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
從黃河岸邊震天徹地的威風鑼鼓,到平遙古城代代相傳的磚雕技藝;從太行山區(qū)悠揚婉轉(zhuǎn)的民間小調(diào),到祁太秧歌里唱不盡的晉地風情;從舌尖上醇厚綿長的杏花村汾酒,到指尖上飽含溫情的中陽剪紙……時光仿佛格外偏愛山西這片土地,每一寸土壤都沉淀著歷史的回響。在這里,182項國家級非遺、942項省級非遺、2項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山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如同一顆顆璀璨明珠,串起了一條跨越時空的文化長廊。
山西非遺,是融入煙火日常的生命脈動,是一部寫在山河間的文明史書。一唱一念一聲吼,山西梆子高亢激越的唱腔里,回蕩著這片土地特有的豪邁與深情;太原鑼鼓響徹云霄,敲出的不僅是節(jié)慶的歡愉,更是農(nóng)耕文明對自然的敬畏與對豐收的祈愿;遍布城鄉(xiāng)的民間社火——踩高蹺、耍獅、扭秧歌,無不承載著人們“驅(qū)除邪疫、祈保平安”的美好寄托……站在時光的渡口回望,山西的非遺早已超越了“技藝”與“表演”的淺層范疇,它記錄著這片土地的興衰榮辱,寄托著山西人的精神魂魄,成為每個人心中“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文化根脈。
山西非遺,是匠人以光陰與心血澆筑的信仰,是一代代人以生命對接時間的執(zhí)著。流光溢彩的平遙推光漆器背后,匠人恪守“木胎制作、裱布刮灰、髹漆推光、彩繪裝飾”等古法工序,歷經(jīng)三十余道精細操作,方能打磨出溫潤如玉的質(zhì)感;在老陳醋的制作工坊里,傳承者以歲月釀造風味,借“夏曬冬冰”的四季淬煉褪去醋中燥氣,凝就層次豐富的醇厚香氣;“取之于水而成之于火”的絳州澄泥硯,經(jīng)過濾、制坯、雕刻、煅燒等數(shù)十道工序,歷時一年有余方可問世……非遺技藝從來不是冰冷的工序,匠人們守著一方小作坊,重復著祖輩傳下的手藝,讓“慢工出細活”的匠心,在快節(jié)奏的時代里依然擲地有聲。
非遺不只是歷史的回響,更是未來的希望。在生生不息的非遺傳承之路上,山西始終在不斷探索與實踐中尋找屬于自己的答案。
非遺是跨越時光的“活”文化,三晉大地的非遺從歷史中走來,自當行走于時代。
當古老技藝與當代生活相遇,年輕的設(shè)計師拿起繡針,將晉繡元素融入時尚服飾、手提挎包中,讓傳統(tǒng)美學走上了街頭巷尾;在傳統(tǒng)技藝與現(xiàn)代審美的碰撞中,一系列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不斷涌現(xiàn),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潮品”;電商平臺助力非遺產(chǎn)品打開廣闊市場、數(shù)字技術(shù)讓皮影戲走上云端舞臺、互聯(lián)網(wǎng)帶著晉劇走向大江南北……從“博物館里的標本”到“生活中的潮流”,非遺的生命力,正在于它始終與人間煙火共生,在時光的淬煉中找到新的打開方式,成為每個普通人都能觸摸、參與、創(chuàng)造的文明脈絡。
非遺里的山西
在平遙古城,推光漆器技藝表演成為游客必看的風景;漫步忻州古城,傳統(tǒng)面食技藝展示吸引游客駐足;在“跟著非遺游山西”的主題路線里,“咥一碗”山西面、喝一口“醋飲特調(diào)”成為旅游“打卡”標配,制作精美的山西花饃更是成為特產(chǎn)店里的“顏值擔當”……這些文旅實踐,讓非遺從靜態(tài)展示變?yōu)榭筛兄?、可體驗、可參與的文化盛宴,讓游客在山水之間觸摸文化溫度,在行走之中讀懂歷史深度。
從雁北到晉南,從呂梁到太行,山西非遺正穿越時間長廊,以全新的、充滿活力的面貌進入千家萬戶,它不僅講述著城市的歷史與發(fā)展,更在與城市的“雙向奔赴”中實現(xiàn)“見人、見物、見技藝”的傳承愿景,讓古老的文化遺產(chǎn)在新時代煥發(fā)出蓬勃生命力。
本文刊登于《記者觀察》2025.9(上)第25期 總第681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