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文殊般若碑》,又名《水牛山文殊般若經(jīng)碑》、《文殊般若經(jīng)碑》,此碑原立于寧陽、汶上兩縣交界的水牛山之巔,同著名的清涼寺、二佛洞相伴于水牛山上一千多年,歷盡滄桑。1973年移至汶上縣文化館,因保護不當而裂為兩段,后移至汶上縣博物館?,F(xiàn)為為國家一級文物。
碑高2米,寬0.86米,厚0.14米。上罩石,碑額中置佛龕。為一鋪五尊(一佛二菩薩二弟子)。由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以及釋迦的兩大弟子阿難、迦葉組成,龕之兩側(cè)陰刻“文殊般若”四字。字高15厘米,寬約為20厘米,書體為隸楷相間,渾厚勃發(fā)。碑首下陰刻《文殊般若經(jīng)》經(jīng)文10行,每行30字,計297字,書體同碑額,字徑5厘米。碑之兩側(cè)鐫有善主姓名,因刻度較淺,現(xiàn)已剝落難辨。
文殊般若經(jīng)碑
現(xiàn)藏汶上縣中都博物館
《文殊般若經(jīng)碑》書體為由隸向楷過渡的代表作,該碑制作年代,素有爭議。孫星衍在其《寰宇防碑錄》中將其列入北齊時期,趙之謙以題名的官制考證其為隋碑,《集古求真》的作者歐陽輔和《校碑隨筆》的作者方若認同趙說。從書法風格看,與《徂徠山映佛巖般若經(jīng)》和《泰山經(jīng)石峪金剛經(jīng)》相仿,豐腴溫雅,極具北齊書風,不似隋唐以后楷書注重波折,起收筆處不露筆鋒,行筆遲緩,落筆凝重,結(jié)體茂密,風潤厚美,用筆平衡莊重,不作險峻欹側(cè)之筆,故顯雍容大度。清楊守敬《平碑記》稱“平情而論,原非隸法,出以豐腴,具有靈和之致,不墮寒儉之習耳”。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曾求得此碑法帖,時常臨摹,遂自成一家書風。
此碑是魏碑中承接漢碑書風并形成魏碑獨特風格的杰出代表,是我國書法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獨現(xiàn)異彩的時代高標。與汶上漢代衡方碑齊名,是繼衡方碑之后的碑中驕子?!吨袊磐媸詹刂改稀?、《金石學大辭典》、《碑帖精華》等書中均有“文殊般若碑”的記載,此碑已成為中外專家、學者進行歷史研究、佛教研究、石刻藝術(shù)、書法藝術(shù)研究的珍貴史料,更是留存千古、不可多得的石刻藝術(shù)珍品。
【1】文殊
【2】般若
【3】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觀正法,無為無
【4】相,無得無利,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知者,無見
【5】者,無作者。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
【6】蜜境界。非證非不證,不作戲論,無有分別。一切
【7】法無盡、離盡。無凡夫法,無聲聞法,無辟支佛法、
【8】佛法。非得非不得,不舍生死,不證涅槃,非思議
【9】非不思議,非作非不作,法相如是。不知云何當
【10】學般若波羅蜜?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如是
【11】知諸法相,是名當學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若
【12】欲學菩提自在三昧,得是三昧已,照明一切甚
【13】深佛法,及知一切諸佛名字,亦悉了達諸佛世
【14】界;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羅蜜?
【15】佛言:般若波羅蜜,無邊無際,無名無相,非思量,
【16】無歸依,無洲渚,無犯無福,無晦無明,猶如法界,無
【17】有分齊,亦無限數(shù),是名般若波羅蜜,亦名菩薩
【18】摩訶薩行處,非行非不行處,悉入一乘,名非行
【19】處。何以故?無念無作故。
圖文源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