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在村里,天熱起來,孩子就開始帶水到學校,學校里一概不提供水,全部需要孩子從家里帶,說到帶水,那容器就值得大說一番了吧!
現(xiàn)在孩子都有花樣百出的水杯,但在那個時代里,孩子基本沒有自己獨特的水杯,至于容器,那都得就地取材,酒瓶子則是當之無愧的青睞之物了。
往往,大部分的孩子都帶著從家里拿出來的酒瓶子,學校突然成了一個展示區(qū),白酒的,啤酒的,甚至還有些五花八門的瓶子。
白酒瓶子司空見慣,酒的標簽早早地就被撕掉了,大多以串香白酒瓶子為大宗,坊子白干,商羊神、五蓮特曲等等也間或有之,甚至還有人拿著葡萄糖瓶子到學校的。
啤酒瓶子顯得金貴一些,畢竟要賣,能值兩毛。再加上其容量較大,也就成了一些同學顯擺的時刻,鑄劍池啤酒瓶子見的比較多。
瓶子有了,要帶水,那必須得有個蓋子吧!串香酒的蓋子比較好找,也能張冠李戴放在啤酒瓶子上。
有了瓶子,有了蓋子,這似乎還沒有完。咋個沒完?一般還得弄根管子。啥?管子?對,就跟現(xiàn)在的吸管類似,只是這種吸管往往是自己制造的。
找根電線,把其中的鐵絲抽出來,就制成了一根喝水的管子;找根打過吊針的管子,也不是不可以啊。甚至還有同學用麥秸桿,這也算是偉大的發(fā)明了。
我用過電線,用過吊針管子,但沒用過麥秸桿。
瓶子里灌點什么水呢?總不能是白開水吧!這顯得太沒有檔次了。所謂的檔次,也多是孩子求著家長搞定的。
比如弄點小米湯,綠豆湯?如果家長實在不搭理的話,那就只能在白開水里加點白糖,或者是糖精了。這即是那個年代的表達,總是要顯得有些與眾不同。
在去往學校的路上,總還是不太舍得喝,到了學校,就開始顯擺的時刻了,大家紛紛拿出自己帶的水,說著多好喝,時不時,還會有同學過來品嘗一番,并給出點評價。
哎呀,你這個好像不太甜,你嘗嘗我的,我的甜!是啊,你加的啥,這么甜?你猜猜?我不猜,你快說!就不告訴你!
瓶子灌水帶到學校,最大的風險無疑是碎了,因為酒瓶子都是玻璃的,不小心就碎掉。于是,放在哪里就成了問題。
那時的課桌并不寬敞,大多數(shù)的孩子,放在桌肚里,把管子引到課桌上,時不時地趴下喝兩口,也有的時候,管子密封不太牢固,誰直接撒在褲襠上,釀成悲劇事件。
或者,瓶子突然滾到地下,一命嗚呼。別看是一個小小的酒瓶子,但回家后,還是免不了要接受幾下笤帚疙瘩的威力:怎么又碎了,家里的酒瓶子就快被你淘換光了!
孩子很委屈,他也不想著碎了嘛,但就是已經(jīng)碎了,這可怎么辦呢?破碎就破碎,要什么完美。
有的孩子喝的很快,有的孩子卻很自律,每次都喝一點點,到了放學的時刻,就是顯擺的總時間了,孩子們往往會比較誰的水沒了,誰的還有,接著,有水的孩子就顯得特別高大,因為眾人都想著去嘗嘗了。
防止失聯(liá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