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甲板運作直接反映艦載機戰(zhàn)斗力,官媒報道的福建艦9分鐘電磁彈射視頻氣宇軒昂,和美國航母相比,從場景觀察、流程拆解、中美差異三方面解析專業(yè)邏輯。
福建艦在晴朗天氣下航行于碧綠色海面,從島嶼影子判斷拍攝時間為1014點,艦員厚重衣物表明拍攝于年初。
此時航母幾乎無艦艏浪,航速不超5節(jié),屬“低速巡航”,右舷白色浪花顯示剛完成起錨。對比去年5月海試高速狀態(tài),更顯此次低速特殊性。
甲板布局清晰:前甲板彈射器后有殲35與空警600,殲15T停后甲板,無密集調度,未進入高強度訓練。
第二個畫面中,殲15T???號彈射器,座艙蓋打開,機務人員檢查;殲35在2號彈射器后,空警600待命。三機均用系留索固定,未連彈射器滑塊,艦員圍繞作業(yè),處于“彈射前準備”階段。
機型狀態(tài)有差異:殲15T與空警600機翼折疊,殲35展開。這是專業(yè)調度結果:福建艦甲板與升降機適配殲35,無需折疊;另兩機型折疊可省40%甲板空間,體現(xiàn)“空間利用最大化”原則。
且三機密集停放,說明已完成首次彈射起降,進入“多機型聯(lián)合訓練”,艦載機首測通常清空半甲板,如2017年7月28日福特號首測僅1架FA18X,間隔1小時27分鐘,福建艦多機同場,標志運作進階。
畫面一轉,殲15T與殲35駛離,僅空警600與牽引車留存??站?00停2號彈射器后,螺旋槳高速轉,機輪無系留索,機翼自動展開,進入“彈射倒計時”,大概率是首次甲板彈射測試。
甲板右側“貝爾納斧桿”正對航海艦橋,為操艦人員提供“空間參照基準”,避免低能見度時與護航艦碰撞,二戰(zhàn)沿用至今,福建艦借鑒該設計。
1號彈射器末端兩條白色對齊標線,是艦載機對接滑塊的“定位基準”,凸起鋼條高約5厘米,偏差超10厘米可能引發(fā)故障,是“彈射安全第一道防線”。
7103號空警600靠自身動力從后甲板滑行至前甲板,7106號機引導。這體現(xiàn)“動力優(yōu)先”原則:正常調度用自身動力,縮短至5分鐘/架,降風險減強度;僅故障或非運作時用牽引車,與美航母規(guī)范一致。
E2C平尾干擾強,外側垂尾“上短下長”,內側垂尾寬,右內側方向舵呈倒L形。差異核心是螺旋槳轉向:E2C逆時針轉,左方向舵抵消扭矩;
空警600順時針轉,右方向舵抵消。且兩者僅三片垂尾裝方向舵,因內側方向舵主要抵扭矩,單一側即可,多裝增重量降效率。
受雷達罩限制,空警600與E2C機翼均向后反轉90度折疊,即“StoWin”技術,格魯曼二戰(zhàn)發(fā)明,專利過期通用,折疊后空警600機翼短50%,省空間。
從艦首看滑行的7103號機,艦島后側有第三架空警600,此為美航母“預警機專屬停放區(qū)”,便于彈射且不擾戰(zhàn)機。甲板僅三架空警600,表明福建艦開展“專項起降測試”,驗證預警機性能,是形成預警體系關鍵。
福建艦集成桅桿“寶蓮燈座”涂黑,因海試時蒸汽輪機排煙熏黑桅桿,涂黑可遮痕跡減雷達干擾,多國海軍采用,顯“實戰(zhàn)優(yōu)先”。
艦島前“CBCCC移動式搶修轎車”重約10噸,配起重機、工具與應急電源,怠速運轉(1500轉/分鐘),隨時搶修,如2005年2月4日“杜魯門”號用其吊模擬墜毀的SH60F,福建艦配該設備,應急體系接軌國際。
