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道啊,農業(yè)也要傍熱點。東邊是“黃精之鄉(xiāng)”,西邊是“黃精產業(yè)基地”,似乎不跟黃精扯上點關系,就顯得矮人三分。于是,山野之間,黃精仿佛成了隨處可見的“財富密碼”。
可稍微年長一點的老輩人還記得,二十年前,這里并不是喊“黃精”,而是“玉竹”。那時候,婁底某縣曾廣種玉竹,批量出口,遠銷海外,一時間“玉竹之鄉(xiāng)”的名號響徹四方。如今換了個說法,“玉竹”改口叫“黃精”,仿佛搖身一變,產業(yè)升級了。
問題來了:黃精?玉竹?到底是同一種嗎?就連不少本地人都傻傻分不清。走進山林,看見一株藤蔓,或一片綠葉,喊它“黃精”還是“玉竹”,往往憑感覺。久而久之,名字模糊了,概念混亂了。
中國人歷來講究“中庸”,模糊一點似乎也沒什么大錯。但在植物世界里,模糊就是錯誤。因為二者雖同屬黃精屬,卻在“種”的層面上有著大不同。若混淆,輕則誤名,重則誤藥。
黃精屬,隸屬于天門冬科,全球約有40-60種,中國分布30-40種。黃精、玉竹,皆是其中的成員。
- 黃精:葉片多為對生或輪生,根莖粗壯,結節(jié)明顯,常呈“雞頭狀”或“姜狀”。
- 玉竹:葉片互生,左右交錯排列,根莖較細,多須,表皮黃白色。
從外觀上,葉片排列和根莖粗細,是最直觀的區(qū)分點。
在《本草綱目》里,黃精被描述為“葉似竹而不尖,或兩葉、三葉、四五葉俱對節(jié)而生”,而玉竹則寫成“葉如竹,兩兩相值”?!跋嘀怠北闶腔ド囊馑肌!侗静輬D經》則更具體:
- 黃精:“根如嫩生姜,黃色?!?/li>
- 玉竹:“根黃多須,大如指,長一二尺。”
可以說,李時珍和宋代醫(yī)家,早已替我們畫好了區(qū)分圖譜。
前些日子,我在紫峰山上偶遇一株黃精屬植物。初見時,看葉片,以為是玉竹??赡筒蛔⌒睦镆苫螅銊邮炙赏僚俑?,結果出土的一截,粗壯肥厚,結節(jié)明顯,黃白色中帶著土黃,一眼便知是黃精。再仔細找尋,在不遠處的山坡下,又發(fā)現一叢黃精,其貌不揚,塊莖卻更為飽滿。大自然饋贈的寶貝,往往藏在不經意間。
玉竹、黃精,在鄉(xiāng)下人眼中,既能上鍋當食材,也能入藥治病。
- 黃精:補氣養(yǎng)陰、健脾潤肺、益腎強身?!渡褶r本草經》稱其“久服輕身延年”。
- 玉竹:養(yǎng)陰潤燥,生津止渴?!侗静菥V目》記載“潤澤好顏色,輕身不老”。
在藥食兩用的傳統(tǒng)里,黃精適合“虛弱、體倦、肺燥”的人,玉竹更偏向“口干、咽燥、內熱”。一粗一細,一溫一涼,恰似同門兄弟,各司其職。
回頭看,黃精與玉竹的混淆,其實折射出一種現代的“名利心態(tài)”。產業(yè)要有賣點,名稱要能響亮。于是,鄉(xiāng)村口口相傳的“玉竹”,慢慢被“黃精”取代。
可在真正的山野里,黃精依然默默生長。那橫臥土中的塊莖,是歲月的積累,是風雨的饋贈;那枝葉間的錯落互生與對生,寫滿了辨認的智慧。
若只為經濟利益,名字可以隨意切換;可若回到自然懷抱,唯有用心分辨,才能不負天地。
所以,別再把“玉竹”和“黃精”混為一談了。前者細膩柔和,后者厚重滋補,各有天地,各有妙處。
也許,下次你走進山林時,能多駐足片刻,辨一辨它們的葉片,刨一刨根莖,說不定就能重新找回祖輩們留下的那份“辨物之心”。
你能一眼分清玉竹黃精嗎?留言區(qū)聊聊,你見過它們的樣子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