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西泠印社》講的是一群印壇君子結(jié)社的故事。西泠印社何以成為“天下第一名社”?該片導演許繼鋒日前在“揚州講壇”上分享了西泠印社的傳奇往事。以下為演講主要內(nèi)容。
視覺中國 供圖
『結(jié)社于孤山南麓』
西泠印社的故事發(fā)生在西湖邊,發(fā)生在杭州城里最小的一座山——孤山之上。
很多游客到杭州游玩,都會去孤山路30號的樓外樓品嘗西湖醋魚,然后在湖邊漫步。就在樓外樓不遠處,有一個月洞門,門后面有一條非常深邃的小徑。那里是孤山路31號,也就是西泠印社的所在地。
這是一張有關(guān)西泠印社的黑白舊照片:1924年,在孤山之巔,華嚴經(jīng)塔前的廣場上,參加西泠印社建社20周年紀念活動的社員們一起合影留念。雖然照片上的人面目已經(jīng)有些模糊不清,但我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時,就感到這些書生文人身上有一種不一樣的氣質(zhì)和力量,他們的表情是那么無憂無懼,那么優(yōu)雅脫俗,那么從容自信,頗有一種君子之風。
講西泠印社的故事,先要從空間和時間的維度來看中國歷史的大背景。
先說空間維度。杭州城的格局很特別,三面云山一面城。若從空中俯瞰,你會發(fā)現(xiàn),西湖在杭州城的中央,狀若蓮花,而孤山則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得天地之精華。這里碧波縈繞,花木繁茂,南宋理宗皇帝和清帝康熙都曾在此營建行宮、御花園,占了大半個孤山。
1000多年前,被譽為“中國古代三大奇跡”之一的京杭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對中國南北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給杭州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和蓬勃的發(fā)展活力。從空間地理上看,西湖、錢塘江、大運河賦予了孤山創(chuàng)造神奇的可能性。
再說說時間維度。西泠印社創(chuàng)社于1904年,那時候,中國已經(jīng)歷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甲午海戰(zhàn),也經(jīng)歷了八國聯(lián)軍進京,大清王朝搖搖欲墜,時日無多。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很多讀書人求功名無望。在此背景下,一批抱著救國之志的讀書人紛紛到國外求學,希望找到解決中國問題的答案。恰在此時,一群金石名家結(jié)社于孤山南麓研討印學,他們發(fā)現(xiàn),中華文化幾千年不滅的基因就在文字里。保存金石,就是保存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密碼。
篆刻藝術(shù)是中國獨特的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它融書法與鐫刻藝術(shù)于一爐。印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但由實用走入藝術(shù)領域,則是在唐代以后。西泠印社創(chuàng)社的最初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到1963年復社后,又多了四個字“兼及書畫”??梢哉f,120多年來,西泠印社始終走在一條弘揚和發(fā)展國粹的道路上。
『第一份社員名單』
西泠印社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因地鄰西湖西泠橋而得名。1906年,當時的杭嘉湖道臺李輔耀先生曾手寫了一份西泠印社的社員名單,總共13位。在這份名單上,可以看到西泠印社的“創(chuàng)社四君子”——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隱,當時他們的平均年齡僅為30歲左右。還有一個人叫唐醉石,當年是個十幾歲的少年,后來任湖北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這份名單中的最后一位是河井仙郎,他是近代日本金石界的一代宗師。