7103號機滑向2號彈射器時,兩名白馬甲蹲甲板,前方一人右手下擺示意減速,控速5節(jié)內。美航母引導員類似手勢但站姿,福建艦蹲姿更適低甲板風,防人員被吹倒。
7103號機停穩(wěn),兩名黃馬甲起飛引導員站機頭前。他們經(jīng)6個月培訓,過抗眩暈、抗噪音測試,面對音速螺旋槳鎮(zhèn)定。前方一人雙手張開,示意飛行員展機翼,飛行員用操控桿啟動機構。
貼近甲板鏡頭拍到“蛋形”彈射控制室,即美航母“SCCS集成彈射控制站”,內有核心系統(tǒng),算輸出功率精度±1%。
福建艦與福特級均設兩座,分處1、2號彈射器末端間與左舷中部,雙備份防故障。差異是福建艦舷側控制室僅管3號彈射器(“前二后一”布局),福特級管3、4號(“前二后二”);
且福建艦控制室旁有開放式面板,可手動控制,福特級也可以進行此操作,中美航母都具備雙重保障,差異在界面設計。左側綠馬甲持“重量顯示器”,顯“032”噸(推測),略高E2D的26噸,或因測試載額外設備。
飛行員登機前知重量,彈射前再核對,偏差可手勢調整。確認后,綠馬甲跑傳數(shù)據(jù)至控制室,彈射指揮官與操作員獨立算功率,偏差超5%重核,是“安全紅線”。
前起落架艙下,三名機務人員裝“限位桿”,與牽引桿形成“彈射鎖定系統(tǒng)”:艦載機到位,牽引桿掛滑塊蓄力,限位桿卡限位器固定;
電磁彈射器達500噸推力閾值,限位桿解鎖脫落,艦載機以300公里/小時彈射。該“前輪牽引式彈射”格魯曼20世紀50年代發(fā)明,福建艦設備承600噸瞬時拉力,比美尼米茲級高10%,適更重艦載機。
白馬甲手勢指揮艦載機前移,牽引桿越滑塊后下落,滑塊前移使其卡凹槽,3秒內完成;偏差則紅馬甲發(fā)“停止信號”。掛鉤成功,前起落架支柱縮10厘米,機身下沉;脫鉤后支柱反彈伸長,賦3度仰角助升空。
所有馬甲背后有孔洞,航母高速時甲板風達30節(jié),55公里/小時,螺旋槳旁更高,孔洞供同伴握持,形成穩(wěn)定姿態(tài),美航母馬甲同設計,顯“實戰(zhàn)經(jīng)驗傳承”。
彈射控制室內,深藍制服彈射指揮官向航空艦橋匯報“準備完畢”,艦橋是“指揮中心”,確認安全才下達“允許起飛”。福建艦由女上尉下達指令,破“男性主導”傳統(tǒng),顯性別平等。
甲板上,白馬甲安全觀察員側身蹲踞舉大拇指,“最終安全確認”;前方兩黃馬甲起飛助手,一人單指前打“走起”手勢啟動彈射。與美彈射軍官半蹲“開火姿勢”比,福建艦全蹲姿更穩(wěn),后腿著地增支撐,抗強風減偏差。
7103號機彈射,限位桿脫落,左側升降控制室有5人,管參數(shù)、應急、指令??刂剖摇绊斏w一體化”設計,整體升降,2分鐘完成,比尼米茲級雙門結構高效。
彈射器兩側2名白馬甲安全觀察員,緊盯氣動面與起落架,異常發(fā)“緊急停止信號”;2名起飛助手依甲板起伏微調手勢,四人協(xié)同是“最后防線”。
對比空警600與E2C彈射軌跡:空警600離艦后上升曲線平滑,無下墜,電磁彈射推力均勻;E2C離艦時頂部CC天線下墜,主輪近甲板,后緩慢爬升,因蒸汽彈射推力“先強后弱”,升力不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