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在他回憶錄里寫,“除了英國,其他任何國家對新加坡政治發(fā)展的影響都不及中國來得大”。
別說新加坡這個國度,就連我這個普通的家族,短短四代人,每一代人都跟中國有各種各樣千絲萬縷的關系和情感。
今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再過兩天是新加坡、中國建交35周年,謹以此文,祝中國國泰民安,祝兩國友誼歷久彌新,兩國交流合作深化鞏固!
(中新建交35周年圖片展在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二樓舉行,將持續(xù)至10月11日。歡迎光臨。圖源:新華社)
回首百年
我祖上家貧,世居福建金門?,F(xiàn)在,經(jīng)常聽到有“臺灣金門”的說法,以訛傳訛。我總是不厭其煩地更正——只有福建金門,從來不存在“臺灣金門”。即便是臺北當局,也把金門縣和連江縣(馬祖列島)歸屬福建省,而非臺灣省。
金門孤懸海外,本來就是作為拱衛(wèi)福建的海防要塞使用,土地貧瘠,并不宜居。到了明清,甚至多年陷入倭患和兵患,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就是從金門的料羅灣率水師出擊。后來康熙收復臺澎金廈,在金門也有過至少兩次大戰(zhàn),哀鴻遍野。
所以,出海謀生,下南洋,成了很多金門人唯一的生存之道。
(三藩之亂時,清荷聯(lián)軍與明鄭軍隊交戰(zhàn)于金門西北烏沙頭。圖源:網(wǎng)絡)
1900年,光緒當了26年的皇帝。這一年,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在遙遠的黑龍江,則發(fā)生了江東六十四屯屠殺。
就在同一年,一個叫許嘉永的男嬰,誕生在福建金門的后浦。金門的村落絕大多數(shù)是一村一姓,一姓一村。有句話叫“姓許徛后浦”,就是說后浦是許姓的聚居地。
在那個時候,金門還不是縣,而是與廈門一樣,歸屬福建同安縣。清朝滅亡之后,1912年,政府把廈門、金門從同安獨立出來,建立“思明縣”?!八济鳌倍诸H有來歷,出自鄭成功,就是“思念明朝”之意。這時的許嘉永才十一二歲,但就經(jīng)歷了他人生當中的第二個政權。
下南洋
金門土地貧瘠,而且缺水,風沙大,不適合耕作。與許多金門人一樣,許嘉永自幼家貧,沒有念過書,到了十多歲實在無法生活下去。與其在家餓死,不如冒險下南洋謀生。當時他20多歲。
幸虧熬過了海上險惡,許嘉永安全抵達新加坡。當時李光耀還沒上小學,在家跟父母講英語,跟外公、外婆講峇峇馬來語,跟其他小朋友則講參雜著閩南語詞匯的馬來語。新加坡與檳城、馬六甲一起,歸屬“海峽殖民地”,在英國人治下剛好滿一個世紀。這是許嘉永經(jīng)歷的第三個政權。
(四歲的李光耀。圖源:李光耀回憶錄)
雖然新加坡是英國殖民地,但是華人與中國關系極其密切。新加坡是清政府外派領事的首個城市;北洋水師曾兩度正式訪問新加坡。早在1906年,孫中山的同盟會就在新加坡設立南洋支部。自1911年,華人就占新加坡人口的四分之三,至今如是。
絕大多數(shù)是文盲和窮人
那個年代,南下謀生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窮人、文盲。李光耀1978年就跟鄧小平說過,“我們新加坡華人是中國廣東和福建等地南方人的后裔,祖先都是目不識丁、沒有土地的農民;達官顯宦、文人學士,則全留守中原開枝散葉,沒什么事是新加坡做得到而中國做不到,或沒法子做得更好的?!?/p>
跟大多數(shù)南下華人一樣,許嘉永到了新加坡之后,只能當苦工,憑著金門人靠海吃海的本能,開了個手工作坊,以制造舢板為生,勉強還能維持生計。
不久后,1927年,妻子歐玉治也南下。歐玉治是金門歐厝人,歐陽姓、歐姓、區(qū)姓源于一姓,在金門聚居于歐厝。
(1948年歐玉治的僑民登記證。圖源:許振義)
