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國共成長
支教不僅點亮了孩子們的未來,也照亮了志愿者們的心靈,傳遞著知識與希望的雙重光芒。
第27屆研究生支教團新疆分團 張祜維
我是北京科技大學研支團的一員,此刻在伊寧市第十九中學,擔任七年級語文老師剛滿三周。這段日子像伊犁河的流水,清澈里藏著厚重,讓我在教書育人的細碎日常里,讀懂了“我和祖國共成長”最生動的答案。
初登講臺時,我攥著教案的手全是汗——怕講不透知識點,怕控不住課堂節(jié)奏。是語文組的前輩們拉了我一把:張老師陪我逐字打磨《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童老師把珍藏的課堂管理筆記借給我,教研會上大家圍著我的教案“挑刺”,句句都是“掏心窩子”的經(jīng)驗。
跟著他們一起集體備課、聽評課的日子里,我慢慢摸清了課堂的節(jié)奏:什么時候該引導孩子朗讀,怎樣用提問勾起興趣。更觸動我的是他們眼里的光——從教30年的張老師說“每屆孩子不一樣,每節(jié)課都得新鮮”,這份對教育的熱忱,不正是新疆七十載教育事業(yè)從落后到繁榮的“密碼”嗎?如今我站上講臺,也想把這份堅守傳下去。
我總被“我班”孩子的真誠打動。天剛亮,教室的燈就亮了,晨讀聲撞在窗戶上,偶爾驚飛檐下的麻雀;午后練字時,鉛筆劃過紙頁的沙沙聲,比盛夏蟬鳴還讓人安心。孩子們的分享突然讓“發(fā)展”有了具體的模樣:“老師,我家附近的公園新修了健身步道,爺爺每天去散步!”“我爸爸說,以前伊寧的路窄得錯不開車,現(xiàn)在坐公交能直達商場!”他們說著家鄉(xiāng)的新模樣,眼睛亮得像星星。原來祖國的成長從不是遙遠的數(shù)字,而是孩子家門口變寬的路、變美的公園,是他們口中“越來越好的生活”。
站在三尺講臺上,我漸漸懂了“研支團”這三個字的重量。新疆七十載櫛風沐雨,從貧瘠走向富饒;伊寧褪去舊貌,成了充滿活力的新城。而我能做的,就是把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融進每一堂語文課、每一次課后談心——幫基礎(chǔ)弱的孩子補拼音,聽想家的孩子講家鄉(xiāng)的故事,用課文里的遠方,點亮他們的夢想。
支教從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我與伊寧的雙向成長。往后的日子,我想繼續(xù)做孩子們的“引路人”,陪他們長大,也陪這座城市一起,在祖國的懷抱里,奔赴更明亮的未來。
第27屆研究生支教團西藏分團 鐘子康
兩個月前,我以西部計劃志愿者的身份,站上拉薩柳梧初級中學的道法講臺。從學生到老師,我渴望將知識的種子播撒在雪域高原的秋日里。
還記得第一次登上講臺時,孩子們的目光里滿含著對我這個新老師的好奇,但更多流露出的是那份質(zhì)樸、純粹和熱忱,還有滿滿的求知欲。我暗暗下定決心,要盡己所能將“道法”課講得鮮活而深刻。講授“維護國家利益”時,我們對比拉薩的新老照片;探討“民族團結(jié)”時,我們一起制作“民族手拉手”卡片。學生次仁多吉說:“我爸爸說,家里的太陽能是國家?guī)脱b的,這就是國家對我們的好?!?strong>這一刻,課本上宏大的概念,化為了生活中真切的溫暖。
兩個月過去,知識已內(nèi)化為他們觀察世界的眼睛。他們參加完西藏自治區(qū)成立60周年慶典后,會向我講起心中那份驕傲和自豪;觀看完“9.3閱兵”,由衷地贊嘆祖國的強大。
這段旅程,讓我從知識的講授者,變?yōu)榕c學生共同探索的同行者。我見證了他們的成長,也在與祖國邊疆的深刻聯(lián)結(jié)中,讀懂了自己的成長。“與祖國共成長”,就是將書本上的熱愛,化為腳踏實地的行動,化為與孩子們共同望向未來的堅定目光。
第27屆研究生支教團甘肅分團 黃韻
