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能愛一個從未真正屬于過她的男人多久?68年。
這是張瓊?cè)A交出的答案。
新婚5天被拋棄,守活寡68年,眼看著丈夫與別的女人生了9個孩子,她的人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近代婚姻悲劇史。
五天新娘,一生棄婦
1912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20歲的郭沫若娶了22歲的張瓊?cè)A。
這場包辦婚姻從一開始就注定是個錯誤。
拜天地、祖宗、拜父母、夫妻互拜、吃交杯酒一應(yīng)儀式過后,小夫妻終于進入洞房。
張瓊?cè)A眼里閃著羞澀而向往的光彩,她以為婚姻就是幸福的開始。
當郭沫若揭開新娘蓋頭,紅袖添香的美夢瞬間落地碎成了渣兒。
那個受過新式教育的青年看到妻子的小腳,看到她普通的容貌,心中的失望如潮水般涌來。
洞房花燭夜,郭沫若在日記里寫下:"新婚之夜,如墜冰窖。"
張瓊?cè)A只享受了5天的新娘生活,而且這5天中,她得到的只是丈夫的冷臉。
之后一年,郭沫若回過幾次家,可是每一次都拒絕和妻子同房。
這對新婚夫妻從來沒有真正的夫妻生活。
張瓊?cè)A曾經(jīng)哀求:"給我一個孩子吧。"郭沫若連這個請求都拒絕了。
1913年,郭沫若赴日留學(xué)。
臨走前沒有任何承諾,沒有任何告別,就這樣消失在張瓊?cè)A的生活里。
從此,一個22歲的女人開始了長達68年的等待。
東京愛情,五子滿堂
1916年8月,在東京圣路加病院,郭沫若認識了年僅22歲的日本姑娘佐藤富子,當時,郭沫若在岡山高等學(xué)校攻讀醫(yī)科,她是護士。
這是真正的一見鐘情。他在回信中大方表達了對佐藤富子的一見鐘情,
"我在醫(yī)院大門口看見您的時候,我立刻產(chǎn)生了就好像是看到圣母瑪利亞那樣的心情,您的臉放出圣光,您的眼睛會說話,您的口好像櫻桃一樣,我愛上了您!"
佐藤富子被才華橫溢的郭沫若寫的愛情詩所陶醉。
不久,她毅然辭去圣路加醫(yī)院的工作,隨郭沫若到岡山同居,郭沫若還為她取了中國名字郭安娜。
為了這份愛情,佐藤富子付出了巨大代價。
佐藤家是基督教徒之家,斷然不允許她與一個華人青年同居的。
她的家庭對她和郭的結(jié)合終身沒有諒解。
她失去了富足家庭的經(jīng)濟支持,只靠郭沫若每月的48元官費補助度日,開始了克勤克儉的平民生活。
在這種生活的歷練中,她從無怨言,特別是他們的大兒子郭和生出世以后,生活更為艱難。
為支持丈夫讀書,她自己有時以紅薯充饑。
21年間,安娜為郭沫若生下了5個孩子:長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佛生,女兒淑子,四兒志鴻。
她用自己的青春和愛情,給了郭沫若一個完整的家。
可是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7月25日凌晨,郭沫若給還在睡夢中的妻子和孩子留下一張便簽,隨即回國了。
這一走,就是永別。
安娜醒來時,只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我必須回國,無法帶你們同行,等我回來。
郭沫若再也沒有回來。
抗戰(zhàn)伴侶,新的開始
1937年7月,抗戰(zhàn)爆發(fā),郭沫若丟下在日本的妻子安娜和5個孩子,秘密回國。
那張匆忙留給安娜的紙條上寫著"我必須回國,無法帶你們同行,等我回來",可他再也沒有回去。
在朋友林林的介紹下,郭沫若認識了22歲的于立群。
初次見面,于立群給郭沫若留下了深刻印象:兩條小辮子,一身藍布衫,面孔被陽光曬得半黑,言談舉止穩(wěn)重端莊。
更沒想到于立群竟然是于立忱的妹妹。
于立忱——那個在日本時與郭沫若有過一段情,因為懷了他的孩子被拋棄,最終在1937年5月自殺的女子。
這次見面,于立群把大姐于立忱思念郭沫若的詩箋交給了他。
郭沫若心情十分激動,他想:"我有責任保護立群,但愿我能把愛她姐姐的心轉(zhuǎn)移到她身上。"
多么殘酷的巧合。
于立群不知道,眼前這個她仰慕的才子,正是害死自己姐姐的人,而郭沫若看著于立群,仿佛從她臉上又看到了已逝戀人的面影。
戰(zhàn)火中的溫柔鄉(xiāng)
于立群出身名門,祖父于式枚是清朝進士,外祖父是兩廣總督岑春煊。
家道中落后,14歲的于立群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劇社,后又進入上海電影學(xué)校,成了小有名氣的電影演員。
