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21:05,東方衛(wèi)視即興共創(chuàng)音樂采風節(jié)目《聽,誰在唱歌》即將播出第七期。上一期節(jié)目中,“尋樂團”在阿勒泰重溫了《我的阿勒泰》的幕后故事與溫情回憶。而這一次,由發(fā)起人于適,音樂合伙人胡海泉,攜手希林娜依·高、李雪琴、劉鳳瑤組成的“尋樂團”,將沉浸式感受哈薩克族古老而質(zhì)樸的遷徙文化——轉(zhuǎn)場。在這場遷徙中,他們將用身體的顛簸換取精神的豐盈,并最終將這份感悟,譜寫成一曲關(guān)于“在路上”的生命之歌。
▲ 《聽,誰在唱歌》第7期預告片
親歷千年牧道
于適、希林娜依·高感慨“血脈覺醒”
“再顛簸的生活也要閃亮地過”,當這句話從文字變?yōu)楝F(xiàn)實,“尋樂團”才真正理解了其背后蘊含的堅韌與樂觀。在前往轉(zhuǎn)場起點的路上,看著窗外揚起的塵土與成群的牛羊,胡海泉感慨萬千。他從未想過自己多年前憑想象寫下的《寂寞公路》能真真切切的出現(xiàn)在眼前,而與“尋樂團”共唱的《寂寞公路》,如今也在這條鮮活、熱鬧、充滿生命力的真實道路上,得到全新的注解。
為了體驗最真實的轉(zhuǎn)場,成員們懷揣著熱情和好奇,與當?shù)氐哪撩褚患胰斯餐渡碛谶@場浩浩蕩蕩的遷徙之中。在男主人的帶領(lǐng)下,于適、胡海泉等人也紛紛上手,笨拙卻認真地幫忙拆卸氈房的繩結(jié)、搬運家當,而主人一家則展現(xiàn)出了驚人的效率與默契。當最后的行囊被穩(wěn)穩(wěn)地固定在駱駝背上,一支由人、馬、羊、駱駝組成的龐大隊伍,在男主人的吆喝聲中,如同一條流動的生命之河,正式開啟新一輪的轉(zhuǎn)場之路。所有人都被眼前這幅壯美的畫卷深深震撼。
崎嶇顛簸的牧道讓馬背上的每一分鐘都充滿了挑戰(zhàn),甚至讓人感覺“要散架子了”,但這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驗。于適激動地表示:“我喜歡在馬背上的感覺,我覺得那一刻才是真正的我?!?/strong>人生中首次解鎖山里騎馬的希林娜依·高則稱有一種“血脈覺醒”的感覺,她興奮地表示“真的就是心里的那個基因被喚醒了……多巴胺感覺在血管里炸開?!?/p> 從馬背顛簸到《一直在路上》 在行走中誕生的倔強旋律 當身體的疲憊與精神的震撼交織,最真摯的創(chuàng)作靈感也隨之而來。這份源于路上的感動,率先觸動了同行的李雪琴。她感慨道“游牧的人們是很勇敢的,為了更好的生活,出發(fā)、啟程,這種精神是很令人敬佩的?!睅е约簩δ撩駛儓皂g前行的敬佩,以及對生命本身的感悟,她將情感都傾注于筆端,寫下了一段充滿力量的歌詞。而這段質(zhì)樸又深刻的文字,也點燃了“尋樂團”的創(chuàng)作熱情。于適拿起吉他,根據(jù)歌詞的意境與節(jié)奏,即興譜寫出一段充滿力量感的旋律。 這首名為《一直在路上》的原創(chuàng)歌曲,便是在這樣的共創(chuàng)中應運而生。歌詞中“你看那勇敢的人們,緊握著只能前行的倔強”“沖破那道叫作命運的墻”,正是對眼前這幅生命畫卷最貼切、最深刻的描摹。它并非在溫暖的錄音棚中構(gòu)思而成,而是在馬背的顛簸中、在呼嘯的風聲里、在與牧民的共鳴中,由創(chuàng)作者們共同完成。這次的即興共創(chuàng),完美詮釋了節(jié)目“音樂源于生活”的核心理念——最動人的旋律,往往誕生于最質(zhì)樸、最艱辛,也最富生命力的行走之中。 阿勒泰的旅程,在這一次深刻的轉(zhuǎn)場體驗中迎來高潮。它讓“尋樂團”的音樂地圖上,增添了一抹最厚重、最動人的底色。這場關(guān)于行走與聆聽的探索還在繼續(xù),而那些誕生于路上的歌聲,也必將帶著這片土地的力量,走向更遠的地方。 聽,誰在唱歌 每周日晚,鎖定東方衛(wèi)視《聽,誰在唱歌》,共赴一場場與自然、與文化、與音樂的深度對話。 這里是上海,這里是東方衛(wèi)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