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棟歷史建筑都宛如一本書,靜靜訴說著過往的歲月。華東師范大學普陀校區(qū)大禮堂思群堂作為“校史風貌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見證了華東師大各個重要歷史時期,也承載著烽火歲月里艱苦辦學的記憶。
從1924年到1951年
華東師范大學前身之一大夏大學
為國育才,立志光大華夏
1951年10月16日
以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為主要基礎
新中國第一所師范大學
在大夏大學原址上創(chuàng)辦
而今,漫步華東師范大學普陀校區(qū)
大家所看到的思群堂、群賢堂、麗娃河
麗虹橋、赤水橋、夏雨島等校園地標
正是大夏大學時期的建筑景觀
華東師范大學思群堂
苦難而輝煌
1924年6月1日,一群懷抱“光大華夏”之志的師生,在上海創(chuàng)建了一所以“自強不息”“師生合作”為基石,以“教師苦教,職員苦干,學生苦學”的“三苦”精神為支柱的現代大學——大夏大學。王伯群正是其創(chuàng)始人。
王伯群先生像
篳路藍縷,弦歌不輟。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上海危在旦夕。時任大夏大學校長的王伯群率領師生西遷,在后方繼續(xù)堅守教育初心,并帶領師生參與愛國運動。1937年11月至1946年6月,大夏大學在貴州辦學近九年,是抗戰(zhàn)時期遷黔最早、辦學時間最長的大學,對貴州乃至西南地區(qū)的教育、社會經濟和文化事業(yè)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1942年2月,當時的國民政府行政院突然決定要將大夏大學改為國立貴州大學。消息傳來,師生均強烈反對。貴州雖是校長王伯群的故鄉(xiāng),此時他亦不欲“賣校求榮”出任國立貴州大學校長,而是向政府力爭,使行政院收回成命,大夏大學得以保存原名與維持其私立性質。
1944年冬,日寇進犯獨山,貴陽危急,大夏又遷往赤水,王伯群校長既憂故鄉(xiāng)即將淪陷,又恐凝聚畢生心血的大夏付諸劫灰,苦慮焦思,急赴重慶商議保衛(wèi)貴州及大夏去留問題,積勞成疾于12月20日病逝在重慶。就在去世前,他還為學校的接續(xù)辦學籌措了大量經費。那所他嘔心瀝血也要安然守護的大學,最終在赤水復課,但他再也沒能看到。
感念與銘記
抗戰(zhàn)勝利后,大夏師生于1946年由赤水遷回闊別近9年的上海,在原校址復課。學校對因戰(zhàn)火受損的部分校舍進行了修繕,并于1946年10月建成一座新禮堂——思群堂。
1946年建成的大夏大學思群堂
思群堂為一層磚木結構建筑,清水紅磚外墻,有簡潔的線條裝飾,主入口還有四根多立克柱。禮堂可容納2000人,當時還兼作膳廳使用。禮堂內的講臺堪為當時滬上各大學禮堂臺面之最。講臺兩邊鑲有校徽,富麗堂皇。
1946年10月28日,大夏師生就在新禮堂舉行秋季開學典禮。師生濟濟一堂,互致祝賀。此情此景,讓大夏師生更加思念王伯群校長。經校董會討論決定,將新落成的禮堂命名為“思群堂”。除了紀念伯群校長外,思群堂在當時還有一重意義:絕不灰心,立志要使大夏大學走上復興的道路。
華東師范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正是在思群堂舉行的
華東師范大學舉行第一次科學研討會
1951年10月16日,“華東師范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正是在這個大禮堂隆重舉行的?!?009年6月,大禮堂與東西辦公樓作為大夏大學舊址整體的一部分被列為普陀區(qū)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015年8月,被評為上海市第五批優(yōu)秀歷史建筑。”華東師范大學檔案館副館長林雨平介紹。
明堂輪奐,源遠流長。有著“滬上高校禮堂之最”美譽的思群堂,凝結著前輩們的遠見卓識,勇敢擔當,一磚一瓦都鐫刻著艱辛創(chuàng)造。思群堂承載的不僅是大夏大學的文化記憶,作為文化傳承的象征,還承載著華東師范大學的文化記憶,成為無可估量的精神財富和彌足珍貴的文化資源。
壹
館長談:追求理想恪守校訓
歲月荏苒,前身學校的精神仍然指引后續(xù)的辦學。如今,在華東師范大學普陀校區(qū),沿著華夏路大學之道一直向前,大家可以看到一條長長的校訓碑,上面鐫刻著“求實創(chuàng)造,為人師表”八個隸書大字。
華東師范大學檔案館館長湯濤介紹,1990年,在華東師大建校40周年之際,經共同商議,“求實創(chuàng)造,為人師表”的校訓被采納并使用至今。2014年9月,華東師大正式公布 《華東師范大學章程》。 章程提出,將追求“智慧的創(chuàng)獲,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會的發(fā) 展”的大學理想,恪守“求實創(chuàng)造,為人師表”的校訓規(guī)范。在校方 看來,制定和公布章程,正是貫徹和發(fā)揚校訓精神的體現。
湯濤說,學校秉承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等前身學?!白詮姴幌ⅰ?“格致誠正”的精神和學思結合、中外匯通的傳統(tǒng),追求大學理想,恪守校訓規(guī)范, 希望以此發(fā)揚教師教育和教育研究等傳統(tǒng)學科優(yōu)勢,致力于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貳
學子說:思考教育的意義
華東師范大學大夏書院曾組織學生以“校史講解官”的身份,用視頻方式講述學校辦學歷史,從而將“靜的風景”轉化為“活的課程”。經濟與管理學院2023級本科生詹嵩深入了解并講解的正是思群堂的故事?!耙郧爸挥X得思群堂的建筑美,”詹嵩說,“如今,心里多了對前輩的敬仰?!?/p>
不久前的暑假,2024級物理學(師范)專業(yè)學生譚昊與孟憲承書院實踐隊的同學們一同前往新疆塔城,在錦裕小學開啟一段難忘的支教時光。孩子們眼中躍動的求知光芒、口中不斷的“為什么”,讓他第一次真正站在“教育現場”去思考教育的意 義。實踐之旅,更加堅定了他成為物理教師的理想。
“我希望自己將來站上講臺時,正如華東師范大學的校訓所言,不僅能教會學生如何計算光速、理解電磁場——這是‘求實創(chuàng)造’;更能讓他們保持向未來發(fā)問的勇氣,陪他們一起探索不確定卻充滿可能的世界——這是‘為人師表’,并始終懷揣心中的教育家精神,去做一名卓越的未來教師?!弊T昊說。
文脈賡續(xù),弦歌不輟。青年報·青春上海近日推出“校館弦歌”系列報道,探討如何讓沉淀的歷史煥發(fā)新的生機,展示滬上高校在引導青年學子傳承紅色基因、汲取文化力量、弘揚科學精神等方面的新舉措、新思考、新作為。
系列回顧:
滬團團來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獨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動了嗎?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獲得呢?
點亮本文文末【】與【】,并在評論區(qū)留言互動;當【】數達到200時,評論點贊第一的小伙伴將免費獲得一套徽章喲~
作者: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昕璐
責任編輯:張家寧
校審:姚佳森
終審:沈蔚
校館弦歌 錨定青春航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