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格里菲斯大學與國際考古學家團隊10月6日發(fā)布的最新研究,沙特阿拉伯北部新發(fā)現(xiàn)的巨型巖畫揭示了逾12000年前人類文化的遺跡。這些巖畫不僅展現(xiàn)了古代居民如何在嚴酷的沙漠環(huán)境中生存、繁衍,還體現(xiàn)了他們的文化身份與社會交流方式。
杰貝爾·阿納恩的巖畫群。圖片來源:瑪麗亞·瓜尼尼
研究團隊由沙特文化部遺產委員會領導,聯(lián)合馬克斯·普朗克地人類學研究所、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倫敦大學學院、格里菲斯大學等多家國際高校及機構共同參與??脊湃藛T通過“綠色阿拉伯項目”對位于沙漠南緣的杰貝爾·阿爾南、杰貝爾·姆萊哈和杰貝爾·米斯瑪三處此前未曾研究的遺址進行了細致調查,共記錄了60余塊巖畫板、共176組雕刻。
這些雕刻主要描繪駱駝、羱羊、馬類、瞪羚以及野牛等動物,其中有130組為真人大小的雕像,部分圖案長達3米、高逾2米,規(guī)??涨啊?/p>
年代測定顯示,這些雕刻創(chuàng)作于距今約12800至11400年前,即末次冰盛期極度干旱之后、季節(jié)性水體重現(xiàn)阿拉伯內陸的歷史時期。沉積物分析證實,那時重新出現(xiàn)的水源支撐了早期人類深入沙漠腹地,為他們帶來生存希望。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瑪麗亞·瓜格寧博士表示:“巨型雕刻不僅是藝術創(chuàng)作,更可能代表種群存在、資源獲取與文化身份的宣示?!眰惗卮髮W考古學院謝里·希普頓博士指出:“這些巖畫標定了水源及遷徙路線,很可能具有領土權利及代際記憶的象征意義?!?/p>
與以往多藏匿于巖縫的雕刻不同,新發(fā)現(xiàn)的巖畫直接刻于高達39米的峭壁表面,視覺沖擊力極強。部分巖板需要古代藝術家攀爬狹窄巖壁方能雕刻,顯示其藝術與象征價值非同尋常。
除巖畫本身,遺址還發(fā)現(xiàn)了帶有綠顏料的利凡特風格石制器物、貝殼飾品等文物,表明與黎凡特地區(qū)新石器時期居民存在遠距離交流。然而,阿拉伯遺址巖畫的規(guī)模、內容與布局獨具特色,展現(xiàn)出適應極端干旱環(huán)境的獨特文化面貌。
沙特文化部遺產委員會法伊薩爾·阿爾吉布林博士表示:“這種獨特象征表達屬于阿拉伯沙漠特有的文化身份,顯示出了早期人類的適應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表椖控撠熑诉~克爾·彼得拉格利亞強調:“團隊的跨學科方法填補了末次冰盛期與全新世之間阿拉伯北部考古記錄的空白,為理解沙漠先民的韌性和創(chuàng)造力提供了新視角?!?/p>
編譯自/ScitechDai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