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津日報)
轉自:天津日報
我向來是鐘愛紙媒的。油墨的淡淡清香縈繞指尖,紙張的紋理在摩挲間傳遞著質樸的溫度,這種觸手可及的真實感,總能讓我在喧囂中尋得一份難得的寧靜。無關高深的道理,僅僅是歲月沉淀的習慣,讓我在這個數(shù)字浪潮奔涌的時代,依然獨愛紙媒的沉靜個性,以及它所承載的歲月時光。
清晨街角的報刊亭曾是城市的文化驛站,第一縷油墨香混著早點鋪的油條香彌漫開來,周而復始地演繹著城市的人間煙火,一張晨報,一份早點,是匆匆上班族的標配,那被翻閱得微微卷起的報紙邊緣,深藏著城市一天中最早的記憶。
讀大學時,我最喜歡去的地方是校圖書館,館內有上百種報刊供閱覽,我一到那里就像蜜蜂遇到了滿是花粉的花朵,一待就是大半天,直到圖書管理員輕叩桌面的提醒聲響起,才依依不舍地離開。如今每逢周末,我就到文化中心的天津圖書館期刊閱覽室,和鐘愛的報刊做一次深入“互動”。眾多商業(yè)綜合體里的書店更是讓我樂此不疲的地方,現(xiàn)在的書店經營模式不再像過去那樣單一呆板,店內多設有飲品區(qū),隨手取上一本新上架的圖書,點上一杯咖啡,找個靠近窗戶和茂密綠植的座位坐下,新書香、咖啡香、花草香,混合著陽光的味道,一切是如此的愜意,忽然就懂了古人“萬卷古今消永日”的妙處。
紙媒的靈魂,在于那一個個躍動的文字。它們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有著溫度、有著情感的精靈:或是一把利劍,剖開現(xiàn)實的迷霧;或是一泓清泉,滋潤心田,輕輕撫慰生活的疲憊與傷痛。紙媒的文字有著一種特有的節(jié)奏感,它不像網絡上的快餐文字那樣浮躁倉促,而是可以讓人靜下心來,慢慢品味字里行間的深意。一個優(yōu)美的句子,可能需要反復朗讀才能領略其韻味;一個深刻的觀點,可能需要細細思索才能理解其深刻內涵。這種沉浸式閱讀,是心靈的修煉,亦是跨越時空的對話。每每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我就會掩卷而思,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這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紙媒一直是那么安靜實在,又令人賞心悅目。電子屏幕固然方便,手指一劃,便是千百條信息奔涌而來,但我總覺得那光亮刺眼,讓人心神不安,而且消息來得快去得也快,如過眼云煙,留不下什么痕跡,沒有實實在在的感覺。而紙媒上的文字靜默如初,任人反復摩挲、深度對話。我經常是讀到妙處,看到觸動心靈的句子,就會忍不住拿起筆在邊上做一些備注,寫下一段蟄伏心底已久的感悟。也有時是折上一頁書角或放上一枚書簽,閑暇時或有興致時再翻開認真玩味。這般樂趣是冰冷的電子屏幕所不能給予的。
紙媒培養(yǎng)了我的愛好,它不但讓我看到了遠方,還讓我擁有了詩。十幾歲時,我開始給地方報刊寫稿投稿,寫詩歌,也寫散文和小說,間或有作品發(fā)表,掙點稿費,補貼自己讀初、高中的一些花費。大學畢業(yè)分配到央企宣傳部門工作,更是接觸到各種權威紙媒,讀報成為日常,也經常在上面發(fā)表新聞報道和文藝作品?,F(xiàn)在這種愛好有增無減,工作不忙時,就隨手寫上一兩篇詩歌、散文,依然是投稿給傳統(tǒng)紙媒。稿子發(fā)表了,拿著報刊,左看右看,還是像年輕時那樣,心里時時滋生一種滿足感和小小的成就感。經常有朋友對我熱衷于紙媒不理解,甚至笑我迂腐,現(xiàn)在網上信息豐富、及時,何必守著紙媒不放?每天下班回家,我第一件事就是到一樓信箱取報刊,每每路過的鄰居看到我手拿厚厚的一沓報刊,都會詫異地多看兩眼,好像我是這個時代的異類。就連小區(qū)門口廢舊物資收購站的那位大姐都對我表示不解,我是她為數(shù)不多的舊報刊“客戶”。對這些我也不辯解,只是笑笑。他們哪里知道,當我坐在書桌前、陽臺上,手里捧著一本書或一份報紙,沉浸式閱讀帶來的是一種踏踏實實的收獲。那上面的文字仿佛只為我一個人而存在,不似網絡上的信息,誰都可以隨意取用,隨意丟棄。
前些日子整理書房,翻出珍藏了20多年的一些報紙和雜志,紙張雖已泛黃,但上面的文字依然清晰。我隨手翻開一頁,當年閱讀時的心情和場景自然而然地又浮現(xiàn)在眼前,曾經的歲月一幀幀回放,這種與過去的自己對話的感覺,是數(shù)字媒體所不能給予的。
但凡出差或旅游,在機場、高鐵站等候時,必然去那里的書店轉一轉,買上幾本書、雜志或幾份報紙,好像不讀書不看報,就不能挨過漫漫旅途。在飛機或高鐵上,只要前座背后的儲物袋里有報刊,不管是文學類、歷史類還是旅游類,我都不會放過,一頁一頁認真閱讀,家人、朋友都說我肚子里肯定有“書蟲子”在作怪,不然為什么這樣癡迷于閱讀書籍報刊。
如今,我仍深愛紙媒,愛它的形,更愛它的魂。在時代的浪潮中,很多紙媒堅守初心,其實物屬性給人帶來真實的觸感和擁有感,其設計、排版、印刷等方面的工藝為讀者帶來審美體驗,大大增強對內容的認同感和記憶度。名人大家的作品大都會選擇在紙媒發(fā)表,紙媒對內容的極致追求,是網絡上那些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所無法比擬的。紙媒也教會我們“慢思考”。神經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紙質閱讀時,手指摩擦頁面的觸感和油墨的特殊氣味,會激活大腦海馬體,形成更強的記憶錨點,讀紙質報刊,人的平均專注時長是電子閱讀的3倍。讀紙媒,沒有電子設備的干擾,可以更專注于文字內容,深入思考和理解作者的觀點,有助于深度閱讀和專注思考。紙媒也能幫助廣大小讀者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紙媒有足夠的版面和空間對復雜的事件進行深入調查、分析和解讀,呈現(xiàn)事件的全貌和背后的原因,幫助讀者全面、深入地理解重大新聞和專業(yè)知識。
紙媒的堅守,是對文化的尊重與傳承,它承載著人類的智慧與文明。作為優(yōu)秀文化發(fā)揚光大的重要載體,紙媒以書籍、報紙、雜志等形式,將人類的知識、文藝等成果進行系統(tǒng)整理和保存,持續(xù)不斷地為后人研究歷史和文化提供可靠資料。時至今日,我們閱讀那些已經泛黃的紙媒,就是在與歷史對話,與前人交流,在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明。
時光荏苒,我對紙媒的熱愛從未改變,也不會改變。它是我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是我心靈的棲息之所,已融入我的生命。在這個喧鬧的世界上,紙媒如同一位安靜的智者,為我打開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戶,讓我在閱讀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寧靜和力量。我深深知道,是捧在手里的那些文字,讓我在“快”的時代里守住“慢”的智慧,生活得以“慢”下來、“漫”開來。我對紙媒的熱愛永遠如初,那些躍動的文字,將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 題圖攝影:劉明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