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16歲的武亦姝在《中國詩詞大會》上以一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驚艷全場。
被網(wǎng)友稱作“從古籍里走出來的現(xiàn)代李清照”。
七年后,“消失”在聚光燈下的她,卻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
大家看到她的現(xiàn)狀后,才突然意識到董卿當年的話沒說錯。
2017年春節(jié),在《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上,戴著眼鏡的武亦姝給人一種自帶超越年齡的沉靜。
飛花令環(huán)節(jié),她面對“月”字題,從“明月幾時有”到“夜月一簾幽夢”,張口就來。
對決北大博士時,哪怕因小疏忽差點淘汰,也能迅速調(diào)整狀態(tài),流暢背出下一首詩。
那時候,全網(wǎng)都在夸她天賦異稟,說老天爺賞飯吃。
可很少有人知道,這份張口就來的背后,是十二年不間斷的晨讀,是父母用陪伴堆出來的熱愛。
武亦姝的母親一句話道破了玄機,哪有什么詩詞才女,不過是把別人刷手機的時間,都用來與李白、杜甫對話罷了。
因為從6歲起,武亦姝每天早上都要雷打不動地晨讀30分鐘,這一堅持就是12年,而且是父母陪著她一起讀。
小時候武亦姝不懂詩里的意境,父親就會把“舉頭望明月”編成小故事,母親會指著窗外的落葉講無邊落木蕭蕭下。
到了中學,她開始整理錯題本,一本本攢下來有78冊,每本上都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知識點,父親看到了,也跟著用彩色筆整理自己的工作筆記,還跟她比誰的筆記更清楚。
就連備戰(zhàn)《中國詩詞大會》時,武家都變成了文化訓練營,父親每天隨機抽背冷門詩詞,怕她記混詩人生平,母親手繪了一張詩人地圖,把李白的游蹤、杜甫的經(jīng)歷都標在上面。
外婆也沒閑著,專門研究能提神的食譜,每天換著花樣做早餐。
沒有誰逼她必須拿冠軍,可全家人都在用行動告訴她,你熱愛的東西,我們也愿意陪你一起投入。
每當武亦姝背詩累了想要放棄的時候,看到爸媽也在旁邊看書,就覺得不是我一個人在堅持。
詩詞大會結(jié)束后,武亦姝成了國民才女,無數(shù)橄欖枝朝她伸來,有娛樂公司想簽她當藝人,有出版社找她出書,就連北京大學都向她拋出了保送橄欖枝。
可她卻做出了讓所有人意外的決定,她拒絕所有商業(yè)邀約,回到學校繼續(xù)當普通學生,而且還放棄北大保送,堅持要靠高考證明自己。
2019年,她以613分(上海高考滿分660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新雅書院,之后就徹底消失在了公眾視野里。
有人說她傻,放著捷徑不走,也有人好奇,她在清華到底在做什么?
直到2022年,一張丟失的校園卡被網(wǎng)友拍到,卡片上的武亦姝穿著簡單的校服,照片里的笑容還是當年的沉靜。
撿到校園卡的同學說,武亦姝在學校里特別低調(diào),經(jīng)常泡在圖書館,偶爾會去參加文化交流活動。
后來還有人在清華的詩詞分享會上見過她,她跟學弟學妹聊“怎么把背詩變成樂趣”,說父親當年會把知識點編成闖關(guān)游戲。
原來武亦姝的消失,不是逃避,而是在踐行父母教她的專注。
當年選大學時,父親跟她一起查資料,分析北大和清華的專業(yè)特點,母親則說“不管你選哪所,我們都相信你的判斷”。
在清華的四年里,武亦姝沒把詩詞大會冠軍當標簽,而是把更多時間花在研究文學上,甚至嘗試寫散文,還在學校的文學刊物上發(fā)表過文章。
武亦姝說:“父母讓我明白,真正的優(yōu)秀不是別人覺得你好,而是你知道自己要什么?!?/strong>
2024年,武亦姝再次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里,這次不是因為獲獎,而是有人在京法源寺話劇場看到她。
她正在準備一場兒童文學講座,手里的筆記本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筆記,還畫著可愛的插畫。原來武亦姝本科畢業(yè),選擇繼續(xù)攻讀研究生,選擇的方向是兒童文學。
這下又引來了不少質(zhì)疑,清華才女去寫兒歌?太浪費了吧!
可武亦姝卻沒在意這些聲音,原來早在中學時,她就經(jīng)常給鄰居家的小孩讀兒童詩,把“床前明月光”編成小故事。
大學期間,她還去打工子弟學校做志愿者,教孩子們背詩、寫短句。
在父母眼里,她的熱愛,比所謂的體面更重要。
所以武亦姝才敢走這條不尋常的路,她不是要當精英,而是要當傳遞熱愛的人,就像當年父母把詩詞的熱愛傳遞給她一樣。
這份選擇,沒有辜負清華的培養(yǎng),更沒有辜負父母多年的教育,最好的成長,就是把別人給你的愛,變成你給世界的禮物。
武亦姝從6歲晨讀到16歲驚艷全國,從拒絕保送到深耕兒童文學,她的每一步都在印證董卿的那句話:“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那你就先去做一個什么樣的人?!?/p>
武亦姝的父母從不是虎爸虎媽,他們沒逼她上補習班,沒讓她考滿分,而是先做愛讀書的父母。
武亦姝曾說,父母教她最重要的一課,是“有底氣對不想做的事說不”。
這份底氣,不是憑空來的,是父母用無數(shù)次的陪伴和支持堆出來的。
原來最好的教育,從不是把孩子塑造成完美的樣子,而是幫孩子找到自己的樣子。
武亦姝不是天才少女的符號,也不是清華才女的標簽,她只是一個在父母言傳身教里,學會了熱愛、懂得了專注、敢于選擇的普通人。
她的消失,不過是在自己選擇的路上踏實前行,她的不尋常,不過是把父母教給她的東西,變成了自己的人生。
現(xiàn)在的武亦姝,還在繼續(xù)研究兒童文學,偶爾會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寫的小故事,武亦姝也從未為自己的選擇后悔過。
就像董卿當年說的那樣,父母的樣子,藏著孩子的未來。武亦姝活成了最真實的樣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