到盤查時,李彌為了顯得更加真實,他雙手一拱,隨即掐著嗓子清唱了一段戲曲。
就這樣,他打消了民兵的疑惑,成功逃脫。
事后,這段傳奇經歷一度成為李彌的談資。
他自己更是逢人便夸:“你們啊!行軍打仗靠的不光是槍,技多不壓身,有時候有一副好嗓子,關鍵時候能救命!”
不過,作為一名將軍,他靠“唱戲”逃過死劫,雖令人嘖嘖稱奇,卻也讓外界質疑他的能力與膽氣。
另外,關于李彌的“見死不救”,更讓他的形象一落千丈。
李彌的“見死不救”
1948年11月初,徐州戰(zhàn)場上,雙方指揮官將數十萬大軍投入其中,而作為蔣系雜牌部隊的領軍人物,黃百韜被賦予了五個軍的指揮權。
但他的力量并不足以支撐起蔣介石賦予的重任,他所在的碾莊圩四面環(huán)敵,已經成為解放軍包圍的重心。
在這生死一線的關鍵時刻,他最需要的,不是別的,而是一支援軍,李彌,正是當時距離他最近且具備解圍能力的指揮官之一。
他的部隊駐扎在碾莊圩西南不足20公里的曹八集,擁有兩支精銳部隊共計6萬兵力。
若這6萬人能按兵不動,至少能為黃百韜部的退路提供掩護;若這支部隊稍加兵力接應,或許就能改變戰(zhàn)局。
可李彌接下來的選擇,卻讓黃百韜陷入了無可挽回的絕境。
“根據‘剿總’命令,我的部隊需要在今晚開始撤回徐州,接下來防守的任務,就只能由你負責了?!?br/>
李彌話語中冷冰冰的決絕,讓無線電那頭的黃百韜如墜冰窟。
事實上,李彌并非完全受“剿總”總司令劉峙的命令所限,在此之前,他并未完全相信黃百韜的計劃。
因為他內心深處隱隱猜測,這個“雜牌軍”將領一旦與自己聯(lián)合,指揮權必然會落到黃百韜手中。
盡管黃百韜是五個軍的總指揮,但他只是蔣介石臨時啟用的“棋子”,而李彌作為黃埔四期出身的正統(tǒng)軍官,始終不愿將自己部隊的命運交付于這樣一個外人。
更重要的是,李彌根本不想讓自己的部隊與解放軍正面沖突。
他敏銳地察覺到戰(zhàn)局已經對國軍十分不利,任何救援都可能讓自己陷入無盡的危險之中。他選擇的,只有自保。
沒有救援的數日后,黃百韜果然未能改變命運,他的部隊在碾莊圩被解放軍全殲,最終他本人選擇開槍自盡。
當黃百韜的尸體被發(fā)現時,解放軍的士兵們驚訝地發(fā)現,這位國軍將領身上穿的并非軍裝,而是一件普通的灰布外衣。
或許他也在最后一刻試圖用農民裝扮逃生,但顯然未能如愿。
而在距離戰(zhàn)場數十公里外的李彌,早已帶著他的部隊,匆匆撤往徐州。
為此,后人對黃百韜與李彌的關系爭論不休,有人認為,李彌的行為是對命令的忠誠,他只是按照蔣介石的指示行事;
也有人批評李彌冷酷無情,為了自保不惜將戰(zhàn)友推向死亡,而這一切,無論站在哪一方,都無法否認他“見死不救”的事情。
“亂世逃兵”
到了1948年底,徐州城蔣軍的防線已被解放軍層層撕裂,此時,蔣介石的重兵集團正在全面潰退,而作為國軍將領的李彌,卻再次將他的“逃跑本領”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大撤退計劃中,李彌本應負責后衛(wèi)掩護任務,確保數十萬部隊能夠安全撤離。
但當蔣軍如潮水般涌向徐州以南時,這位一向對危險敏銳的將領,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盤算。
那天,杜聿明的指揮部里各路將領正在等待命令,但當杜聿明想聯(lián)系李彌布置行軍任務時,卻驚愕地發(fā)現李彌“失聯(lián)”了。
李彌的參謀長拿著電話,支支吾吾地解釋:“長官,我們的線路出了問題,正在搶修”。
可實際上,李彌的部隊早已悄悄離開了原本指定的位置,徑直朝西南方向撤退。
李彌并非是一個愚笨的人,他很清楚,自己的6萬大軍如果真要留守掩護,必將成為解放軍的第一目標。
而此刻戰(zhàn)局已經明朗,蔣軍整體形勢一片狼藉,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于是,他選擇了繞過杜聿明的直屬部隊,悄悄帶著部隊率先突圍。
