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春期孩子,點擊上方卡片一鍵關注
10月8日晚上7點,我將直播分享
《點燃青春期孩子學習內在引擎》
歡迎大家預約直播
01
青春期的孩子,真是太難伺候了!
兒子今年14歲,上初二,學習不咋地,脾氣還不小,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后,簡直比皇帝還難伺候。
跟他好好說話,他多半愛搭不理,要么甩個白眼,要么“嗯”、“啊”、“哦”地幾個字打發(fā)我。
要是語氣重點或者批評他幾句,那完了,兒子能立刻“原地爆炸”,渾身豎起刺兒來,誰也碰不得。
最讓我受不了的,是他掛在嘴邊的“不”字。
“兒子,晚上跟媽去超市買點東西?”——“不去”; “看看你的房間亂得像豬窩了,快收拾一下!”——“不收”; “這周末姥姥生日,咱們早點過去哈!”——“不去!要去你們去?!?……
反正,不管我說什么,他都反對!
還有學習。小學時候,兒子雖然也貪玩,但成績還過得去,至少知道作業(yè)得寫完。
可自從進了初中,尤其是初二這一年,心思完全不在學習上了。
作業(yè)能拖就拖,老師三天兩頭在群里點名,考試成績更是一路下跌。
一開始,我還苦口婆心,飯桌上、散步時,逮著機會就念叨他:
兒子啊,你現在長大了,要有責任心,不能這么任性…… 你看現在的中考,卷成什么樣了?一步跟不上,后面就步步跟不上……
結果他要么假裝沒聽見,或者干脆甩一句“知道了,煩不煩!”。
時間長了,連老公都嫌我嘮叨:“行了行了,你說這些他能聽進去嗎?青春期,都這樣!”
這下兒子更不聽我這一套了!該吃吃,該玩玩,徹底放任自流了。
那天晚上,都過了12點了,他房間還亮著燈。一聽噼里啪啦的鍵盤聲,我就知道他又在打游戲。
我忍無可忍,沖進去朝他咆哮:
“你看看你現在像什么樣子!天天就知道打游戲,再這樣下去,別說大學,你連高中都考不上,以后能干什么?掃大街去吧你!”
兒子聽到這話,脖子一梗,眼睛瞪得溜圓,沖我吼:
“掃大街怎么了?掃大街也比被你天天管著強!我就是不想學習!煩死了!”
我氣得渾身發(fā)抖,眼淚不爭氣地往下掉:這煩人的“青春叛逆期”,到底什么時候結束啊?
02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和一位做心理咨詢的朋友,聊起了家里的煩心事。
她聽完我的血淚控訴,沒有像其他人那樣,附和說“青春期都這樣”,反而問了我一個問題:
“你有沒有想過,也許根本就沒有什么‘叛逆期’?你所謂的‘叛逆’,可能只是你對孩子成長的一種誤解?”
誤解?我愣住了。怎么可能?他頂嘴、對抗、不聽話,這不是叛逆,是什么?
朋友耐心地給我解釋:
“你想想,孩子小的時候,是不是特別乖?你說什么就是什么?因為那時候,他完全依賴你,力量上、心智上都還沒獨立。” “到了青春期,他的身體和心理都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意識的覺醒。他渴望獨立,渴望被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尊重,渴望自己說了算。” “這時候,孩子說‘不’,其實是他成長最明顯的標志之一。他終于懂得,也敢于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了。這難道不是好事嗎?”
“可……可是他那個態(tài)度……”我還是有點轉不過彎。
“也許……是你們之間長久以來的相處方式,讓孩子覺得,只有用這種激烈的方式反抗,他的聲音才能被聽到?!?“仔細想想,當孩子開始表達自己想法,說“不”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是覺得‘這孩子翅膀硬了,不聽話了,要造反’,然后想辦法把他壓下去?還是覺得‘哦?他有不同想法了?我想聽聽為什么?” “如果你總是把他那個‘不’當成是對你的挑戰(zhàn),那你自然會進入戰(zhàn)斗模式,那他不‘叛逆’才怪呢!”
朋友的話,像一道驚雷,在我腦子里炸開了。
我開始拼命回想。
初一的時候,兒子想留稍長一點的頭發(fā),我覺得不利索,非讓他剪短; 周末,他想跟同學去看個電影,我覺得浪費時間,讓他待在家里刷題。 他想買一件印著奇怪圖案的T恤,我覺得不好看,給他買了自認為“得體”的格子襯衫……
我總是說“小孩子懂什么!媽媽都是為你好,你現在還不懂……”卻從未真正關心兒子的想法,尊重他的決定。
我看到的,不是他長大了,有主見了,而是“不聽話”了,“敢挑戰(zhàn)我”了。
于是我開始恐慌、打壓兒子,想要把他“掰回”到順從的軌道上來。
事實上,青春期叛逆,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誤解。
不是說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一定會叛逆,只是父母的思維跟不上孩子成長的節(jié)奏了,是親子關系出了問題。
想明白這一點,我心里后悔,心疼,但也豁然開朗了。
我知道接下來怎么做了!
