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謙覺得劉備是當(dāng)世英雄,自己年老體衰,兒子又不爭氣,干脆就把偌大的徐州拱手相讓。劉備呢,推辭再三,盡顯仁義本色。
但咱們要是真把歷史當(dāng)成童話故事來看,那可就太小看古人的智慧了。尤其是,我們得問一個最核心的問題:陶謙自己有兩個兒子,陶商和陶應(yīng),這是板上釘釘?shù)氖聦崱?/p>
在那個講究“子承父業(yè)”的年代,別說一個州,就是一個小縣令,都想著讓自己的兒子來繼承。
陶謙為什么偏偏要打破這個傳統(tǒng),把基業(yè)送給一個認(rèn)識沒多久的外人劉備呢?
有人可能會說,因為他兒子不成器唄。沒錯,史書上確實記載了,他的兩個兒子“皆不仕”,也就是沒當(dāng)官,普遍被認(rèn)為能力平庸,文不成武不就。
但這就能成為全部理由嗎?恐怕沒那么簡單。
陶謙的“燙手山芋”與“無能為力”的兒子們
要想弄明白陶謙為什么“送”徐州,咱們得先看看他手里的這個徐州,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寶貝”。
在當(dāng)時,徐州可不是什么安樂窩,而是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一個名副其實的燙手山芋。
大家都知道,曹操的爹曹嵩在徐州地界上被殺了。這下可捅了馬蜂窩,曹操打著為父報仇的旗號,率領(lǐng)大軍就殺了過來。
曹操這個人我們都了解,軍事才能沒得說,但下手也是真的狠。
史書記載,曹操在徐州搞了大屠殺,“雞犬亦盡,墟邑?zé)o復(fù)行人”。這哪是報仇,這簡直就是滅絕性的打擊。
當(dāng)時的陶謙,雖然也是一方諸侯,但在曹操的精銳部隊面前,被打得是節(jié)節(jié)敗退,毫無還手之力。
這個時候的陶州,面臨的是生死存亡的危機(jī)。
曹操的第一次進(jìn)攻,因為后方出事才暫時退兵。但陶謙心里跟明鏡似的,這事兒沒完,曹操早晚會卷土重來。他自己呢,年事已高,精力不濟(jì),被這場戰(zhàn)爭折磨得身心俱疲。
他迫切需要找到一個能替他扛住壓力,保住徐州的人。
那么,他的兩個兒子行不行呢?答案是,完全不行。
史書對陶商和陶應(yīng)的記載非常少,寥寥幾筆,但信息量巨大。最關(guān)鍵的一條就是《吳書》里提到的“皆不仕”。
在東漢末年那個時代,士族子弟出仕做官是常規(guī)操作,也是積累政治經(jīng)驗和人脈的唯一途徑。
他倆沒當(dāng)官,說明要么是沒興趣,要么就是沒能力。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把一個戰(zhàn)火紛飛、強(qiáng)敵環(huán)伺的徐州,交給兩個毫無政治和軍事經(jīng)驗的“素人”,會是什么下場?那不是繼承家業(yè),那是讓他們?nèi)ニ退馈?/p>
曹操的大軍一來,他倆連一天都頂不住。
到時候不僅徐州保不住,他們自己的小命,乃至整個陶氏家族,都可能被曹操一鍋端了。
所以,陶謙不傳位給兒子,不是不愛他們,恰恰是為了保護(hù)他們。他心里非常清楚,自己死后,兒子們根本守不住這份家業(yè),反而會因為這份家業(yè)招來殺身之禍。
對他來說,最理性的選擇,就是找一個強(qiáng)有力的外援,把這個燙手的山芋交出去,用徐州換取自己家族的平安。
說到這里,我們就不難理解陶謙的動機(jī)了。他不是在慷慨贈與,而是在做一筆保命的交易。
那么,放眼天下,他為什么偏偏選中了當(dāng)時還名不見經(jīng)傳、兵不過數(shù)千的劉備呢?