歐玉治南下之后不久,就發(fā)生了“九一八事變”。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大規(guī)模武裝侵略中國東北,局勢大亂。翌年,1932年,長子許乃火出世。這一年,歐玉治27歲。在那個年代,27歲才產子,算是晚育了。又過了四年,1936年,次子許乃順出世。
許乃順就是我父親。我們家本來按“克、公、允、侯、嘉、乃、丕、績”等字輩排列,不知為何,到了我這一輩,祖父決定不用“丕”而改用“振”。不過,到了我孩子這一代,我們又改回了“績”。不為別的,只為孩子將來知道自己的根在福建金門。
父親未滿周歲,1937年7月7日就發(fā)生了“盧溝橋事變”,日寇全面侵華。很快的,四個月后,10月26日,老家金門就淪陷了。一直到1945年10月3日,金門才光復。很巧,10月3日后來是新加坡、中國建交的日子。
1939年,日寇封鎖了中國沿海,中國只好開辟滇緬公路,從印度、東南亞經(jīng)云南輸入醫(yī)藥、彈藥、武器等戰(zhàn)略物資。在陳嘉庚領導下,3200多名南僑機工從新加坡出發(fā),投入滇緬公路運作,對中國抗戰(zhàn)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南僑機工當中有90多位是印度人、馬來人等,同樣為中國反法西斯做了重要的貢獻。
。我的母?!A僑中學就是陳嘉庚于1919年創(chuàng)辦的,而我服務的社團——福建會館和怡和軒則是陳嘉庚進行了改革,影響華社至今。陳嘉庚的女婿李光前也對新加坡社會貢獻巨大,他后來成為新加坡大學的首任名譽校長。新加坡大學是我母校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前身。
國破家亡
全面侵華之后,戰(zhàn)局膠著,日本未能在“三個月內解決中國問題”,同時還面對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制裁和石油、鋼鐵的禁運。為了給龐大的戰(zhàn)爭機器“輸血”,日本悍然南下侵略東南亞,掠奪戰(zhàn)略橡膠、石油、錫礦等天然物資,奴役東南亞人民。
1942年2月15日,大年初一,新加坡淪陷,日寇改名為“昭南島”。這是祖父經(jīng)歷的第四個政權,當時他42歲,祖母37歲,父親6歲,母親王錦繡才1歲。還好他們在三年半慘絕人寰的日本占領時期都活了下來,才有了我。
不過,許多人沒有這么幸運。國既破,家亦亡。尤其為了報復華人支持中國抗戰(zhàn),日軍在新加坡展開“大檢證”,屠殺了數(shù)萬華人。多少人慘死槍下,多少家庭妻離子散!
新加坡淪陷兩年后,1944年6月29日,。后來國民政府追封為陸軍少將,安葬于麥里芝蓄水池畔。至今,新加坡人談起抗日英雄,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林謀盛烈士。
1945年8月15日,吃了兩顆原子彈的大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英國人又回到新加坡了。這是祖父經(jīng)歷的第五個政權。
(圖源:網(wǎng)絡)
我們的國父是孫中山
不過,當時在新加坡的華人除了少數(shù)取得英國國籍的,絕大多數(shù)仍是中國僑民,對故土中國的情感無法割舍,包括我祖母,一心向往回“唐山”探親,也就是中國。一直到我念小學的70年代,新加坡都獨立十年了,華文老師在上課時,還說“我們的國父是孫中山”。
光復后的新加坡,百廢待興。民不聊生,教育簡直是奢望。父親念到小學四年級就輟學了,母親連小學都沒上過,終其一生,除了數(shù)字,唯一能寫的字就是“王”。
父親剛踏入少年時期,就發(fā)生大事。1949年10月1日,父親13歲。這天,陳嘉庚踏上了天安門城樓,參加了開國大典。翌年,他定居中國。七年后,陳嘉庚放棄英國國籍。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在北京逝世,政府以國葬規(guī)格舉行公祭儀式。在陳嘉庚之后的新加坡華社領袖,全都在新加坡落地生根。 陳嘉庚落葉歸根是個分水嶺,也是個標志,代表著新加坡華族從華僑到華人的轉變。
