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千龍網(wǎng))
202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9月29日,“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開幕式在故宮博物院寶蘊樓舉辦。從明天(30日)起,這個備受關(guān)注的故宮百年大展將在午門展廳對觀眾開放。記者從故宮博物院獲悉,此次展覽展出文物200件(套),將全方位展現(xiàn)故宮博物院從萌芽誕生到曲折成長,從步履維艱到闊步前行,從探尋求索到銳意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歷程。
故宮午門展廳,展出的清代二十五寶璽。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精心遴選文物200件(套),講述故宮百年歷程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這座歷經(jīng)明清兩代王朝的皇家禁苑,自此變?yōu)橄蛉耖_放的文化殿堂。早期的故宮博物院誕生于民族動蕩的時代,克服了體制變革、社會經(jīng)濟落后帶來的極端困難,并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成功組織文物南遷。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院事業(yè)發(fā)展翻開新的一頁,古建修繕保護工程扎實推進,文物藏品管理體系持續(xù)健全,展覽工作不斷發(fā)展。
到改革開放時期,故宮博物院逐步完善博物館配套基礎設施,不斷發(fā)展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及傳播體系。進入新世紀,故宮博物院先后啟動建院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故宮整體維修保護工程和歷時七年的文物清理工作,推動故宮完整保護,各項事業(yè)迅速發(fā)展。
在新的歷史發(fā)展機遇下,故宮博物院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學術(shù)研究、開放服務、運營管理、對外交流合作等各項事業(yè)蒸蒸日上,故宮作為世界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作用凸顯。為了系統(tǒng)總結(jié)和凝練故宮博物院從紫禁城到博物館的百年歷程,故宮博物院特別策劃舉辦了這次“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徐婉玲向新京報記者介紹,本次大展的主題定位在“守護”二字上,整個展覽分列“一脈文淵”“百年傳承”“萬千氣象”三大篇章,精心遴選文物200件(套)進行展出,立體式闡釋了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記者注意到,午門西雁翅樓展廳以“一脈文淵”為主題,又分列“天府永藏”“紫禁初開”“故宮新生”三個部分。午門正殿展廳以“百年傳承”為主題,分列成“國寶匯流”“古物重光”“殿宇生輝”三個部分。午門東雁翅樓展廳以“萬千氣象”為主題,則分列了“文明賡續(xù)”“華章共譜”“太和充滿”三個部分。
據(jù)了解,本次展覽以院史為主題,采用文物與檔案明暗雙線相結(jié)合的敘事方式。從“一脈文淵”到“百年傳承”,再到“萬千氣象”,展覽的三個篇章共同繪就故宮博物院歷經(jīng)風雨、繼往開來、守正創(chuàng)新的壯闊百年,凝聚著社會各界同心同行的協(xié)作力量。
故宮博物院表示,希望本次展覽能給觀眾帶來豐富的精神滋養(yǎng)和智慧啟迪,增進觀眾對故宮的了解,激發(fā)更多人對中華文明的價值認同感,從而深植文化自信,讓凝結(jié)在文物中的民族智慧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凝聚社會共識的精神紐帶。
《清明上河圖》《五牛圖》《伯遠帖》等真跡亮相大展
與此前網(wǎng)友猜測的差不多,此次大展中,《清明上河圖》《五牛圖》《伯遠帖》等真跡也被搬上了展柜。
