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明能打下東南亞,為啥死活不去?偏要死磕西域那片戈壁灘?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這話如果真的拋出來,估計評論區(qū)立馬炸成火鍋底料,有人拍案叫絕:“格局打開了!”也有人翻白眼:“站著說話不腰疼,你去帶兵試試?看看是不是這么輕松?”
其實吧,這個問題背后,藏著一部橫跨兩千年的戰(zhàn)略密碼。不是古人“慫”,也不是“眼瞎”,而是他們早就算明白了:西域是命門,東南亞是燙手山芋。
別急著反駁,咱們先穿越回漢朝。
假設你是漢武帝手下一員大將,剛打完匈奴,皇帝問你:“接下來往哪兒打?西邊黃沙漫天,南邊濕熱如蒸籠,試問如果是你,你會怎么選?”
關于這個問題,可能不少看官朋友會想:南邊多好?。〉久滓荒耆?,香蕉隨便摘,氣候宜人……可現(xiàn)實分分鐘教你做人,要知道你是帶兵去打仗的,并不是去當農民的。你帶一萬精兵南下,還沒到紅河三角洲,一半人就倒下了——瘧疾、痢疾、毒蟲、瘴氣,古代可沒有蚊帳噴霧,更別說青蒿素。就算你咬牙打贏了,麻煩才剛開始:山連著山,寨挨著寨,語言不通、習俗不同,你設個縣衙,人家轉頭就燒了;你派個縣令,三天就被拖進雨林“消失”了。
更要命的是,后勤怎么辦?補給如何供應?糧草問題如何解決?從長安運糧到交趾,路上損耗九成,朝廷財政直接崩盤。說白了,打下來不難,難的是怎么管、怎么養(yǎng)、怎么不被拖垮。
反觀西域,雖然一眼望去全是戈壁灘,但它是中原王朝的“咽喉鎖”。匈奴在北,羌人在南,吐蕃在西南,要是再讓西域諸國跟他們串通一氣,中原就真成“夾心餅干”了。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可不是為了寫游記,而是要“斷匈奴右臂”——把游牧勢力的東西聯(lián)絡徹底掐斷,如此一來才方便日后行事。到了唐朝,更是直接把安西都護府扎在龜茲,駐軍數(shù)萬,硬生生把河西走廊變成帝國的“西大門”。
但你以為這就完了?其實更深層的邏輯,藏在兩種文明模式的對抗里:陸權 vs 海權。
打個比方:陸權國家像蓋一棟鋼筋水泥的高樓,必須地基穩(wěn)、結構連、層層審批,少一塊磚都可能塌;海權國家呢?更像是搭樂高——只要卡住幾個關鍵接口(比如港口、航道),就能拼出一個全球帝國,根本不用占滿整張桌子。
而古代中國,骨子里就是個“陸權死忠粉”。
你看唐朝,表面風光無限,實則南北兩條線命運天差地別。北邊,哪怕安史之亂后中央快散架了,河西走廊還有個叫張議潮的豪強,帶著歸義軍一口氣收復十一州,還巴巴地派人騎馬千里送地圖到長安:“陛下,我們還在!”為啥這么拼?因為他清楚,歸義軍這艘船,只有綁在中原帝國這艘大船上,才能不被吐蕃、回鶻這些浪頭打翻。
可南邊呢?安南(今越南)也曾是唐朝的“自留地”,設都護府、派流官,想推行“王化”。結果呢?當?shù)睾雷甯静怀赃@套。唐朝一亂,立馬自立門戶。939年,吳權在白藤江大敗南漢水軍,越南徹底“單飛”。此后一千年,無論宋元明清怎么強盛,它再也沒回來過。
這不是運氣差,而是海權邏輯的宿命,靠海的地方,天然向往開放、流動、自治。你用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規(guī)矩去框它,人家轉身就奔向更自由的海洋世界去了。
而歷史上唯一的一次“離經叛道”,便是南宋,當時他們是怎么做的呢?
北宋被金國掀了桌子,南宋只能蜷縮在東南一隅。沒地盤?那就向海討生活!市舶司關稅收得手軟,泉州港帆檣如林,廣州城里波斯商人開香料鋪,阿拉伯水手在番坊喝酒唱歌。南宋水師甚至裝備了早期火炮,1132年陳家島一戰(zhàn),一把火把金軍艦隊燒得連渣都不剩。那時的南宋,活脫脫就是“東方威尼斯”。
可諷刺的是,朝廷心里想的,從來不是“稱霸海洋”,而是“打回汴梁,光復中原”。海上賺的真金白銀,最后全砸進了襄陽城的城墻和臨安的禁軍糧餉里。結果崖山一役,陸權思維徹底壓垮了海權萌芽,十萬軍民蹈海殉國——中國離海洋帝國最近的一次,就這么擦肩而過。
到了清朝,這事兒更顯“人間清醒”。1770年,越南阮氏政權主動上書乾?。骸拔覀冊敢庵匦職w入天朝版圖!”這要是換個人,怕是要激動得連夜下詔。可乾隆眼皮都不抬:“免談。”
為啥?老爺子心里門兒清:接下這個“省”,等于接下一堆爛攤子“派官”?沒人愿意去;駐軍?軍費燒錢;平叛?十年八年停不了。不如維持“朝貢體系”,你逢年過節(jié)來磕個頭,我賞你點綢緞茶葉,你好我好大家好。
說到底,不是打不下,是算過賬后覺得——不值。
這種“精打細算”的戰(zhàn)略理性,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史。
而如今的,“一帶一路”不是簡單修條鐵路,而是用高鐵、5G、數(shù)字貿易,重新激活那條古老的陸上通道——中老鐵路一通,昆明到萬象朝發(fā)夕至,昔日的“蠻荒邊陲”成了產業(yè)走廊;
最關鍵的是,今天的中國,左手握著全球最完整的工業(yè)鏈(陸權根基),右手攥著世界第二的海軍和最大港口群(海權實力)。古人被迫“二選一”的困局,被我們硬生生走成了“雙線并進”。
回頭再看那些死守西域的古人,你會突然理解他們的無奈與智慧。在沒有飛機、沒有抗生素、沒有現(xiàn)代通訊的時代,他們用有限的資源,守住了文明的底線。這不是短視,而是在時代牢籠里,做出的最優(yōu)解。
所以啊,別動不動就說“古人不懂海洋”。他們不是不懂,只是時代沒給選項。而我們這一代人,手握前所未有的牌,更該珍惜這份歷史饋贈,既不忘陸上根基,也敢向深藍進發(fā),對于此,您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