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國慶假期期間最高興的是誰,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景區(qū)周圍的民宿,人流量一多,他們的客源也就多了,掙的錢自然而然也就多了。
眾所周知一到假期,景點周圍民宿就會漲價,游客為了不花冤枉錢,會提前訂購酒店,而有些酒店為了多掙錢,會坐地起價、強制退訂游客訂單,可今天國慶卻有些不一樣了,別說漲價了,就連一天之內,瘋狂降價8次都沒有人住,這是怎么回事?消費者都要覺醒了?
今年這個國慶和中秋連在一起的八天長假,本來所有人都鉚足了勁,準備大干一場,節(jié)前的各種預測數據,簡直熱得發(fā)燙。
假期拉開帷幕的第一天,就有估算高達3.37億人次的人口在全國范圍內跨區(qū)域流動,這數字聽起來就讓人熱血沸騰,高速公路上車流匯聚成海,超過九成的出行者都選擇了自駕,方向盤掌握在自己手中,奔赴山海。
華住集團那邊預訂率比去年還高了三個點,途家民宿的預訂量,更是同比增加了超過三成,最夸張的是五星級酒店,訂單人次直接翻了一倍還多,增長了108%。
路上的車流也印證了這份火爆。跨區(qū)域流動的人里,十個有九個是自己開車的,高速公路上塞得滿滿當當,一切跡象都指向一個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的“超級黃金周”。
然而一片歡騰的預測數據之下,卻是旅游從業(yè)者們集體的心寒,社交媒體和行業(yè)群里,刷屏的不是喜報,而是一片“哀嚎”,大家都在說市場“冷”得出奇,完全讓人看不懂。
有入行十幾年的酒店老板,第一次在國慶節(jié)第一天晚上,發(fā)現自己的店竟然沒有滿房,這在過去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節(jié)前的市場一片歌舞升平,各大酒店集團和民宿平臺紛紛拋出亮眼的預訂數據,描繪出一幅即將到來的繁榮景象,無數經營者摩拳擦掌準備迎接潑天的富貴,可現實卻給了他們一記響亮耳光。
假期第二天,市場上就出現了普遍的降價潮,這在往年的黃金周是不可想象的,一些酒店的入住率甚至連七成都不到,遠低于同期的正常水平。
更致命的是那高得嚇人的訂單取消率,有業(yè)者痛苦地表示,自己接到的訂單里,差不多有一半最后都退掉了,這些曾經在預訂平臺上閃閃發(fā)光的數字,最終變成了“紙面富貴”。
廣東一家景區(qū)酒店的老板阿強,就親身體驗了這種從云端跌落的感覺,臺風“麥德姆”的到來成了壓垮訂單的導火索,假期第一天,他前臺的員工就親手處理了23個因為下雨而取消的預訂。
為了應對雪片般飛來的退單,阿強一天之內調整了八次價格,把所有能用的線上渠道都用上了,但最終入住率還是慘不忍睹地停在了三成。
把一切都歸咎于天氣,這顯然是一種懶惰的甩鍋,那場席卷廣東的臺風,以及在華西、黃淮等地持續(xù)到10月6日的降雨,直接放大了行業(yè)早已存在的內部矛盾。
問題的根源在于供給側的“雙重過剩”,首當其沖的就是物理空間的過剩,在過去的十年里,國內的民宿數量像是坐了火箭一樣,從大約3萬家暴增至超過30萬家。
瘋狂擴張的背后是殘酷的現實,據估算現存的民宿里,大約有八成根本不賺錢,供給遠遠超過了需求的增長,結果就是慘烈的“內卷”和無休止的價格戰(zhàn)。
在一個商圈里,只要有一家酒店扛不住率先大幅降價,整個區(qū)域的價格體系就可能瞬間崩盤,大家都在存量的泥潭里搏殺,誰也別想好過。
