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每年向遼國上貢的那點歲幣,跟龐大的軍費比起來,簡直九牛一毛。
澶淵之盟后,北宋向遼國繳納的歲幣是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到了宋仁宗時期遼國趁著宋朝和西夏交戰(zhàn),趁機抬高了歲幣數額,歲幣變成了絹三十萬兩,銀二十萬兩。
澶淵之盟是宋真宗時期簽訂,宋真宗天禧五年的賦稅收入是:貨幣收入2650萬貫,糧食2980萬石,絹帛145萬匹。在宋代,一兩銀約定于一貫錢,一匹絹也差不多等于一貫錢。宋真宗向遼國繳納的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換算成銅錢是30萬貫,30萬貫除以天禧五年純貨幣收入2650萬貫,約等于1.13%。對北宋王朝的財政收入來說這點錢根本毫無壓力,還不如利息多。
如果將納貢改成打仗,軍費開支可不是1.13%所能覆蓋的,北方邊境一打仗全國都得跟著動,軍餉、軍備、損耗、后勤,加起來能將每年的賦稅收入消耗殆盡。常年累月的打,再厚的家當也經不起折騰,參考漢武帝多次對匈奴發(fā)動的戰(zhàn)爭,沒幾年就將文景兩代的積累揮霍一空。
從經濟學角度講,宋真宗簽訂這個澶淵之盟真是個劃算的買賣。
到了宋仁宗時期,賦稅收入又有了可觀的增長。慶歷年間,貨幣收入達到了3900萬貫,糧食2700萬貫,絹帛約300萬匹。宋仁宗時期,對遼國的歲幣漲到了絹三十萬匹,銀二十萬兩,換算成銅錢,也不過50萬貫,只占貨幣收入的1.3%,雖然比宋真宗時期的占比略有上升,但也基本上也可以忽略不計。
北宋商業(yè)發(fā)達,貨幣收入也呈現每年增長的態(tài)勢,用貨幣收入中的極小一部分作為歲幣,根本無關痛癢?;ㄐ″X買大平安,不管怎么說這都是一個劃算的買賣。
打仗既費錢又費人,更關鍵的是還打不過,那還打個毛。
北宋歷代君主都堅持向遼國納貢歲幣,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穩(wěn)妥的做法,但此舉畢竟有損國格,所以宋朝被稱為弱宋。
北宋亡于金人之手,南宋建立后又撿起了老祖宗的光榮傳統(tǒng),繼續(xù)向金國納貢。身份地位比北宋更低了,北宋和遼國是兄弟之國,南宋只是金朝的臣屬國,后來又改成叔侄之國,但地位總體上是降低了。
南宋向金朝繳納的歲幣,紹興和議后是絹二十五萬匹,銀二十五萬兩,隆興和議后是絹二十萬匹,銀二十萬兩,嘉定和議后是絹三十萬匹,銀三十萬兩。南宋的歲幣比北宋的略有提升,再加上淮河以北大部分國土淪陷,看起來是變相加重了,但南宋賦稅收入比北宋又有了可觀的提升,每年光貨幣收入就能達到4000-8000萬貫之間,歲幣占貨幣收入已經不足1%。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兩宋向北方入侵者繳納歲幣,是最合乎自身利益的,他們的選擇并沒有錯。
但是,一個國家不能只算經濟賬,還要算政治賬,當你當慣了軟柿子,就很難再硬起來。
宋朝最終亡于元朝,它的歷史評價也跌入了谷底,雖然稱臣納貢是當時的最優(yōu)選,但終究是不好看,不符合歷代大一統(tǒng)王朝的主流價值觀。
中國人的骨子里是有大國的傲骨的,稱臣納貢、割地賠款這種行為一直受到歷史的詬病。傲骨還是應當有的,要不然,國家也終究在一步步卑躬屈膝中淪為異族之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