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有提升幸福感的一切
本期配圖都來自于《駕駛我的車》
如果想知道一個人對愛最初的理解是什么,她/他最容易進入的愛的模式是什么,或許可以問她/他:
「在和童年的重要撫育者(比如父母)的相處中,有哪個時刻,如今回憶起,你會覺得溫暖、覺得被愛?」
我曾用這個問題問過自己。然后,我想起了一碗餛飩。
那是中學時,數(shù)學考砸的一個晚上。
那次考前,我就異常緊張,考試中,腹疼不說,可能還吐了;本身題目難度又大,最終成績出來,慘不忍睹。
對我來說,是一場非常擔心自己會考砸,結果徹底考砸的考試。
當時,我惴惴不安地捏著分數(shù)刺目鮮紅的試卷,在家中等著大人回來。
具體細節(jié)已經(jīng)模糊,只存著一個大概印象——TA回來后,看了成績,聽了我的解釋,然后那場在我想象中已經(jīng)成形的暴風雨并沒有落下。
相反,TA說「去吃點東西吧」,平靜地帶我下樓,去了街對面的餛飩攤上,正常點了一碗餛飩。
我就坐在攤子里,握個白色塑料小勺,帶著逃過一劫的心情,一口一口吃餛飩。
很奇怪,我現(xiàn)在還記得,那個餛飩的味道,其實不算好吃。餛飩皮雖然薄軟,但餡料肉少、淀粉多,口感面面的。
那碗餛飩,或許就構成了我的愛的原型理解——即使沒有達到重要他人的期待,對方依然關愛我。
但某天,在我跟朋友又一次講述這個故事后,我突然察覺到哪里不對。
我為什么會覺得那碗餛飩讓我覺得安全、溫暖、被愛。
其實不是因為餛飩本身,而是它的存在,代表著「這次我沒有因為成績不佳而被罵被打」,是因為我習慣了日常里懲罰的存在,才會給這一次的「不懲罰」,在記憶里鍍上一層柔光。
換言之,我最初對愛的理解,其實是建立在「先給一棒子再給個胡蘿卜」的模式上。
但如果從一開始,我就不需要用好成績來換取不被責打的安全感、大人的笑容和家中的平靜,我還會記得那碗餛飩嗎?
可能不會。
那大概只是無數(shù)頓普通晚餐中的一餐而已。
但在表現(xiàn)好才被接納,表現(xiàn)不好就被懲罰的環(huán)境里,偶爾出現(xiàn)例外,就可能會被渴望愛的心視為「愛的證據(jù)」。
時間久了,我們的身體會熟悉這種把間歇性的溫柔當成愛的關系模式。
我同時也相信,很多時候,養(yǎng)育者比如父母們,并非有意讓孩子體驗愛的匱乏,以及愛的有條件。
他們只是在無意識中復制了自己曾經(jīng)被養(yǎng)育的方式:他們的養(yǎng)育者也曾根據(jù)他們「表現(xiàn)好壞」、「聽話與否」來決定關愛的有無以及多少。
他們或許終其一生都無法意識到,自己所得到的,以及所給出的,以為是愛的東西,其實可能并不是愛。
在「大棒加胡蘿卜」的模式下長大的人,進入親密關系,可能也會不自覺地重復類似模式:
因為過于熟悉「被要求改正、被期待改變」的位置而站上去,而接受一個需要我們「改過自新」的人,之后再去爭取被赦免、被接納。
但身處這樣的「愛」中,太累了。
健康的愛,不是先制造恐懼再提供撫慰,不是先給壓力再解除壓力,而是從一開始就沒有那些苛刻的標準、沒有壓力和恐懼。
理想的關系是:我們不需要改造自己,迎合她/他人需求。我們的存在本身就已經(jīng)構成了我們被善待、被愛的理由。我們不需要擔心自己無法達到對方期待,而被放棄。
我們沒必要踏入一段需要滿足他人期待才能得到愛的關系。
我們需要的是「愛我如我所是」的人,而不是一個「因為我愛你,所以你應該為我改變」的人。
