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爸爸沒有急著追問“為什么”,而是先蹲下來抱住她說:“寶貝,被孤立一定很難受吧?爸爸能感覺到你現(xiàn)在特別委屈?!?/p>
先共情再解決問題,是安撫孩子的第一步。爸爸沒有用“別難過”否定情緒,而是先接住孩子的委屈,讓她知道自己的感受被看見、被理解,心里的刺才能先軟下來。
2
等女兒哭夠了,爸爸才輕聲問:“愿意和爸爸說說,最近和同學(xué)們發(fā)生什么事了嗎?不用急,慢慢說,爸爸在聽?!?情緒平復(fù)后再引導(dǎo)表達,孩子才愿意敞開心扉。
爸爸沒有催促,而是給了孩子足夠的時間和安全感,讓她知道自己的傾訴會被認真對待,而不是被打斷或評判。
3
聽到女兒說“她們不跟我玩,還故意躲開我”,爸爸沒有指責同學(xué),而是說:“她們這樣做,讓你覺得自己被排斥了,對不對?這不是你的錯?!?/p>
不盲目評判他人,更不否定孩子,是關(guān)鍵的一步。爸爸明確告訴孩子“被孤立不是你的問題”,避免她陷入“是不是我不夠好”的自我懷疑,守住她的自尊。
4
接著爸爸問:“那你有沒有試著跟她們說過你的感受呀?比如‘你們不跟我玩,我有點難過’?!?引導(dǎo)孩子表達感受,而非被動承受。
爸爸沒有直接替孩子“出頭”,而是教她用溫和的方式傳遞需求,既保護了孩子的社交主動權(quán),也幫她學(xué)會溝通的基本邏輯。
5
女兒小聲說“我不敢”,爸爸沒有勉強,而是笑著說:“沒關(guān)系,不敢說也很正常。那我們先想想,你有沒有想和誰重新做朋友,或者有沒有其他想嘗試的小事?”
不強迫孩子“立刻改變”,而是給她臺階和選擇。爸爸尊重孩子的膽怯,同時悄悄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引向“小步驟”,讓她覺得“改變”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6
見女兒沒說話,爸爸又說:“其實爸爸小時候也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當時也特別難過,后來發(fā)現(xiàn),不是所有朋友都要一起玩,找到喜歡和你待在一起的人就好?!?/p>
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讓孩子覺得“我不是孤單的”。爸爸用親身經(jīng)歷拉近距離,既化解了孩子的“特殊感”,也悄悄傳遞了“不必討好所有人”的價值觀。
7
最后爸爸摸了摸她的頭:“不管怎么樣,爸爸永遠是你的朋友。如果你想嘗試,爸爸陪你一起;如果不想,咱們也可以先好好享受自己的小日子,比如一起拼你喜歡的積木?!?br/>給孩子“退路”和“底氣”,是最溫暖的支撐。爸爸沒有把“解決孤立”當成“必須完成的任務(wù)”,而是讓孩子知道“無論結(jié)果如何,你都有爸爸的愛做后盾”,幫她重建安全感。
8
后來女兒慢慢敢主動和同學(xué)打招呼,爸爸沒有追問“成功了嗎”,而是每次都問:“今天有沒有覺得開心的小事呀?哪怕只是吃到了喜歡的零食也很好?!?關(guān)注“過程中的小美好”,而非“結(jié)果”。
爸爸用這種方式告訴孩子:“你的快樂,比‘有沒有朋友’更重要”,讓她在輕松的氛圍里慢慢找回自信,而非被“社交壓力”困住。
Powered by yty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