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用自身選擇演繹了一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大戲,什么是“禍從口出”?相信郭臺銘現(xiàn)在是徹底明白了!
1988年,當時的富士康,還是一個小作坊,公司的規(guī)模也只有十幾個人吧,但進入深圳,一切就開始變了,郭臺銘憑借著當?shù)氐姆龀终呖焖僬痉€(wěn)腳跟,并搭上了蘋果這棵大樹,搖身一變,成為了國際代工大廠。
然而,或許是成功來的太突然,郭臺銘也開始飄起來了,忘記了來時路。在一次媒體采訪中,郭臺銘就說了一句話——給大陸賞飯吃。意思就是,他在大陸辦廠,帶來了就業(yè)機會,是富士康給大陸這數(shù)十萬的勞動力賞飯吃。
實話實說,當?shù)谝淮温牭竭@句話的時候,腦海中就飄出了三個字——怎么敢!盡管郭臺銘說的是部分事實,但這些機會是怎么得來的?富士康是怎么起來的?都忘了嗎?沒有中國市場,沒有政策扶持,富士康能走到今天嗎?難道因為攀上了蘋果這朵高枝,就瞧不上中國市場了嗎?
事實上,郭臺銘就是這樣想的,在中美之間,在中企和外企之間,他早就做出了選擇。還直接赴美建廠,甚至將生產線轉移到了印度、東南亞,目的很明確了。
按照計劃,富士康要將中國的成功模式照搬到其他國家和地區(qū),但事實證明,這個計劃是失敗的。不管是美國還是東南亞,都不會讓富士康有好日子過。作為一個“外人”,富士康在印度、美國的發(fā)展本就不受待見,處處受制。再加上外國人的工作效率極低,也不可能像在中國大陸一樣,為了趕工沒日沒夜的加班。罷工是家常便飯了,更別提承諾的補貼能否到位了。
在多次碰壁后,富士康終于是扛不住了,海外的代工廠都遇到了阻礙,其主要產能還得依賴中國大陸的工廠。這不,最近郭臺銘參加集團的動工活動時的神情和態(tài)度都變了,看不見趾高氣揚的樣子,變得更加謙遜和低調了。這是不是應了那句——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會了。這下中國大陸沒飯賞了,得“討”著要了吧?
還有一個消息需要引起注意,那就是有報告指出,富士康在iPhone17系列趕工的旗艦,出現(xiàn)了“高強度”的工作環(huán)境,這說明了什么?只有在中國大陸工廠,員工才會加班加點的趕工,在其他任何國家和地區(qū),都不可能實現(xiàn)。富士康在某種程度上,對中國制造的依賴程度依然高。
但富士康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呢?已經逐漸被取代了,它空出來的份額,多得是企業(yè)要爭搶。立訊精密、比亞迪等快速擴張,正在逐漸取代富士康。而且中國制造也在向中國智造轉型和過渡,相信未來中國智造會改變世界對咱們的刻板印象,重奪主動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