1949年10月1日之后,英國海峽殖民地政府阻斷了與中國的來往。許多華校生本來在高中之后可以到中國升學,但現(xiàn)在此路不通。1955年,在陳嘉庚之后繼任福建會館主席的陳六使帶頭創(chuàng)辦了南洋大學,成為世界范圍內唯一在大中華地區(qū)以外的華文大學。南洋大學1980年停辦,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的前身。
(今年是南洋大學70周年紀念,也是福建會館185周年紀念)
1959年,新加坡從英國取得全面自治權。那一年,副總理杜進才帶頭設計新加坡邦旗。李光耀在回憶錄中說,華人受了五星紅旗的影響,要加上星星,馬來人要新月;設計必須尊重各民族的感受,“結果我們就選定新月加五顆白色星星”。
這面邦旗,后來成了新加坡的國旗。
1963年9月16日,新馬合并,新加坡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個州。這是祖父經(jīng)歷的第六個政權。短短兩年后,新馬分家,新加坡獨立,共和國政府成立。這是祖父經(jīng)歷的第七個政權。
翌年,1966年,祖父病逝,終年66歲。66歲,卻經(jīng)歷了七個政權,平均十年不到就一個。從他過世至今,快60年了,而新加坡共和國還是新加坡共和國,歷經(jīng)了那種風起云涌的歷史時代的祖父,大概是想都不敢想的。
華校教育
我孩童的年代,新加坡還有華校和英校。所謂華校,就是華文第一語文、英文第二語文,其他科目一律用華文教學,英校則相反。李光耀、柯玉芝夫婦是英校生,但他們的三個子女——李顯龍、李瑋玲、李顯揚,則全是華校生。
我上小學之前,母親決定讓我上華校。按她的說法,上英校,讀“番書”,小孩子越讀越“番”,不懂中華價值觀,所以必須上華校。
我小學是傳統(tǒng)華校,本是女校,后來雖然也招男生,但校名沒有改,仍然叫“崇本女?!?。母校早已停辦,校址現(xiàn)在改為藝術中心。
那個年代上華校,華文和中國的氛圍很濃。課外書都是看中文書,我小學就愛看歷史故事、成語故事。而且,到了兒童節(jié),老師還會帶大家到附近的黃金戲院看中國電影。我記得很清楚,其中一個就是《小鈴鐺》。
我在黃金戲院還看過不少中國電影,包括《祝?!贰渡窆P馬良》《甲午風云》《少林寺》《西安事變》《開國大典》《周恩來》《霸王別姬》等等。那個年代,看電影是件大事,父親帶我們兄妹看電影之前,還要求我們必須先洗澡,干干凈凈才能去看電影。
1981年,我考進了華中。同年九月,新加坡與中國互設貿易代表處。實際上,這是在建交之前的非正式外交機制。
正是因為小學的華文氛圍濃,到了華中念中學時,我就負責中一的班級壁報,喜歡在壁報上寫三國故事。最好笑的是歷史課,老師批評說,振義的歷史測驗成績就像股市,高高低低,考中國歷史就高分,考西方歷史就不及格。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我一看到巴比倫、十字軍東征這些,就懶得看,更懶得背;讀到中國歷史,就興致勃勃。
華中對我影響很大,其中一個就是雙語教育。我小學念華校,學的是英文第二語文。但是,上華中之后,由于華中是特選學校,華文、英文都是以第一語文水平教授。
(9月30日,智慧文創(chuàng)出版英文版《100年后新加坡還存在嗎?》)
1988年,李光耀問自己,“一百年后,新加坡還存在嗎?”
2023年,為了紀念李光耀百歲冥誕,出版華文書《100年后新加坡還存在嗎?》,收錄李光耀推行的多項政策,對新加坡影響很大,其中一個就是“雙語教育”。
就是因為華中給我中、英文第一語文的雙語教育,才讓我后來在職場上能夠從容游走于中文、英文兩個世界,也讓我對自己中華文化的根有比較深層的認識和認同。
前兩天,英文版 《100年后新加坡還存在嗎?》也出版了, 可在友誼書齋、大眾書局、草根書室、友聯(lián)書局、Kinokuniya和卓爾書店購買。
(中新建交35周年照片展,有關于新航開通北京航線以及招收中國籍空姐的歷史照片,歡迎參觀。圖源:新華社)
第一次實地感受中華文化
1985年,我第一次出國、第一次坐飛機。當時我們學校樂隊代表新加坡到馬來西亞參加比賽。同年1985年5月15日,新航開通上海、北京航線,拉開了與中國內地通航的序幕。當時我就想,要是年底這場比賽是在中國,該有多好!