劉備又是怎么想的
在很多人眼里,劉備的標(biāo)簽就是“仁義”、“愛哭”、“講義氣”。但我們千萬別被《三國演義》給騙了。
歷史上的劉備,絕對不是一個只會哭哭啼啼的“老好人”,而是一個心機(jī)深沉、眼光毒辣的政治梟雄。
很多史學(xué)家,比如方詩銘先生就認(rèn)為,劉備的野心和手段,從他早期的行為中就能看出來。
當(dāng)他帶著關(guān)羽、張飛,領(lǐng)著千把人來徐州救援時,他那雙眼睛,就已經(jīng)把陶謙和整個徐州的局勢,看了個底朝天。
劉備是怎么看透陶謙心思的呢?我們可以從陶謙對他的一個安排說起。
當(dāng)時劉備來救援,陶謙非常高興,給了他不少兵馬糧草,還給他上表了一個豫州刺史的頭銜。
但陶謙是怎么安置劉備的呢?他沒有把劉備請到徐州的首府彭城來好吃好喝地供著,而是讓他駐扎在了小沛。
這個小沛,地理位置非常講究。
它在彭城的西邊,是徐州抵御西部敵人,尤其是從兗州方向來的曹操的第一道防線。
陶謙的這個安排,用意非常明顯:他要把劉備當(dāng)成一個看門狗,一個戰(zhàn)略緩沖。你劉備不是能打嗎?那你就在前線替我頂著,曹操要來,先打你。
這個安排,劉備會看不懂嗎?他當(dāng)然懂。換做一般人,可能會覺得這是奇恥大辱,我好心好意來幫你,你卻把我當(dāng)炮灰。
但劉備沒有,他欣然接受。因為從這個安排里,他讀出了陶謙的三個核心信息。
至少,陶謙真的沒人了。如果陶謙手下有得力的大將,有能獨(dú)當(dāng)一面的兒子,他絕對不會把如此重要的防線交給一個外人。把劉備放在小沛,既是利用,也是無奈。
第二,陶謙對自己既需要又防備。需要的是劉備的戰(zhàn)斗力,來對抗曹操。防備的是劉備的野心,怕他賴在核心區(qū)不走,鳩占鵲巢。所以才把他放在外圍。
最重要的一點(diǎn),這個“看門狗”的位子,是暫時的。劉備心里清楚,陶謙年老體衰,徐州內(nèi)部矛盾重重,外部強(qiáng)敵虎視眈眈。
這個局面,陶謙撐不了多久了。他今天把我當(dāng)“看門狗”,明天一旦他撐不住了,我這個“看門狗”就是離主人寶座最近的人。
所以,劉備在小沛待得非常安穩(wěn)。他一方面積極作戰(zhàn),為陶謙分憂,展現(xiàn)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他冷眼旁觀,看著陶謙在這內(nèi)外交困的局勢里苦苦支撐。
他知道,陶謙把徐州交給他,只是時間問題。他不需要去搶,也不需要去爭,他只需要等。等陶謙自己扛不住,等徐州本地的士族大戶們,主動把這個爛攤子交到他手上。
由此可見,劉備的政治能力真的很強(qiáng)悍。
“三讓徐州”的真相
在小說里,“三讓徐州”被描繪得感人至深:陶謙臨終前,老淚縱橫地把徐州托付給劉備;劉備則義正言辭,一再推辭,說什么“袁術(shù)就在旁邊,你讓我接了徐州,他不就正好有借口來打我了嗎”,又說什么“我德行不夠,不能服眾”。最后,在關(guān)羽、張飛、糜竺等所有人的勸說下,才“勉為其難”地接受了。
那么,劉備到底在算計什么呢?
他要的無非就是是“名正言順”。我們前面說了,劉備起家最大的政治資本,就是他的“仁義”名聲和“漢室宗親”的身份 。如果陶謙一說給,他馬上就接,那成什么了?一個趁人之危、奪取他人基業(yè)的野心家。這會讓他苦心經(jīng)營的人設(shè)瞬間崩塌。所以,他必須推辭。
再一個就是,他要測試徐州內(nèi)部的真實態(tài)度。陶謙想給,不代表徐州所有人都愿意。徐州本地的豪門士族,比如糜竺、陳登這些人,他們的態(tài)度至關(guān)重要。
劉備一個外來戶,如果得不到這些“地頭蛇”的真心支持,就算接了徐州,也是個光桿司令,根本坐不穩(wěn)。所以,他的推辭,也是在逼著這些人表態(tài)。你糜竺不是代表陶謙來的嗎?好,我拒絕。你看,糜竺馬上就急了,帶著徐州大小官員一起跪下求他。陳登也跑出來說:“現(xiàn)在徐州百姓都盼著您來,您要是不答應(yīng),我們怎么辦?” 就連北海的孔融也趕來湊熱鬧,說劉備是天命所歸。這樣一來,他才敢接手徐州。
所以,那些能夠在亂世中脫穎而出的人物,沒有一個會是“傻白甜”。
所謂的仁義,不過是演給別人看的,而真正的目的,只有深處其中的人才能明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