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常駐的外軍軍官們曾反復拿一個論點壓人:解放軍航母缺少五代艦載機,所以戰(zhàn)力“天然矮一截”。他們的邏輯簡單粗暴——沒了隱身機,甲板再大也只是昂貴停機坪。如今,這句俏皮話聽上去像老舊唱片,噪聲大于旋律。
9 月 22 日,福建艦一聲悶響把殲-35彈射上天,視頻在社交平臺循環(huán)播放。那并不僅是技術動作,而是一種態(tài)度:我們有能力把五代機和電磁彈射這兩件最燒錢的玩意兒整合到一艘新船上,而且是一次成功。圍觀者驚嘆,行內人更關心下一步。
9 月 28 日央視跟進報道,鏡頭卻把焦點對準發(fā)動機而非艦載機本身——“采用中國獨有超材料的新型渦扇”。話鋒一轉,觀眾才發(fā)現最出彩的并非彈射,而是那顆被鈦合金蒙皮包住的心臟。顯然,這臺動力以前未公開露面,且無俄式血統(tǒng)。
結合航發(fā)項目的公開進度,最符合描述的是渦扇-19。它定位中推第四代,專為中型隱身機設計。坊間數據說推重比 10,最大加力 12 噸;但央視報告殲-35“起飛重量近 30 噸”,這與公開參數不吻合,也側面說明官方對外的舊數值故意做了降溫處理。
推重比多出 0。5,意味著同樣油量能帶更多炸彈,還能在甲板上短跑后直接拉起超音速巡航。別小看那幾噸冗余,它決定了空戰(zhàn)犬斗時是先掉速度還是先掉命,決定艦隊防空半徑是 900 還是 1100 公里。
讓發(fā)動機向上一個技術臺階的,是超高溫合金和 3D 打印整體葉盤。少了鉚釘和焊縫,重量輕幾乎一個副油箱;葉尖涂層的熔點再向前推數十攝氏度,進氣道就可縮短,隱身曲面更易保形。更重要,材料到加工的鏈條都掌握在國內,制裁按鈕按下去也只是一聲輕響。
動力強了,滑躍甲板忽然不再是束縛。遼寧艦、山東艦此前因缺少彈射被貼上“四代航母”標簽;若殲-35換裝渦扇-19后能在甲板末端 200 米內抬頭,老大哥們將直接跨級。三艘可用五代機的中大型航母,世界上除美國外無人能及。
這套組合拳讓英國媒體當年的“威爾士親王號可一敵二”成了笑柄。F-35B 的 STOVL 本是英國人最后的底牌,可一旦對手也能在滑躍甲板上放隱身機,差距立刻從“技術代差”退化為“誰油多誰彈多”。
但別急著端香檳。新發(fā)動機在海上服役還要過三關:鹽霧腐蝕、飛濺甲板水和高濕高溫下的熱穩(wěn)定。艦員要學的新流程從發(fā)動機清洗劑配比到葉片在線內窺鏡檢測,一套下來既費時也費預算。金屬比數據誠實,紙面性能不等于戰(zhàn)備率。
產業(yè)鏈同樣要跟上。沈陽總裝、黎陽試車、陜西高溫材料研究院,一條跨省供應線必須像鐘表一樣運轉,才能支撐未來“雙航母+快速輪休”的節(jié)奏。渦扇-19 量產的經驗也會反哺渦扇-15,讓 J-20 擁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心”。
視野再放大,三艘搭載五代機的航母意味著中國海軍開始具備“全球到達、區(qū)域拒止”雙模式。它可以在南海維持常態(tài)化威懾,也可以把力量推到印度洋保駕護航。對手想做成本核算時,會發(fā)現保險費忽然多出一欄:低可探隱身艦載機。
那些年西方輿論津津樂道的“缺口”正在被悄悄填平。是的,距離徹底成熟還有距離——艦載預警機與無人僚機的協(xié)同、全系彈藥的隱身化、作戰(zhàn)體系的快速升級都需要時間。但殲-35 與渦扇-19 的結合,已經把“藍水五代時代”那扇門推開了一條縫。誰先邁進去,誰就能在下一輪競速中占得先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