展出的《清明上河圖》。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在“一脈文淵”主題中,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驚艷亮相。這幅畫卷描繪的是清明時節(jié)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nèi)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因為人物活動的時間是在清明前后,所以稱之為《清明上河圖》。全畫分為首、中、后三段。
透過玻璃展罩仔細觀察,行人中有紳士、官吏、仆役、販夫、走卒、車轎夫、作坊工人、說書藝人、理發(fā)匠、醫(yī)生、看相算命者、貴家婦女、行腳僧人、頑皮兒童,甚至還有乞丐。他們的身份不同,衣冠各異,同在街上,而忙閑不一,苦樂不均。此外還能看清轎子、駝隊、牛、馬、驢車、人力車等城中交通運載工具。
畫家通過長期的觀察提煉,以精細高超的用筆,將八百多各色人物,以及數(shù)以百計的樹木、房屋、車船,布置在繁華熙攘的汴河兩岸,兼具重要的歷史文獻和藝術(shù)價值。據(jù)介紹,此卷初藏宋徽宗宣和內(nèi)府,后迭經(jīng)元明內(nèi)府及嚴嵩、畢沅等人收藏,嘉慶時進入清宮,著錄于《石渠寶笈三編》。據(jù)《賞溥杰書畫目》記載,1923年由溥杰攜帶出宮。1958年,由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撥交故宮博物院。
令人驚喜的還有唐代韓滉的《五牛圖》?!段迮D》是目前所見的最早作于紙上的繪畫,紙質(zhì)為麻料,具有唐代紙張的特點。圖中畫牛五頭,形象姿態(tài)各異,或依棘搔癢,或昂首低鳴,或悠然信步,或回首顧盼。最后一黃牛頭上還束有一個頗為講究的紅色“絡頭”。仔細去看,牛頭部與口鼻處的根根細毛,更是筆筆入微。
據(jù)了解,韓滉任職宰相期間,注重農(nóng)業(yè)發(fā)展,此圖可能含有鼓勵農(nóng)耕的意義?!段迮D》是其作品的傳世孤本,也是為數(shù)寥寥的幾件唐代紙絹繪畫真跡之一,因此不論其藝術(shù)成就還是歷史價值都備受世人關(guān)注。該圖曾入南宋高宗內(nèi)府,又經(jīng)元代趙孟頫、明代項元汴等名家收藏,后入清宮內(nèi)廷,著錄于《石渠寶笈》,清末散佚。1958年,此卷由國務院撥款從香港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時,已是創(chuàng)痕累累。后經(jīng)孫承枝等專家修復,再獲新生。
《伯遠帖》。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難得一見的晉朝王珣的《伯遠帖》也在此次大展上亮相,此帖與陸機的《平復帖》為現(xiàn)今僅存的兩件晉代名人法書。《伯遠帖》是王珣寫的一通信札,行書瘦勁古秀,用筆削勁挺拔。據(jù)介紹,此卷曾著錄于宋趙佶《宣和書譜》、明顧復《平生壯觀》、清安岐《墨緣匯觀》、清乾隆內(nèi)府《石果寶笈》等,清末民初時散佚出宮。1951年國家撥款從香港購回,后撥交故宮博物院。
記者注意到,曾被清室善后委員會點查時登記為“破琴一張”的唐代大圣遺音琴,清代乾隆皇帝厘定的行使國家最高權(quán)力的二十五方御用國寶總稱的“清代二十五寶璽”,反映春秋時期高超青銅器鑄造工藝的蓮鶴方壺等珍品也分布在不同的展廳內(nèi)。
提示
展覽不單獨售票,《清明上河圖》采用流動參觀模式
“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展期為2025年9月30日至12月30日。展覽不單獨售票,實行預約制參觀,觀眾可通過“故宮博物院”微信小程序預約。
故宮博物院開放管理處處長房小妹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故宮博物院建院百年重要展覽之一,此次展覽匯集了眾多重要展品,特別是《清明上河圖》的展出,一定會吸引眾多觀眾前來一睹其真容?!盀榱藸I造良好的參觀氛圍,首先我們提示大家,在參觀前請在故宮官方小程序進行展覽實名預約。其次希望大家自覺遵守展覽期間的管理措施,以維護良好的參觀秩序?!?/p>
她說,《清明上河圖》采用流動參觀模式,工作人員會指引觀眾有序排隊,觀眾在觀看展品過程中請聽從現(xiàn)場工作人員的引導,安靜欣賞,避免大聲喧嘩。參觀過程中自覺做到不停留、不拍攝、不講解,以便讓更多觀眾能夠欣賞到《清明上河圖》這件展品。
記者了解到,像《清明上河圖》這類真跡書畫,在此次展覽中展期可能只有一個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