1938年初,郭沫若要赴武漢擔任國民政府第三廳廳長。
于立群按照組織安排本要去陜北,卻在臨行前改變了行程,與郭沫若一同前往武漢。兩人住進了新亞酒樓。
就在酒樓的幾個夜晚,兩顆心在筆墨紙硯間相遇了。
于立群向郭沫若討教書法,在一筆一劃中,兩人的心跨越24歲的年齡差相連在一起。
郭沫若寫下《陜北謠》:"陜北陜北我心愛,君請先去我后來,要活總要在一塊。"
這首詩就是求愛宣言。
46歲的郭沫若向22歲的于立群表白了。
于立群沒有去陜北,而是跟隨郭沫若到了武漢,后遷往重慶。
1939年元旦,他們舉辦了婚禮。
婚后,于立群正式息影,全身心投入家庭,為郭沫若抄寫文章、整理資料,處理瑣事。
這段時期是郭沫若創(chuàng)作的巔峰,共出版約四十部著作。
郭沫若的成功離不開在幕后默默付出的于立群。
于立群徹底放棄了演藝事業(yè),負擔起六個孩子的生活和教育。
她熱情招待來自五湖四海的進步文化人士,給他們當聯(lián)絡(luò)員、交通員、炊事員,甘愿作為綠葉陪襯在丈夫身邊。
1939年7月,郭沫若父親去世,他帶著于立群和兩個月大的兒子回鄉(xiāng)奔喪。
這是于立群第一次見到張瓊?cè)A。
一進家門,招呼他們的是一個40歲模樣的中年婦女。
她端茶倒水伺候著他們,把自己的婚房收拾出來給他們住,自己搬到旁邊的小房子。
張瓊?cè)A的寬容讓于立群感動不已,卻不知道這個女人,已經(jīng)為她的丈夫獨守空房27年。
戲劇性的一幕發(fā)生在1948年。
安娜帶著5個孩子千里迢迢從日本趕到香港,希望一家人團聚。
當她看到郭沫若身邊的于立群和一群孩子時,一切都明白了,沒有爭吵,沒有哭鬧,安娜只是默默轉(zhuǎn)身離開。
她知道,這個男人的心已經(jīng)不屬于她了。
而此時的于立群,正在享受著作為"抗戰(zhàn)夫人"的榮光,她不知道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多少女人的痛苦之上——包括她的親姐姐。
遲來的相認,永恒的遺憾
1979年,郭沫若的兩個女兒回到樂山老家,去看望獨守空房68年的郭沫若原配妻子張瓊?cè)A。
兩個女兒郭庶英和郭平英熱情地拉著張瓊?cè)A的手,稱呼她為"張媽媽",終生都沒有得到郭沫若認可的張瓊?cè)A,卻得到了兩個女兒的認可和尊敬。
她頓時老淚縱橫,拉著兩個女兒不肯撒手。
"他還好嗎?"她問,女兒沉默了很久,然后輕聲說:"他已經(jīng)走了。"得知郭沫若去世的消息后,張瓊?cè)A病倒了。
89歲的張瓊?cè)A握著郭沫若年輕時的照片,喃喃自語:"如果我長得好看一點,如果我的腳沒有裹過..."
她到死都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才被丈夫拋棄。
1980年6月,張瓊?cè)A的身體越來越虛弱,她拒絕了政府的補助,拒絕了親戚的接濟,"我不要別人的施舍。"她說。
她把自己做的手工藝品拿到街上賣,換幾個錢買米買菜。
90歲的張瓊?cè)A在貧窮中離世。
她這一生,沒有享受過一天真正的夫妻生活,沒有生過一個孩子,連丈夫的面都見不到幾次。
可她守了整整68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在為當年的"不夠美麗"而自責。
那個時代創(chuàng)造了一批青年,他們不滿于所謂"世俗"為其套上的枷鎖,他們厭惡桎梏,他們渴望自由,他們追求理想,他們想要改變這個落后的舊中國。
而他們最初的改變,往往是從他們自身開始的,是從反對封建婚姻開始的。
可是在追求個人解放的路上,有多少女人成了犧牲品?
張瓊?cè)A只是其中最極端的一個。
她用一生詮釋了什么叫"癡心女子負心漢",也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最殘酷的真相:個人的覺醒往往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郭沫若晚年曾說:"我不是個'人',我是壞了的人,我自己的人格確實是壞透了。"
可這句話,張瓊?cè)A永遠聽不到了。
參考資料:
郭沫若與原配夫人張瓊?cè)A關(guān)系始末·中國作家網(wǎng)·2022年8月24日
拋妻棄子40年,他真的是罪人嗎?·澎湃新聞·日期不詳
"抗戰(zhàn)夫人"于立群:郭沫若病逝8個月后自縊身亡·人民網(wǎng)·2012年10月22日
尋找于立忱·中國作家網(wǎng)·2020年3月2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