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的年輪里,藏著無數(shù)人默默守護家國的身影。共慶祖國華誕,青羊區(qū)融媒體中心特別策劃推出“為國”系列主題報道,聚焦為國戍邊、為國守倉、為國護家、為國爭光、為國傳承、為國守藝六個維度,用細膩筆觸打撈那些沉靜卻有力量的故事,致敬平凡崗位上的不凡堅守。
他們,是深耕實驗室的科研人,為“大國糧倉”筑牢智慧安全屏障;是面對烈焰逆行而上的守護者,用果敢與擔當護佑萬家平安;是與古紙殘卷為伴的修復師,在指尖流轉(zhuǎn)間喚醒沉睡千年的文明記憶……不同的職業(yè),同樣的赤誠;不同的崗位,同樣的堅守。他們以平凡之軀扛起責任,匯聚成守護萬家燈火、托起家國大愛的磅礴力量,在時代的畫卷上寫下動人的“家國答卷”。
從浣花北路的東南門進入四川博物院,與展廳的熱鬧截然不同,入口左側(cè)的文物保護中心格外靜謐。二樓的杜少飛紙質(zhì)文物保護修復與工藝傳承工作室里,文物修復師杜少飛與徒弟李臨溪正俯身合作,小心翼翼地修補著一幅清代老虎畫像。當殘損痕跡漸淡,師徒二人臉上不約而同綻開欣喜笑容。
自2009年踏入川博,杜少飛與紙質(zhì)文物修復為伴已整整16年,經(jīng)他手“重獲新生”的字畫逾千幅。2020年,李臨溪正式加入,二人既是師徒,亦是并肩守護文物的“戰(zhàn)友”。
筆墨丹青承載千年美學,脆弱絹紙卻難抵時光侵蝕。歷經(jīng)漫長歲月,古書畫常因環(huán)境變遷斷裂、糟朽、霉爛,部分甚至碎成殘片。杜少飛與李臨溪的工作,便是為這些“生病”的文物“把脈問診”,以妙手重現(xiàn)昔日光彩。
字畫修復,修的是文物,磨的是匠心。從拍照存檔、清洗去污,到染紙配色、揭層分離、下料修補,一幅字畫的修復要歷經(jīng)三十余道大工序、上百個小步驟,每一步都容不得半分差錯。修復時需俯身凝神,身體不可觸碰文物分毫,常常一站便是一整天?!耙环嬌賱t修一個月,長則要四五個月?!倍派亠w總說,唯有沉下心來、全神貫注、心手合一,才算真正對文物負責。
清代《袁國瑞人物圖軸》是師徒二人最難忘的“作品”。這幅長約150厘米、寬約80厘米的畫作,因曾在潮濕與干燥環(huán)境中交替保存,受損嚴重碎成上百片,其中數(shù)十片只有米粒大小。師徒二人用鑷子逐一清洗、整理碎片,再以棕刷、排筆細細補全殘缺?!皟蓚€多月的付出,畫作終于復原,重現(xiàn)昔日風采?!被貞浧鹞羧請鼍?,李臨溪眼底仍藏著雀躍。
若用一個詞概括文物修復的意義,師徒二人答案驚人的一致——“傳承”?!拔奈锸腔畹?,藏著古人的情感,印著時代的溫度?!倍派亠w說,修復不僅是簡單的“修補”,更是讓書畫跨越時光流傳,讓中華文化在無聲中代代相傳;而字畫修復技藝在唐代已高度成熟,如今握著工具守護文物,亦是對這門手藝的堅守與傳承。
對李臨溪而言,“傳承”還藏著一份精神共鳴。身為繪畫愛好者,修復時他總能透過筆墨,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當年的心境與思緒,仿佛與古人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在川博文物修復室的燈光下,杜少飛與李臨溪始終在與流淌的時光默默對弈。他們俯身于泛黃的紙卷之上,在每一道墨痕筆意之間,小心打撈被歲月磨損的文明印記。
十六載時光倏忽而過,談起這段與古紙對話的歲月,杜少飛語氣依然平靜如水。這份平靜背后,是無數(shù)亮至三更的孤燈、反復調(diào)試染紙顏色的不眠夜、拼接米粒般細碎殘片時的屏息凝神…… 他們用專業(yè)與匠心,將“擇一事,終一生”的信念刻進每一件重獲新生的文物;更以“修舊如舊”的堅守,詮釋著文物修復者對“傳承”最質(zhì)樸、最真摯的情感。
報道:鄭棟梁
攝影:周頤
設計:李林芮
編輯:梁藝懷
轉(zhuǎn)發(fā)周知,讓更多人知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