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千龍網(wǎng))
9月23日,2025年京津冀民族傳統(tǒng)大會在河北唐山舉行,“常氏中幡”又一次代表北京參賽。這之前,他們曾6次代表北京參加全國少數(shù)民族體育運動會,拿下六個一等獎。作為一項體育與娛樂、力量與技巧相結(jié)合的項目,中幡有著千余年歷史,天橋中幡更是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上了這項民間藝術(shù),“常氏中幡”隊中也吸引了不少青少年。接受新京報專訪時,“常氏中幡”創(chuàng)辦人常全東說,不能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丟了,“中幡是民間來的,必須在民間再傳出去,這樣才能達(dá)到傳承目的?!?/p>
降得住才能練得好,常全東耍中幡又快又好看
9月21日下午,南四環(huán)南苑附近的一處室外停車場,“常氏中幡”進行每周一次的例行訓(xùn)練,鋪上幾塊氈子就是一片簡易的訓(xùn)練場。張亮、常澤等人正跟著大師兄王鵬一起訓(xùn)練,備戰(zhàn)京津冀民族傳統(tǒng)大會。張亮是常全東的外甥,常澤是常全東的侄子。
常全東和大徒弟王鵬。 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不遠(yuǎn)處,張亮的兩個兒子張錦恒、張洛寧,常澤的兩個兒子常翰林、常翰羽,則在常全東、常立華兄弟倆的指導(dǎo)下練習(xí)兒童中幡。自幼耳濡目染,孩子們對中幡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他們已是“常氏中幡”的第三代了。
如今,11歲的張錦恒已能掌握霸王舉鼎、吊單山、金雞獨立等傳統(tǒng)動作,下一步可以練習(xí)難度更大的腦劍、牙劍等動作。8歲的張洛寧力量還小,接幡有時不太穩(wěn),舅爺爺常全東在一旁鼓勵他,“沒事,我們邊上護著呢?!?/p>
“我們這個團隊比較特殊,是家族式的隊伍,加上大家都是業(yè)余隊員,能夠傳承至今且隊伍不斷壯大非常不容易?!背H珫|兄弟五人,侄子、外甥輩兒也多,不少人像張錦恒、常翰林一樣,在父輩的影響下早早開始習(xí)練中幡。
常全東第一次練中幡是在1964年,年紀(jì)要比張錦恒、常翰林他們大一些。祖輩世代摔跤習(xí)武,常全東習(xí)練中幡有著先天優(yōu)勢。也是那時候,常全東拜天橋跤場著名跤手徐俊卿為師,這一練就是一輩子。
“這可是咱們的國粹,有1000多年歷史了?!背H珫|介紹,中幡最早叫“督旗”,以前行軍打仗,總會有士兵在隊伍前舉一面上有鈴鐺的大旗,“幡鼓齊動,旗不能倒?!标犖樾菹r,士兵會拿督旗練上幾下,后來慢慢演變成大執(zhí)式,直到清朝才正式稱為中幡。之后,中幡在民間流傳越來越廣,備受大家喜愛。
中幡耍起來很漂亮,但想要練好難度很大。一根竿子十多米高,三四十斤重,需要有一定的力量才能練,“降不住它,什么都練不好?!背H珫|有摔跤功底,腰腿利落,練起來又快又好看。
大徒弟王鵬回憶,師傅年輕時一副好身體,一群人中駕馭中幡格外搶眼,“中幡屬于比較硬朗的技巧類雜耍,我?guī)煾瞪聿膲褜?,力量也比一般人大,又很靈巧,一學(xué)就會,做起動作來自如、大方?!?/p>
1986年,常全東成立了“合義全樂中幡圣會”,“常氏中幡”自此成為北京中幡的生力軍,曾應(yīng)邀赴法國、韓國等地演出。1990年北京亞運會、1997年香港回歸、2008年北京奧運會等重大歷史事件,“常氏中幡”都參加了義演活動。
1999年起,“常氏中幡”開始代表北京參加全國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至今六次參賽拿下六個一等獎。去年在海南三亞進行的第12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體育運動會上,“常氏中幡”帶來了全新編排的《幡舞盛會》,再次得到外界一致好評。一提起“常氏中幡”,大家都給豎大拇指,這是常全東和徒弟們最開心的時候。
自制幡面和大竿,為便于搬運大竿買房選一樓
傳統(tǒng)中幡分為“樣幡”“中幡”和“小幡”,由桿、傘、旗、尖、蓋等十幾個部分組成??季康闹嗅谥窀晚敹税惭b數(shù)層由彩綢、錦緞、流蘇、鈴鐺和小旗組成的寶塔狀裝飾,稱為瓔珞寶蓋。
近些年,中幡發(fā)展比較快,各家造型、技巧都不一樣。中幡也從單人表演發(fā)展為集體表演,通過精心的編排并配以氣勢磅礴的音樂,達(dá)到更為宏偉壯觀的表演效果?!俺J现嗅Α北辛藗鹘y(tǒng)中幡的精髓,仍使用10余米高、30余斤重的中幡表演,過去幾十年間,常全東不斷豐富中幡的設(shè)計,表演起來也更加美觀、靚麗。