從西泠印社這份最早的名單里可以看出,社員組成不論老幼,無論西東。2024年,西泠印社開展120周年創(chuàng)社紀念活動,同時公布了一批名譽副社長和名譽理事的名單,其中也有日本人。
在李輔耀給我們留下的13位社員名單之前,寫著“西泠印社同志錄”七個字。所謂同志,最早見于春秋時期左丘明所撰的《國語》:“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所以,西泠印社是一群有著共同志向的印壇同志結(jié)社創(chuàng)建的。
西泠印社的“創(chuàng)社四君子”: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隱。 (資料圖片)
如今,西泠印社社址內(nèi)園林精雅,景致幽絕,其中矗立著四尊雕像。第一尊雕像是清代書畫家、篆刻家丁敬,他是浙派篆刻的開山鼻祖,為“西泠八家”之首。第二尊是四位創(chuàng)社元老中年紀最長的吳隱先生。第三尊是晚清民國時期的藝術(shù)大師吳昌碩先生,這尊雕像是日本雕塑大家朝倉文夫的作品。第四尊是皖派篆刻領袖鄧石如。
對于浙派篆刻的開山鼻祖丁敬,清代詩人袁枚有10個字的評價:“世外隱君子,人間大布衣。”他是一位隱于市井的大君子,是一個性格獨立、精神自由的大金石家,“非生命之契不得求一字”。
在丁敬創(chuàng)立浙派篆刻之前,流行的篆刻流派叫皖派。皖派篆刻的代表人物就是鄧石如,他的特別之處在于沖刀法。所謂沖刀法,就是一氣呵成,一刀見底,“江流有聲,斷岸千尺”,氣勢磅礴。丁敬所代表的浙派篆刻的刀法則是切刀法,印從刀出,一刀一刀如懸崖峭壁,蒼勁爽脆。
在西泠印社的小龍泓洞前,站立在洞口的是鄧石如先生的立像。在這里,我看見的是“天下第一名社”的大格局和大胸懷。
『相互讓賢的“君子之社”』
吳昌碩先生是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長。
西泠印社一共有七任社長。吳昌碩先生從1912年到1927年,擔任了15年社長。第二任社長是著名的金石考古學家馬衡先生,1947年,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眾望所歸,“遙領社職”。擔任社長時間最短的是第三任社長張宗祥先生,前后不到2年時間。第四任社長沙孟海先生擔任了13年社長。其余三任社長分別是趙樸初、啟功和饒宗頤。
擁有120多年歷史的西泠印社,有社長的時間只有50多年。這樣一個享有崇高名望、代表中國文化制高點的學術(shù)社團,竟然從1904年創(chuàng)立到1912年這么長的時間內(nèi)是沒有社長的。雖然,西泠印社的“創(chuàng)社四君子”誰都有資格擔任社長,但他們相互讓賢,誰也不肯出任社長一職,而是誠意等待更為合適的人選。終于,1912年,他們找到了海派書畫領袖人物吳昌碩先生,請他出任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長。高山流水,金聲玉振,這就是“君子之社”。
位于孤山之巔的觀樂樓。 (圖片來源:西泠印社官網(wǎng))
什么是西泠印社的鎮(zhèn)山之寶?我覺得真正的鎮(zhèn)山之寶是孤山之巔觀樂樓東墻上的碑記。觀樂樓是“創(chuàng)社四君子”之一吳隱先生為追慕先祖季札而筑。碑文上說,希望君子風范“傳之久遠,無俾失墜”。什么是君子風范?吳隱的先祖是吳國公子季札,他的主要事跡是三次讓國、鑒賞周樂和勸楚退兵?!凹驹寚薄把恿陹靹Α钡仁论E,反映了他謙讓、守禮、仁義、誠信等美德。這些高尚品性正是西泠印社的社員們所共同推崇、仰慕和追求的。我以為,這個碑記正是西泠印社的“君子宣言”。
『三個“托孤”故事』
在西泠印社的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三個“托孤”的故事。
第一個托孤的故事發(fā)生在1922年。西泠印社“創(chuàng)社四君子”中年齡最長的吳隱先生,在病重彌留之際,把自己一雙年幼的兒女托付給了最好的兄弟丁輔之。10年后,丁輔之的兒子娶了吳隱先生的女兒吳華英,成就了一段名門佳話。
