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簡單的早飯,姜紓便跟在沈青敘身后,踏上了前往里寨中心的路。
他們需要翻越幾座低緩卻林木蔥蘢的山丘。山路狹窄,時而需要撥開垂落的藤蔓和糾纏的灌木。腳下是厚厚的樹葉,踩上去柔軟而寂靜。
空氣里彌漫著濃重的、令人心曠神怡的草木清香和泥土的芬芳。
這里的水系極為發(fā)達,清澈見底的山溪隨處可見,如同一條條銀色的緞帶,在蒼翠的山谷間潺潺流淌,水聲淙淙,不絕于耳。
溪流之上,架設著古老的木拱橋。那橋身完全由粗壯的圓木和藤條捆綁搭建而成,造型古樸簡約,橋面上甚至生出了點點青苔,見證了歲月的流逝。
站在橋上向下望去,能看到溪底光滑的卵石和快速游動的小魚。
最讓姜紓感到驚奇的是氣候的變化。明明時值盛夏,外寨已是暑氣蒸人,但一踏入里寨的地界,溫度仿佛驟然下降了好幾度。
山風從密林深處吹來,帶著沁人心脾的涼意,甚至需要將沖鋒衣的拉鏈拉上才能抵御這份清涼。陽光透過層層疊疊的樹葉灑落下來,只剩下斑駁溫暖的光點,再也感覺不到絲毫燥熱。
走了約莫十幾分鐘,連續(xù)翻過兩個小山頭后,眼前的景象豁然開朗。
只見對面連綿的山坡上,開始出現一座座吊腳樓。它們不再是孤零零的一棟,而是如同雨后蘑菇般,一座、兩座、繼而連成一片,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腰和緩坡之上,依附著山勢,層層疊疊,仿佛與山林生長在了一起。
這些吊腳樓比外寨的看起來更為古老質樸,完全采用傳統的木材建造,很少看到現代材料的痕跡。樓身被歲月熏成深沉的褐色,屋頂是厚厚的灰黑色茅草,顯得厚重而穩(wěn)固。
此時正是清晨,許多吊腳樓的屋頂煙囪里,正裊裊升起炊煙。那煙霧緩慢地融入清晨薄紗般的山嵐之中,與青翠的山色、古樸的木樓構成一幅靜謐而充滿生活氣息的畫卷。
從姜紓的角度看去,偶爾能看到穿著傳統苗服的身影在樓間的空地上忙碌,或是背著背簍緩緩行走在蜿蜒的小路上,遠遠傳來幾聲模糊的犬吠和雞鳴,卻更反襯出這片土地的寧靜與悠遠。
這里的一切都透著一股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古老氣息,時間在這里仿佛流淌得格外緩慢。
姜紓看著眼前的一切,幾乎忘了呼吸,感覺自己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某個遙遠的、未被現代文明打擾的古老村落。
沈青敘停下腳步,站在她身旁,默不作聲地讓她欣賞這片屬于他的世界。風拂過他深色的衣角,也撩起姜紓額前的碎發(fā)。
又沿著蜿蜒的山路走了四五分鐘,一座高大巍峨的建筑終于映入眼簾。那是一座完全由木材構建的鼓樓,比姜紓在外寨見過的任何一座都要宏偉古樸。
樓身呈現出深沉的棕黑色,飛檐翹角,層層疊疊,仿佛一頭蟄伏的巨獸,散發(fā)著莊嚴而神秘的氣息。
然而,此刻鼓樓前的空地上卻并不平靜。
里三層外三層地圍了不少苗民,男女老少都有,他們穿著傳統的苗服,銀飾在晨光下閃動,卻壓不住人群中發(fā)出的嗡嗡議論聲。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警惕、好奇和一絲不易察覺的排外情緒,目光齊齊投向鼓樓下方某個被圍住的核心區(qū)域。
人群的最前方,地勢略高的石階上,站著一位格外引人注目的老者。
他須發(fā)皆白,面容清癯,皺紋如同刀刻般深邃,但身板卻挺得筆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