是的,多年后的我明白了,在親密關系中,我需要的不是一個在我考砸后一反常態(tài)沒有罵我而帶我去吃餛飩的人,而是一個從一開始就不會因為我考砸了而改變對我態(tài)度的人。
更準確地說,在她/他眼中,我考好考差,都是我,都是她/他想要好好去愛的我。
我不需要把自己放到一個「我要做好了什么, 才能夠得到胡蘿卜」,「做差了什么, 就會吃一記大棒」的環(huán)境中去。
我拒絕把「愛」變成「交易」、「誘餌」、「威脅」或是別的什么東西。
我想,讓愛只是愛,讓人只是人。讓人本身成為目的,而非工具或手段。
我希望自己可以不用「愛」去規(guī)訓他人,也反抗他人用愛來「矯正」我。
我不需要「先給一棒、再賞一口」或是「先被割傷,再貼創(chuàng)口貼」的關系。
長大的我可以日常穩(wěn)定地照顧、關愛自己,我不需要從別人那里獲得一碗餛飩,我可以自己給自己煮點好吃的。
即便我失敗、犯錯、闖禍、心碎,即便別人覺得我糟糕、不合格、殘次品,我也依然值得被自己好好對待。我可以無條件地愛我自己,支持我自己。
我的幸運在于,一路走來,我有這樣愛我的朋友。在我和她/他們的相處中,我意識到,別人口中的我的問題,在她/他們眼中,是我的可愛特征。
和朋友在一起,不需要我改正什么問題,因為在她/他們看來,我很好,我沒有問題。
我也知道,很多時候當我們在過往經(jīng)驗里浸泡太久,習慣了「附條件的愛」,會懷疑「無條件的愛」是否存在;以及懷疑自己是否值得,因為有條件的愛容易讓人內(nèi)化一個聲音「我不夠好,所以沒有人會無條件愛我?!?/strong>
在我們能夠識別自己身上的舊模式,并愿意嘗試尋找和構建無條件的愛后,依然會充滿懷疑、不確定,這是一個很自然的、并不需要羞恥的狀態(tài),我們可以帶著這份擔憂,繼續(xù)前行。
可能有讀者想問,關系的建立,怎么可能完全沒有條件呢?
兩個人能成為至交好友,不也隱含了比如價值觀的契合等條件嗎?
我目前想到的答案是,重點或許不是條件有無、高低,而是我們是否會將條件感知為壓力。
如果關系中含有條件,但那些條件,對我們并不構成壓迫感,并不需要我們削足適履去迎合,那些條件,是我們本身擁有的,像呼吸一樣自然的東西,那么它們就不會讓我們覺得這段關系是「帶有強烈條件感的」。
比如,我喜歡閱讀,認識了一位同樣愛讀書的朋友。我們因為閱讀成為朋友,但閱讀這件事,是我們各自本來就有的習慣。 我們之間不需要為了維系關系而假裝自己是個「愛看書」的人。
所以,即便「閱讀」構成了這段友誼的條件之一,它并不會對我們形成壓力。因為這份條件,源自我們的真實,而非偽裝;是自然流動,而非刻意逢迎。
所以重要的或許不是有沒有條件,而是關系是否給我們以「有條件感」。
寫到這里不禁感慨,人果然是感覺的生物。
但人也是會成長、會思考、可以結束舊游戲、開啟新游戲的生物。
我們不需要否認最初對愛的理解,但我們也可以構建新的對愛的理解。
我們可以不再壓抑自己的感受,去討好她/他人。
我們可以從自己身上開始練習,去愛一個人的存在本身。
如果運氣好的話,我們還可以從那些從一開始就愛我們本來模樣的人身上,感知被好好愛著是什么體驗,并把新學會的愛人的方式用在自己和她/他人身上。
當然這些需要時間,需要勇氣,需要智慧,還需要一點機緣。
但愿意走上這條路本身就已經(jīng)是更好地自愛愛人的開始了。
合作 請聯(lián)系微信:wuweiquai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