第二個托孤的故事發(fā)生在抗戰(zhàn)時期,這次被托付的是整個西泠印社。1937年12月23日,日本侵略者攻進杭州城,西泠印社眾人紛紛去各地避難,他們把西泠印社托付給了在山上經(jīng)營茶水鋪的葉氏父子。父親叫葉六九,他有兩個兒子,分別是葉秋生和葉德生,他們一家在孤山上以賣茶葉、賣碑帖為生。
戰(zhàn)時生活朝不保夕,臨走時大家約定,要盡量籌措費用,為葉家19口人提供護社和生活的日常開支。藏身余杭的葉為銘罕見地為自己的作品開出潤例,這位從來不重名利的君子在戰(zhàn)時卻把掙錢當作第一要務。
就這樣,葉氏父子在山上守了整整8年??箲?zhàn)勝利后,大家回到孤山,發(fā)現(xiàn)西泠印社幾乎完好無損。因葉家父子護社有功,在1947年補行的創(chuàng)社40周年大會上,丁輔之把葉德生和葉秋生的名字錄入了西泠印社社員名單,作為對葉氏父子的特別褒獎。
第三個托孤的故事發(fā)生在1949年。1948年,西泠印社的“大管家”葉為銘先生去世。1949年的夏天,丁輔之先生也因病臥床不起,他在病榻上向王福庵先生提議:我們把孤山西泠印社捐給政府吧。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后,王福庵先生與吳隱先生的兒子、丁輔之先生的義子吳振平一起給杭州市政府寫了一封4頁紙的信函。信中包括以下三項內(nèi)容:第一,要求保留西泠印社的名稱,不要改變。第二,對孤山上西泠印社的所有動產(chǎn)與不動產(chǎn)進行了具體登記,由吳振平把地契文件和捐獻信函一并交給政府。第三,請求把山上售茶處的生意仍然交給葉氏兄弟來做。這就是西泠印社的君子之風,在捐社的最后時刻,他們?nèi)匀粵]有忘記護社有功的葉氏兄弟。
幾年以后,王福庵先生也去世了。臨終時,他把自己創(chuàng)作的所有印章精品都捐給了上海博物館,并把自己收藏的887方印章全部捐給了西泠印社。他的孫子王乃康說,他去世時,一同入葬的只有一支煙斗、一把刻刀和幾支毛筆。
『文化傳承的旗幟』
作為中國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團,已有120多年歷史的西泠印社之所以成為“天下第一名社”,是因為其學術(shù)地位和社會聲譽不但在印學界和書畫界獨樹一幟,而且在日本、韓國和東南亞頗具影響。其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內(nèi)涵、重大的國際影響和社會聲譽,全國只此一家。
而我認為,“天下第一名社”之譽,更是源于西泠印社延續(xù)了中國文人對于理想人格和風骨的塑造。西泠印社中人雖然都是一介書生,但是他們有著士的擔當。什么是士的擔當?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1899年秋天,北京有個叫王懿榮的金石學家,在購買中藥時無意間在“龍骨”上發(fā)現(xiàn)了一些難以辨識的文字,最終發(fā)現(xiàn)了甲骨文。甲骨文的出現(xiàn),冥冥之中帶著某種寓意。甲骨上的文字保留了中華文化源頭的完整信息,透露著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這就是金石文化的特殊價值。
120多年前,舊世界搖搖欲墜,中國文人紛紛將視線從秦磚漢瓦、經(jīng)史子集上移開,投向代表著先進與未來的西方。而在金石篆刻之學積淀豐厚的浙江杭州,西泠印社選擇與古為徒,一意而孤行,逆世而不懼。君子自有使命擔當,自有匡扶天下、喚醒文化復興的自覺。正是西湖邊上這次意味深遠的結(jié)社,使他們找到了打開通往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源頭路的一把鑰匙,成為一面文化傳承、保存國故的精神旗幟。
雖然孤山上的西泠印社只有海拔38米高,但是,這座小小的孤山在中國文化的整個版圖中,卻是一座喜馬拉雅山一般的存在,是無數(shù)中國人心中的精神家園。
孤山不孤,君子有鄰。西泠不冷,金石為伴。這是西泠印社的魅力,也是中華文化自信的精神源頭。
原標題:《西泠印社憑什么稱“天下第一名社”》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徐蓓
來源:作者:許繼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