他也并未按照杜聿明規(guī)劃的撤退路線行動,而是另辟蹊徑,選擇了一條偏僻但相對安全的山地小路。
途中,李彌命令部隊丟棄大部分輜重,輕裝上路,甚至嚴令所有通訊設備全部關閉,以免被追擊的解放軍發(fā)現蹤跡。
李彌的這一操作,直接導致杜聿明的計劃全盤崩潰,原本應由他負責的掩護空白,讓解放軍輕而易舉地沖破了國軍的后防線,直逼杜聿明指揮部。
杜聿明大驚失色,不得不倉促下令全軍突圍,甚至連行軍路線都沒能規(guī)劃清楚,部隊混亂不堪,各自為戰(zhàn)。
而李彌則仿佛置身事外,他一路上不斷派偵查兵搜索前方的民間道路,避開主干線,悄悄向更遠的地方撤離。
他的邏輯很簡單:只要能比別人快一步,就能保住性命,而那些慢一步的,就只能成為戰(zhàn)場的犧牲品。
有一次,李彌的部隊行至洪澤湖附近,他們被一隊解放軍小股部隊發(fā)現,隨即遭遇伏擊。
面對突如其來的襲擊,李彌卻顯得異常鎮(zhèn)定,他跳上一輛吉普車,大聲命令手下:“所有人分散隱蔽,繞湖撤退!別戀戰(zhàn),記住,活著比什么都重要!”
就這樣,李彌將部隊分成小股,改裝成平民模樣,躲入湖區(qū)深處。
當解放軍追擊部隊趕到時,看到的只是一片空蕩蕩的濕地,他的這番臨時策略,再次為自己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幾天后,李彌終于抵達一個相對安全的村莊,他的部隊已經筋疲力盡,所有人臉上寫滿了劫后余生的慶幸。
這時,他的副將湊過來,低聲問:“將軍,我們這一撤,會不會被追責?”
李彌則露出一絲自嘲的笑意:“誰會追究呢?死人不會寫報告,活著的人,才有資格評功論賞?!?/strong>
這句話在火光中顯得尤為冷酷,卻也揭示了他的真實心態(tài),對李彌來說,戰(zhàn)爭是一場復雜的博弈,誰能笑到最后,誰就能寫下歷史。
徐州戰(zhàn)役最終以蔣軍的慘敗告終,杜聿明被俘,數十萬大軍覆滅,而李彌卻成為少數逃出生天的將領之一。
他帶著殘部撤回后方,雖沒有獲得太多功勞,卻成功地保存了自己的性命。
而在后來的回憶中,李彌對這段經歷諱莫如深,偶爾談及,也總是用輕描淡寫的口吻調侃:“行軍打仗,命比面子重要,跑得快的,不一定是膽小鬼,可能是最聰明的?!?/p>
英雄還是笑柄?
戰(zhàn)爭結束后,李彌那段靠戲腔逃生、臨陣棄友的往事,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而他戰(zhàn)后的生活,并不如戰(zhàn)前那般風光,徐州戰(zhàn)敗后,他輾轉撤往臺灣,得以躲過國軍其他將領被俘的厄運。
可逃出生天并不意味著從此平安無事,他在蔣介石集團內的地位已大不如前。
他被分配到邊遠地區(qū)負責“殘兵收編”工作,表面上是為了“恢復戰(zhàn)力”,實際上是對他的某種“流放”。
在一次私人聚會上,李彌談起自己的戰(zhàn)場經歷,語氣輕描淡寫,甚至帶著點得意。
他說道:“在那個戰(zhàn)場上,真正聰明的人才活得下來。那些喊打喊殺的將軍,不是死了,就是成了俘虜,你說,到底誰聰明?”
盡管他表現得滿不在乎,但圍坐的人心里都清楚,李彌的話里更多的是一種自我辯解,他無法回避的是,他的“聰明”也讓他失去了許多。
他沒能像其他將領一樣,贏得后人和戰(zhàn)友的尊重,而這種對尊嚴的損失,也許比死亡更令人難堪。
其實,李彌是求生的“智者”,還是背叛戰(zhàn)友的“懦夫”?這一問題,恐怕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選擇和行為,都注定在歷史長河中,成為那個亂世的一個象征——復雜、矛盾、充滿爭議,卻又不容忽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