在常全東家里,放著一臺老式縫紉機,前些年搬家時也沒舍得扔。之前很多幡面,包括隊員的演出服,都是他和愛人一起設(shè)計、縫制出來的?!耙话闳诉_(dá)不到我這程度?!背H珫|笑著說別看自己膀大腰圓,針線活兒可靈巧了。
幡面很珍貴,學(xué)中幡也有規(guī)矩。早些年,常全東下班吃完飯就雷打不動地帶著徒弟們?nèi)ゾ毠Γ钡接幸欢üΦ琢瞬拍苊?。如今,常全東把珍貴的幡面?zhèn)鹘o了徒弟,一代代傳下去。
除了幡面,大竿也是常全東自己做的。為方便外出表演,大竿基本分為兩截,表演時再組裝起來。常全東介紹,制作一根上好的大竿非常不容易,上百根茅竹才能挑出幾根適合的。先是拿水泡,然后烤直,再一點點打磨,慢慢才能形成一根完美的大竿。2006年搬家時,常全東特意挑選了帶小院的一樓,便于搬運大竿。
費神費力做出一根完美的竹竿,大家都非常珍惜,用起來也特別小心,每次訓(xùn)練后都用布袋護著大竿底部。王鵬回憶,有一次跟師傅在龍?zhí)逗珗@練習(xí)“折跟頭”動作,一不小心折了根大竿?!白鲆桓蟾妥犹貏e費功夫?!痹倩叵肫饋?,王鵬依舊覺得很惋惜。
直到現(xiàn)在,“常氏中幡”每次外出表演,對器材的看護尤為上心。王鵬稱每次活動他們基本都是第一個到,最后一個走,全程都得有專人盯著大竿,盡量不讓人摸,不能有一點閃失。以前參加廟會時,觀眾特別多,大家神經(jīng)都得緊起來,前后左右照看著,“我?guī)煾溉颂貏e細(xì),對這些保護得特別好。”王鵬說。
首創(chuàng)經(jīng)典動作“過牌樓”,中幡要在民間傳出去
中幡表演涉及牙、肩、手、肘、腳等身體各部位,多達(dá)五十余套動作。既有保留至今的傳統(tǒng)動作,如霸王舉鼎、蘇秦背劍、老虎大撅尾等,也有經(jīng)過反復(fù)實踐的高難度創(chuàng)新動作,如草原插劍、薩式旋風(fēng)、過牌樓等,難度頗大的經(jīng)典動作“過牌樓”就是常全東在1992年時首創(chuàng)的。
每設(shè)計一個新動作,都需要花很長時間去嘗試和精進。用王鵬的話來說,師傅都成魔了,天天琢磨這個,研究得頭發(fā)都要掉光了。
“獅子怕過橋,中幡怕過牌樓?!背H珫|介紹中幡講究不能倒,路過牌樓時通常只能搭梯子扔過去,下面的人再給接住。為了呈現(xiàn)中幡過牌樓的驚險效果,常全東將老北京牌樓進行了簡易化設(shè)計和組裝,精心測量高度,一次次嘗試,最終完成“過牌樓”這一經(jīng)典動作。
2015年在鄂爾多斯舉辦的第十屆少數(shù)民族體育運動會,時年70歲的常全東上場表演了“過牌樓”。常全東祖籍內(nèi)蒙,他說,回到家鄉(xiāng)怎么著也要給父老鄉(xiāng)親們露一手。為此,他還特意用蒙語做了一面幡,向家鄉(xiāng)人民致敬。這之后,年紀(jì)漸大的常全東便很少再上場,隊里的事情則交給弟弟常立華和大徒弟王鵬處理。
1999年首次跟隨師傅參加全國少數(shù)民族體育運動會時,王鵬只能站在后排舉牌樓,后面幾屆運動會逐漸成為主力隊員。如今,48歲的王鵬已能撐起隊里的各種事兒。每個周末,“常氏中幡”都會在南苑附近的一處室外場地訓(xùn)練。除組織大家編排節(jié)目,王鵬還要帶著張錦恒、常翰林這些小字輩們練習(xí)壓腿、踢腿等基本功。
“常氏中幡”每周末固定訓(xùn)練。新京報記者 孫海光 攝
9月23日,2025年京津冀民族傳統(tǒng)大會在河北唐山舉行,“常氏中幡”再次代表北京隊參賽。此前,他們多次代表北京參加國內(nèi)外各項表演和比賽。“出國演出,為祖國爭了光;在全國比賽中拿下六連冠,為咱們首都人民爭了光?!蹦馨牙献孀趥飨聛淼臇|西繼承下去,為北京、為祖國作一點貢獻(xiàn),常全東非常自豪。
前些年,常全東改進了小中幡設(shè)計,便于向少年兒童推廣,張錦恒、常翰林日常訓(xùn)練用的正是兒童中幡。如今,練中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讓老爺子很欣慰。“中幡是民間來的,必須在民間再傳出去,這樣才能達(dá)到傳承的目的,別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丟了?!背H珫|說,中幡歷史悠久,但也要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去適應(yīng)社會的發(fā)展,“這是一個傳承,是國粹,是民間藝術(shù),得一代人一代人傳下去?!?/p>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