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是大地的豐收
也是人間的團圓
又是一年團圓將至
當(dāng)城市的燈火亮起
珺山的屋檐下正在醞釀一場跨越時空的融聚
然而真正的團圓,不只是月圓之夜的相聚
更是將家族的血脈與記憶
安放在一個能承載時光的容器里
廳堂·圓月照華庭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量鳴露草"------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千年前子由與東坡望月唱和時
未必想過后世團圓能有這般氣象
珺山奢闊的廳堂,將蘇子筆下的清輝悉數(shù)收納
當(dāng)月光穿過月洞窗,在青石地面投下冰裂紋光影
太師椅上三代人的身影被拉成修長的水墨畫
孩童舉著免兒燈跑過屏風(fēng)
驚動博古架旁的寒蛋
競與宋詞里的意境隔空相和
團圓的空間美學(xué),早被詩人寫在千年前的月光里
園林·移月就花來
“研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辛棄疾《太常引》
秋日的珺山園林
恰似稼軒詞中的理想之境
百米曲廊掛起絹絲燈籠,與枝頭果實爭艷
金桂簌簌落滿石徑,每一步都踏在豐盛之上
家人在亭臺水榭間漫步
池中月影被錦鯉攪碎又重圓
恍若杜甫”研卻月中桂,清光應(yīng)更多”的具象呈現(xiàn)
最妙是月下觀花如窺瑤臺仙境
原來宋人追求的清光
不在天上,在珺山的匠心營造里
露臺·醉月?lián)u花影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diào)歌頭》
今夜珺山的露臺,成了東坡詞意的現(xiàn)代注腳
大閘蟹泛著橙紅,與天際圓月遙相呼應(yīng)
天文望遠鏡里環(huán)形山清晰如硯臺墨痕
全家舉杯邀月時忽然頓悟
千年前”千里共嬋娟”的悵惘,已被匠心化解
此刻銀漢西流,露臺暖燈將一家人的笑聲送上云霄
仿佛在與月宮里的嫦娥隔空對酌
月印萬川處,此間是唐人張若虛曾問”江畔何人初見月”
而今夜珺山的回答是:見月不如筑月
當(dāng)建筑成為詩的容器,當(dāng)團圓可觸可感
每個中秋都將是家族史的新篇章
這輪照耀過李白的月,沐浴過蘇軾的月
此刻正停在珺山的飛檐翹角上
等待為當(dāng)代世家書寫新的詩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