到了高中時期,很羨慕那些拿政府獎學金到臺灣念中文系的學長學姐。到今天,新加坡政府獎學金也可以到北大清華等大陸著名高校留學,而且門類不僅中文系??梢妰蓢P系發(fā)展之全面和高速。
1988年,我第一次實地感受中華文化。那一年,我到了臺北。所見、所聞,完全就是我對中華文化的期待和仰慕。尤其喜歡臺北的書店,當然,鹵肉飯、焢肉飯、鵝肉、燒肉粽等等,都是回味無窮的美食。
一向附庸風雅。到了臺灣看到好多刻印章的小店,來來回回走了幾遍,實在忍受不了誘惑,忍痛掏錢刻了個牛角質地的姓名章?;氐叫录悠轮?,滿懷欣喜地把家里所有的書,在扉頁上都把它蓋上了。前幾年,我在臺灣師范大學教書,又看到了刻章的店。這次不再猶豫,給女兒刻了個章。我心想,希望孩子長大之后也能有一些中華文化氣質。
當時入境臺灣還有個規(guī)定,就是不能攜帶有任何帶著“中國”的東西。所以,連帶有“中國制造”四字的小鎖頭也不能用。當然,后來就沒有這種要求了。
中國的崛起就在眼前
兩年半服役之后,1990年進了大學,自然而然選了中文系。那一年10月3日,新加坡、中國正式建交。
到了1993年,中文系出現(xiàn)兩件事,都跟中國有關系。一個是引入了好幾個年輕的中國大陸老師,包括張敏、張洪明等,教學方式讓我們耳目一新,至今令我受益匪淺。
(林徐典榮休。圖源:中文系第13屆畢業(yè)特刊)
另一個是林徐典教授卸下系主任一職。林教授的學術成就在此不贅述,他在榮休儀式上的一番話,我記憶猶新,大意是說,中文系的同學們不必擔心前途如何,因為中國的崛起就在眼前,中文系畢業(yè)生恰逢其盛,今后大有可為。
畢業(yè)之后,我當了幾年消防官,后來,回到國大念MBA。恰恰是這個MBA,讓我人生發(fā)生了變化。
在念MBA之前,我總是覺得,文人就應該清高,溫飽就行,掙錢做生意這種事,文人不屑也不必碰。但,讀了MBA,我才開始發(fā)現(xiàn),原來經(jīng)商也有其中的學問和修養(yǎng)。更重要的還有兩個事。一個是我選修了不少跟中國有關的課,如“中國商務”“中國與WTO”,開始對現(xiàn)代中國商務感興趣;另一個是我接觸了不少中國留學生,對中國人的學養(yǎng)、見識、經(jīng)歷,刮目相看。從此對中國的興趣更濃厚了,一心想到中國去發(fā)展。
在上海當外交官
所以,過了不久,當新加坡貿易發(fā)展局招人的時候,我毅然“投筆從戎”。很快的,在我面前掉下了兩個天大的好機會。
首先,我在總部擔任華南與港澳處長,后來,也開始負責山東、四川方面的工作。這些工作讓我直接接觸中國官員、中國企業(yè),學到了不少,也交到不少好朋友,尤其在山東省外經(jīng)貿廳。
然后,第二個天大的機會來了。駐上海商務領事職位要輪換,局里本來物色好了人選。偏偏這位老兄是“紅毛派”,不喜歡中國,不愿去。局里只好重新物色。結果這個美差就落到了我頭上。
2002年初,我外派上海,擔任商務領事。在這個任上,我負責協(xié)助新加坡企業(yè)在長三角地區(qū)投資。那幾年,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突飛猛進,有目共睹。物價也突飛猛進,我剛到上海時,請客吃飯只要不點魚翅鮑魚這類名貴菜,基本可以不必看價格,隨便點。2013年,我在北京大董請客時,一看菜單嚇了一跳,除了一個涼菜,其他價格都是三位數(shù);即便是涼菜,也只是其中一道是兩位數(shù),其他都是三位數(shù)。
(在新加坡—山東經(jīng)貿理事會做簡報)