粉筆灰緩緩沉降,九月的教學札記在陽光的映襯下字跡愈發(fā)清晰。一周11個班的信息技術(shù)課結(jié)束,我站在教室后方忽然覺得,這簡陋的機房恰似一只時光匣子,盛放著我們共同拔節(jié)的聲響。
九月三日課堂上,我指著閱兵儀式直播截圖告訴同學們,東風導彈的精準定位、航天部隊的蒼穹守望,背后都是信息技術(shù)編織的國防網(wǎng)。看著他們用力點頭的模樣,我忽然懂了,“育人”不是空泛的話,而是在這樣的瞬間,把“愛國報國、強國有我”的種子悄悄種進他們心里。
九一八事變紀念日這天,我將央視紀錄片《國家記憶——銘記九一八》帶進課堂。在周一升旗儀式上,我作為領(lǐng)誦人帶領(lǐng)全校師生誦讀《少年中國說》。我深知,當千百個少年的聲音在隴原上匯成同一個節(jié)拍,歷史的回響便真正照進了未來的晨光。
在國慶來臨之際,我揣著一沓“學子夢想卡”,將勵志教育系列活動“勵志學堂”開展至興國教育集團六中分校。我向他們講述著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從紅色蘇區(qū)的小縣城出發(fā),考入北科,并揣著支教初心來到秦安的故事。寫下座右銘,設(shè)下小目標,立下少年志,工整的字跡承托著學子夢想。
從忐忑不安走上講臺,到侃侃而談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我明白,支教是一場雙向的成長:我在課堂上播撒愛國的種子,也在孩子們的眼神里,讀懂了“責任”的分量;我陪他們憧憬未來,自己也在這片土地上,長成了更懂擔當?shù)哪印?/strong>
“我與祖國共成長”不是一句遙遠的口號,是在秦安的課堂上,和孩子們一起把對祖國的熱愛,變成學習的動力;是我作為支教志愿者,把知識帶給西部孩子的同時,祖國也在托舉著我,從一個懵懂的學子,長成能為社會發(fā)光發(fā)熱的人!
第27屆研究生支教團廣西分團 黃旖檸
九月的校園,紅旗在山風中飄揚,笑聲與歌聲在西南大山間回蕩。初來乍到的我,帶著一絲緊張走進教室,卻被孩子們那一張張明亮的笑臉溫暖了心。
軍訓的日子里,站軍姿,他們背脊筆直;齊步走,腳步聲如戰(zhàn)鼓。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廣西大山孩子們特有的蓬勃朝氣,以及廣西先輩“狼兵”精神的延續(xù)--倔強、堅韌、不服輸。休息時,有學生悄悄問我:“老師,我以后能去當兵嗎?我也想?yún)④妶髧??!蓖蛩麄?,我看見青春與熱血匯入祖國的希望。
歷史課堂上,我和他們一起重溫那段銘刻民族記憶的歲月。我講起抗日戰(zhàn)爭的浴血奮戰(zhàn),帶他們回顧93大閱兵的恢弘場面,感受祖國的繁榮昌盛與民族自豪。后來,我們一起觀看了《我和我的祖國》。當旋律響起,幾個孩子悄悄抹了眼淚,而我心中涌動的,是與他們同頻共振的愛國情感。
教室后墻的黑板上,“喜迎國慶”的大字被描得格外有力。孩子們用彩色粉筆畫上天安門和五星紅旗,每一筆都飽含熱情,就像他們心里盛開的花,與祖國一同綻放,艷麗而真誠。
我常常想,能在這里陪伴他們成長,是怎樣一種幸運。他們在與祖國共成長,而我,也在與他們一同成長。
這群北京科技大學的研究生們不僅為山區(qū)的孩子們帶去了知識的光芒,更深刻體會到了教育的力量和社會的責任。這段經(jīng)歷讓他們更加堅定了投身公益事業(yè)的決心,也激發(fā)了他們對未來職業(yè)道路的更多思考。
近期專題 歡迎投稿
出品 | 北科小博士新媒體工作室
來源 | 校團委志愿服務(wù)指導中心
排版 | 玥彤
責編 | 玥彤
校核 | 吳桐 小燁 冰鎮(zhèn)小泡沫 憐星
值班編委 | 小丸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