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博物館展廳
武威,這座橫亙于祁連山東麓的古城,自古便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正如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所贊:“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侶往來,無有停絕?!?/p>
“武威的獨特之處在于,它不僅是商貿(mào)中轉(zhuǎn)站,更是中華文明與西域文明碰撞融合的樞紐。”武威市博物館館長魏學(xué)禮引我們走入博物館,在這里仿佛觸摸到絲綢之路上文明交融的溫度。
從粟特商隊的駝鈴,到活字印刷的墨香,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著多民族共生的記憶,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對話的密碼。
今天,我們透過魏館長的視角,解碼這座古城如何成為絲綢之路上的“文明熔爐”,在多元碰撞中為中華文明注入新活力。
多元文明的見證:從粟特商隊到西涼樂
文匯報:武威出土的墓葬文物中,頻繁出現(xiàn)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痕跡,這是否印證了千余年來這片土地上民族共生的圖景?
魏學(xué)禮:確實如此。最典型的當(dāng)屬唐代墓葬中的胡人俑與翟舍集墓志。其中,墓志記錄了翟舍集與其夫人安氏的生平,而這些深目高鼻的陶俑,頭戴風(fēng)帽、身披風(fēng)衣,正是史料記載中“昭武九姓”粟特商隊的形象。他們沿著絲綢之路來到?jīng)鲋?,不僅帶來了波斯器皿,更將琵琶、香料、珠寶帶入中原——堪稱古代的“文化帶貨”。
他們留下的很多文物,同時兼具西域與中原特色,就像粟特人在武威的生活狀態(tài)——既保持本民族信仰,又主動吸納漢文化。
而吐谷渾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則與唐朝第一位和親公主弘化公主有關(guān)。她雖然只是唐皇室的宗室女,卻將中原禮制帶入吐谷渾。她的政治智慧讓漢文化與草原文明在河西實現(xiàn)了和諧共生。
此外,粟特人帶來的胡旋舞、龜茲鼓點,與中原雅樂融合成的“西涼樂”,也是隋唐宮廷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音樂的融合,也恰如武威的地理定位——將西域的奔放與中原的典雅熔于一爐。
漢文化的智慧輸出:西夏《維經(jīng)》與漢王杖簡
文匯報:武威文物中,哪些最能體現(xiàn)技術(shù)傳播與文明互鑒的深度?
魏學(xué)禮:亥母寺出土的西夏文《維摩詰所說經(jīng)》絕對是代表。這部現(xiàn)存最早的泥活字印刷品,直接印證了畢昇發(fā)明的活字印刷術(shù)在西夏的傳播。西夏人不僅繼承了畢昇技術(shù),還根據(jù)自身文字特點改良了字模——這正是文明互鑒中的創(chuàng)新。
西夏文《維摩詰所說經(jīng)》下卷
再比如,漢代的王杖詔書令冊簡是世界最早的養(yǎng)老立法之一,其中有“毆辱持杖者處死”的條文。而在頂端裝飾有彩繪漆木鳩的王杖既體現(xiàn)“以孝治國”的理念,又賦予制度溫暖的文化符號。這種治理智慧,同樣通過絲綢之路向西傳播。
歷史熔爐的當(dāng)代對話:數(shù)字展廳延續(xù)開放包容
文匯報:陳寅恪評價五涼文化“承前啟后,繼絕扶衰”,在當(dāng)代語境下,武威如何繼承這種精神,實現(xiàn)歷史與現(xiàn)實的“接力”?
魏學(xué)禮:回望武威的文明軌跡,從史前到蒙元,這座古城始終扮演著“文明轉(zhuǎn)換器”的角色。如今的武威,既是“中國葡萄酒城”,也是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的熱門目的地。
我們正在打造數(shù)字展廳,讓西夏泥活字與3D打印技術(shù)對話。當(dāng)游客用手機掃描王杖簡上的二維碼,看到的不僅是漢代律法,更是古今相通的治理智慧。當(dāng)我們凝視這些文物,看到的不僅是過去,更是文明互鑒的永恒命題——唯有開放包容,才能讓文明的火種跨越千年,生生不息。
原標題:《吾鄉(xiāng)大藏 | 武威何以成為絲綢之路上的“文明熔爐”》
欄目主編:任荃 圖片來源:文匯報 葉辰亮/攝
來源:作者:文匯報 顧文俊 許琦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