兩年后,2004年我下海。跟兩年前同事抗拒去上海完全相反,我辭職的消息一傳出,馬上有好幾位年輕同事毛遂自薦。盡管前后只差這么兩年,中國已成了香餑餑,人人搶著要。
從擔任駐上海商務領事開始,我的每個工作崗位都跟中國有關。2004年到一家上市公司的泰興公司擔任總經(jīng)理;2007年到北京,擔任中國新加坡商會的首任全職總監(jiān),后來擔任美國跨國公司的北京大區(qū)經(jīng)理;2011年擔任通商中國首任總經(jīng)理;2012年擔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事務處主任。2015年擔任隆道研究院總裁等等。目前在《新加坡眼》,也是跟中國讀者打交道的多。
(9月25日,參與“中新媒體人座談會”。圖源:新華社)
我家四代人,祖父母先是清朝子民,然后是民國百姓,然后是民國僑民,然后是日本占領時期的牛馬,然后是馬來西亞公民,最后成了新加坡公民;第二代,父親母親也經(jīng)歷了僑民、淪陷牛馬、馬來西亞公民、新加坡公民的過程;我是第三代,一出生就是新加坡公民,但與中國關系很密切。到了我孩子這一代,跟中國的關系就更加密切了。母親原籍中國不說,她第一次出國就是去中國臺灣,那時才兩歲;再大一些,幾乎每年都去中國大陸,有時一年還去兩三次。而且,在幼兒園里就有中國新移民朋友,不像我,一直到20多歲念大學才開始接觸中國人。
在90年代末之前,新加坡的中國新移民不多。那個年代,在公共場地如果聽到中國口音,肯定會轉頭看一眼,因為少見。而且,那個時候,新加坡的中餐主要都是傳統(tǒng)粵、閩、瓊、潮汕、客家菜,極少有中國其他地區(qū)的菜館,百勝樓的天津館是一家。
(中國汾酒,享譽全球。圖源:廈門公會閩南語講演會)
現(xiàn)在呢?中國新移民、中國客工、學者學生、教師、護士、巴士車長,到處都是。中國菜更不必說,川菜、湘菜、河南菜、江浙菜、新疆菜、東北菜等等,幾乎什么都有。中國式燒烤更是滿大街都是。以前新加坡不怎么喝中國白酒,現(xiàn)在喝白酒的越來越多,比如汾酒、茅臺。
不僅傳統(tǒng)行業(yè),就連前沿的中國機器人,也走進了新加坡。新加坡副總理到深圳時,也打卡了“中國智造”。
現(xiàn)在中國已進入到新加坡的方方面面。同樣的,新加坡也進入中國的方方面面。自2007年以來,中國是新加坡的首要投資目的地。到了2013年,新加坡成為中國的最大投資者,這個記錄一直保持到今天。
前不久,新加坡外長維文說,新加坡獨立以來取得的發(fā)展,歸功于一些因素,其中一個就是中國的改革開放。
今天是中國國慶,謹以此文,祝中國朋友國慶快樂!祝中國現(xiàn)代化更加絢麗!一榮俱榮,一個富強的中國,是大家的福氣。
就如中新建交35周年照片展的主題“一衣帶水,攜手同行”,祝新、中兩國友誼長存!祝兩國人民友誼歷久彌新,兩國交流合作深化鞏固!
最后,借新加坡本地華人敬酒的方式,祝中國:“興??!旺啊!發(fā)啊!”
ABC丨編輯
LEO丨編審
新加坡眼丨圖源
免責聲明:
1.凡本公眾號注明文章類型為“原創(chuàng)”的所有作品,版權屬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眾號注明文章類型為“轉載”、“編譯”的所有作品,均轉載或編譯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上新加坡眼官網(wǎng)看新聞更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