遠在云南麗江的民宿主阿兵對此就深有體會,他不久前才投入上百萬對民宿進行了軟裝升級,本想在這個黃金周大干一場,結果卻虧得血本無歸。
假期中段他民宿的入住率從還算過得去的75%以上,斷崖式地跌到了30%都不到,在硬件投入已經趨于飽和的市場里,單純的升級裝修,已經換不來消費者的青睞了。
比物理空間過剩更要命的是服務模式的過剩,傳統(tǒng)的旅游業(yè)態(tài),賣的就是“房間+導游”這種打包產品,可現在消費者正在主動解綁。
在青甘大環(huán)線上做了多年旅行社生意的老板阿杰,今年就徹底傻眼了,他眼睜睜看著沿途的景區(qū)里人山人海,但自己的旅行社卻幾乎接不到訂單。
他觀察后發(fā)現,景區(qū)里的游客絕大多數都是自駕來的,他們自己解決了“行”和“游”的問題,根本不再需要旅行社這種中間商,阿杰堅守的傳統(tǒng)產品,一夜之間從市場的“剛需”變成了“非必需品”,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消費者“覺醒”了。
當民宿老板們還在為如何賣出更多的房間和旅游線路而焦慮時,游客們早已悄然完成了一場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的核心就是自駕游。
如今自駕已經成為出行的絕對主導方式,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極大地降低了長途出行的成本,讓更多人愿意選擇這種自由靈活的方式。
最直接的沖擊就體現在住宿上,一種新的住宿替代模式正在興起,游客直接在車里過夜,也就是所謂的“床車”,或者干脆在景區(qū)停車場、露營地搭起帳篷。
當睡覺這件事可以在移動中解決,住宿需求就從“目的地”分散到了“沿途”,游客們不再愿意為那短短8小時的睡眠,支付高昂的酒店溢價。
并且消費者在預訂住宿前,他們還會不厭其煩地跨平臺、多商家進行地毯式比價,據說平均要瀏覽4.3個平臺,比較12家酒店才能做出決定,哪怕只是20塊錢的差價,都足以讓他們毫不猶豫地取消現有訂單,另投他處。
還有就是過去是按人頭算,現在則更多是以“家庭預算包”為單位,全家人擠在一個家庭房里,預訂比例顯著上升,但酒店的總房間銷量卻沒跟著漲。
不僅如此很多家庭出游還會自帶食品,這又砍掉了酒店餐飲等附加消費的收入,他們追求的是總成本最優(yōu),而不是單項體驗的最優(yōu)。
年輕游客的選擇則更加靈活多變,短租公寓、朋友家借宿,甚至為了省一晚住宿費,直接購買返程的夜間交通票,在交通工具上過夜。
當然最重要的是,消費者已經不想當冤大頭了,有游客為了省錢,在節(jié)假日之前提前訂了酒店,結果臨近住宿之際,平臺或酒店卻強制取消了他們的訂單,還把放假上漲了好幾倍,消費者的錢又不是大風刮來了,既然酒店這么貴,不住不就行了。
還有網友花費上千塊,體驗泰山3日游,偏偏游玩期間又趕上了下雨,玩也玩不好,住的環(huán)境也很糟糕,白白花了上千塊找罪受,還不如呆在家里“躺尸”來得舒服,這些糟糕的體驗都讓消費者堅定了不花一分冤枉錢的思想。
今年黃金周旅游業(yè)遭遇的這場寒流絕非偶然,過去那種依賴“一間房、一個導游”的簡單粗放模式,也無法再適應今天的市場。
行業(yè)里的許多人的心態(tài)已經從“追求滿房盈利”悄悄轉變成了“能保本運營就不錯了”,甚至還有人寄希望于未來經濟好轉,消費能自動復蘇,但這恐怕只是一廂情愿,現在或許只有告別躺贏時代,行業(yè)的未來才能重獲新光,把消費者當傻子的,終將會被消費者拋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