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湛廬與融科資訊中心聯(lián)合舉辦了“從確定性到不確定性:拆解世界的底層邏輯”主題悅讀會?!妒澜绲倪壿嫛纷髡?、南方科技大學雙聘教授馬兆遠,與創(chuàng)世伙伴創(chuàng)投創(chuàng)始主管合伙人周煒,共同帶來一場關于認知變革與思維升級的深度對話。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馬兆遠教授引領觀眾進行了一場跨越2500年的思想之旅。他從古希臘的理性之源切入,指出畢達哥拉斯“用數(shù)學描述自然”的范式,以及亞里士多德總結的邏輯基本規(guī)則,共同構成了科學理性的基石?!罢沁@套規(guī)則使得知識能夠被清晰溝通和沉淀,這也是科學在西方文明爆發(fā)的重要原因。”
從歐幾里得幾何到牛頓力學,古典主義試圖用幾個簡單的“基本假設”加邏輯推演,構建一個確定性的、可精確預言的世界體系。然而,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揭示了即便在數(shù)學內部,“真實性與可證性也并不等價”這一深刻洞見。
馬兆遠強調:“總有一些正確的結論無法被邏輯證明,必須依賴人類的直覺。圖靈在證明這一定理時,不僅奠定了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的基礎,同時也指明了AI的天然邊界——它無法覆蓋人類直覺所認知的那部分世界。”
借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思想,馬兆遠進一步闡述了認知的邊界問題。他指出,科學(即可驗證的、符合邏輯的命題)有其清晰的邊界,而關于倫理、價值、美學和形而上學等更重要的問題,往往是“超驗的”或“無效陳述”,無法被科學解答。
“但這正是人類智慧與AI的區(qū)別所在,”馬兆遠說道,“過去100年,從量子力學到貝葉斯統(tǒng)計,科學已從追求確定性轉向接納不確定性。世界的底層邏輯也隨之演變:從'用公式預言'轉變?yōu)?用實踐驗證'?!?/p>
他鼓勵大家放棄對絕對確定性的執(zhí)念,學習羅素在《幸福之路》中的智慧,在高速發(fā)展期過后,學會如何活好當下,培養(yǎng)興趣,實現(xiàn)自身價值,坦然迎接不確定的未來。
在對話環(huán)節(jié),周煒先生從投資實踐角度分享了寶貴的見解。他坦言自己的認知轉變:“從一個堅信'物理學解釋一切'的絕對理性者,轉變?yōu)檎J為'世界的邏輯是物理學和進化論的結合'?!?/p>
周煒強調人的介入帶來了不確定性,但也帶來了突破和驚喜。他通過對比中美產品迭代思路,指出中國企業(yè)的快速試錯、根據反饋持續(xù)調整,正是貝葉斯思維的完美體現(xiàn)。
“拼多多、泡泡瑪特等成功企業(yè),最初的模式與最終形態(tài)往往大相徑庭,都是在實踐中不斷'貝葉斯更新'的結果,”周煒舉例說明,“貝葉斯方法的本質是'先干起來再說'。不要等待萬事俱備,而是在行動中根據結果不斷調整目標和預期?!?/p>
在給年輕人的建議方面,馬兆遠強調扎實積累的重要性:“應像'少林寺挑水'一樣,先進行扎實的知識和能力積累,培養(yǎng)出可靠的'直覺'?!敝軣槃t建議面對AI等快速變化的領域,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先掌握工具?!俺蔀樽钤缡褂眯鹿ぞ叩娜耍湍茉诙唐趦冉?yōu)勢?!?/p>
兩位嘉賓都認為,無需將AI視作對手。“AI是現(xiàn)代人機融合的一部分,它負責處理'可計算'部分,而人類則專注于直覺、創(chuàng)造和洞察那些'不可計算'的領域。人類的獨特價值,恰恰在于AI無法觸及的這部分智慧?!?/p>
融科資訊中心始終相信,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人文關懷與科學精神的對話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本場悅讀會不僅是對人類認知史的梳理,更是一份獻給不確定時代的思維地圖——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智慧始于對理性局限的認知,并勇敢地躍入未知,在探索中重構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本期策劃:蘆丁
編輯:蘆丁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點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