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國話·上海演出季”,近日落幕。
過去兩個多月的時間,中國國家話劇院攜《四世同堂》《鼓樓那些事兒》《大宅門》《直播開國大典》《北京法源寺》五部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精品話劇落地上海。在演藝大世界核心區(qū)域,16場演出整體上座率高達97.8%,觀眾更是將“細糠”“國宴”等網(wǎng)絡熱詞送給此次“國家隊”的滬上演出。
演出季落幕前,“2025國話·上海演出季”專家研討論壇在上海報業(yè)集團大廈舉行,由中國國家話劇院、文匯報社、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上海黃浦文旅集團共同主辦的此次研討會,匯集了國話藝術家與戲劇、評論、文旅等各界專家齊聚一堂,從這場跨越南北的文化盛宴中萃取經(jīng)典新生、創(chuàng)作何為的要義,也探討中國式演劇觀如何在“兩個結合”的時代命題中面向未來。
在業(yè)界看來,國話時隔5年重啟上海演出季,代表中國話劇的金字招牌在中國話劇發(fā)源地再度閃耀,承載中國戲劇發(fā)展使命的國家隊與正在加緊建設亞洲演藝之都的上海交匯碰撞,其本身已超越了簡單的劇目巡演,而是一次極具象征意義的文化事件。
打破觀演高門檻與觀眾同頻
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上海市文聯(lián)主席奚美娟作為《北京法源寺》中慈禧的飾演者,演出過后,她發(fā)了條朋友圈,為劇目十年間二度赴演上海而動容。“21世紀的戲劇不能成為陽春白雪、自娛自樂?!彼浀茫鲜兰o80年代藝術創(chuàng)新活躍,有些現(xiàn)代戲劇制造了觀演的高門檻,“好像讓觀眾看不懂才能顯示出一些導演的高深,但到了今天,觀演關系已是不可忽視的要素”。與田沁鑫走過十年合作路,奚美娟深覺,正是導演的演劇觀、她對觀演關系的認知,推動了今天的戲劇與觀眾形成全方位融合、同頻共振的效應。
《北京法源寺》中飾演光緒的周杰認為,戲劇需要一代代創(chuàng)作者的接力傳承。他以走過十年的《北京法源寺》為例,“換新的演員繼續(xù)演10年,再換一代演員又演10年,要讓這部作品成為國家話劇院的《茶館》”。
帶著中國基因的戲劇永遠時尚
五部戲雖各具看點,但共同之處是體現(xiàn)了“以藝通心、以文化人”的藝術追求?!端氖劳谩芬砸患抑\映照一國之勢,展現(xiàn)家國同構的宏大敘事;《鼓樓那些事兒》于市井煙火中傳遞人文溫度,彰顯傳統(tǒng)文化根脈;《大宅門》將家族史詩與民族命運交織,凸顯歷史縱深;《直播開國大典》以創(chuàng)新敘事賦予歷史現(xiàn)場感,實現(xiàn)主旋律題材的藝術突破;《北京法源寺》通過思想交鋒叩問時代命題,展現(xiàn)精神重量。這些風格各異的作品其實內(nèi)在統(tǒng)一,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堅定了文化自信,凝聚了價值共識。
劇中譚嗣同的扮演者賈一平見過天南海北追隨劇組腳步把一部戲看了57遍的觀眾,也在上海遇到16場演出一場不落的女觀眾。于是自己開始思考一部厚重題材話劇的魅力何在,“演了很多遍后,我意識到這就是‘中國戲’”,他說,“那是種不同于西方的審美追求、戲劇框架,從詩意的文本到一桌兩椅類似京劇的表達形式都流淌著中國基因、中國文化的戲劇。‘中國戲’對現(xiàn)在的年輕人極有吸引力,演了10年,依然很時尚?!?/p>
嚴肅戲劇吸引Z世代人群
京朝派邂逅海派,國家氣象的宏大敘事與海派文化特有的細節(jié)刻畫與時尚感知相遇,注定碰撞出話題。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原副主席毛時安看來,面對不斷遞遷的時代語境,“國家隊”用示范性劇目回應了屬于這代戲劇人的共同命題——崇尚娛樂的消費環(huán)境中、碎片化閱讀的受眾偏好中、AI風起云涌的技術變革中,“以嚴肅戲劇贏得尊嚴與尊崇,為21世紀的中國戲劇、21世紀的中國嚴肅戲劇,增添了新的能夠吸引Z世代人的活力”。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袁筱一從演出季中看到了移動性文化空間的價值。“上海觀眾在觀看《北京法源寺》時,不僅僅是在體驗一種歷史大戲,也在接觸整個北京的文化記憶,甚至是國家敘事——就是我們所說的家國?!痹谒磥?,沒有地理空間、歷史空間,無以談家國。正是通過移動性的文化空間,上海的城市空間獲得了新的能量和共鳴,也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文化肌理?!叭魏我粋€城市空間的營造都不是孤立發(fā)生的,而是與跨地域的文化流動緊密相聯(lián)?!?/p>
中國劇協(xié)理論評論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上海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子則將演出季視作一次國家敘事和海派碼頭的良性碰撞,也是國家氣象大源頭和海派文化大碼頭一次高水平對話?!皣覛庀篌w現(xiàn)為國話劇目一貫宏大敘事、歷史厚重感和美學上的整體性和高度,五臺劇目都代表著國家級院團的藝術追求和制作品質(zhì)。當國家氣象與海派文化特有的注重細節(jié)刻畫、時尚感知和市場敏銳度的特質(zhì)相遇時,能產(chǎn)生1+1>2的增值化學反應”。
中國戲劇的自主體系對接世界
早在2003年,中國國家話劇院首任院長趙有亮即創(chuàng)立了“國話上海演出周”品牌,代表國家級藝術水平的劇院帶來四部力作;2014年,演出周更名為“國話·上海演出季”,一度持續(xù)6年。今年,國話重啟上海演出季品牌,不僅是一次藝術征程的回歸,更是立足時代需求的探索升級與深化拓展。
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表示:“未來,我們將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底蘊與戲劇藝術的結合點,持續(xù)深化與上海這座亞洲演藝之都的攜手合作?!彼芍韵M?,下一次國話重返上海,“將帶著更多精品劇目,在這座國際文化大都市里,用中國戲劇的自主體系對接世界”。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編輯/劉忠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