我不能再把兒子當成那個需要被塑造、被控制的小孩了,我得學著把他當成一個正在努力長大的、獨立的“人”來看待。
(預約直播:聽更多詳細分析)
03
1、一定認識到“孩子大了,就是有主見”的事實,學會接受孩子說“不”,真正尊重他的想法和感受
我做的第一步,就是強迫自己,在聽到兒子說“不”的時候,別著急反駁,先深呼吸,默數十個數,認真聽一聽他的想法。
有一次,我提議周末全家去爬山,這是我們以前常搞的活動。
兒子立刻條件反射般地回答:“不去,累死了。”
放以前,我肯定要開始數落他懶,不懂得鍛煉身體。
但這次,我忍住了,換了個問法:“哦?你是覺得爬山太累了嗎?那你想干點什么呢?”
兒子愣了一下,嘟囔道:“我就想在家呆著,打會兒游戲,看看電影?!?/p>
“行啊,”我說,“在家休息也挺好。不過一直窩著也不行,要不咱們周六在家休息,周日下午找個近點的公園散散步,或者去看個電影?”
他想了想,居然點了點頭:“看電影可以?!?/p>
一場潛在的沖突,就這么化解了。
我發(fā)現,當我不再把兒子的“不”當成是沖我來的挑釁,而是看作他表達自己需求的一種方式時,我就沒那么容易被點燃了。
2、跟青春期孩子相處,一定要學會“放權”,把屬于孩子的責任和權利還給他,允許他“自己說了算”
回想過去,我們家大大小小的事,幾乎都是我說了算。
雖然有時候也會象征性地問一句:“兒子,你覺得呢?” 但我心里早就有了答案。潛意識里,還是把他當小孩子,不信任他。
時間長了,我發(fā)現兒子不再興沖沖地跑來說“媽我想……”或者“我們能不能……”。
他知道,說了也是白說,最終還得聽我的。所以,很多事情,兒子都熱情都不高,一副懶洋洋的樣子。
現在,我下定決心要改變,真正把兒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開始學著‘放權’,讓他自己拿主意。
先從小事做起:比如晚飯吃啥、周末去哪兒玩、作業(yè)安排周幾寫、房間想換個什么顏色的窗簾……我都認真地詢問兒子的意見,讓他來定。
沒想到,就這些小小的決定權,竟然讓我在兒子臉上看到了那種久違的光彩!也讓他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想法是被聽見、被尊重的,是有價值的。
當然,尊重他的選擇,也意味著他要承擔選擇帶來的后果。
機會很快就來了。兒子看上了一雙價格不菲的球鞋,超出了預算,以前我可能會直接拒絕或講道理。
這次我告訴他:“錢是你自己攢的,買可以。但買了這雙鞋,這個月可能就沒錢買別的了,甚至下個月零花錢也要搭進去,你自己考慮清楚?!?/p>
他猶豫再三,最終還是買了。
結果月底,他想買音樂會員時,果然沒錢了,只能干看著。
我拍拍他的肩膀說:“看來下次買大件前,得做好預算規(guī)劃了。” 兒子雖然有點沮喪,但也接受了這個結果。
學習上也是如此。我不再整天盯著兒子、催促他完成作業(yè),而是讓他自己管理時間。
有時候,看他玩過頭,作業(yè)寫到半夜,我心里再急,也忍住不去干涉。
經歷了幾次拖延帶來的麻煩后,他自己也吃到了苦頭,開始主動調整,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節(jié)奏。
我也終于深刻體會到,只有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去碰壁,他才能真正學會選擇,學會為自己負責。
現在,在我們家,無論大事小事,我都習慣性地問問兒子的意見:“你覺得呢?”
甚至有時候我工作上遇到一些關于年輕人想法的問題,也會跟他聊聊,聽聽他的視角。
兒子非常樂意參與,看到自己的意見被采納,能為家里、為媽媽出份力,他那種被需要、被認可的價值感,他整個人都變得更加自信和積極了。
3、青春期不等于“叛逆期”,撕掉叛逆標簽,看見那個努力長大的少年
在家長的意識里,好像一提到青春期,腦子里就自動跳出“叛逆”兩個字,心里早早地給孩子貼上這個標簽,用它來解釋一切讓我們不解、不滿的行為。
但當我們真正放下心中的偏見,沉下心去看見,去理解,行為背后的那個活生生“人”時,會發(fā)現孩子的那些“刺”,也許只是他們的保護色。
而那些“叛逆的行為”,可能只是在笨拙地探索邊界,學著長大而已。
帶著這個心態(tài),當我再重新審視和兒子的日常時,我發(fā)現不一樣了。
過去我總覺得他處處跟我對著干,現在看來,很多都是他成長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表現而已。
比如,兒子考試成績雖然總分不高,但有一科有進步,我會真心指出來“這次物理有進步哦,看來你找到點感覺了”而不是像過去全部否定他。
他跟同學鬧了點小別扭,回家跟我抱怨,我不再先評判誰對誰錯,而是先聽他傾訴,理解他的委屈。
我看到兒子雖然玩游戲,但下樓時卻順手把門口的廢品帶了下去。
擱以前我會覺得理所應當,現在我會笑著說一句:“謝謝兒子,幫媽媽大忙了,真勤快!”
當我不再把兒子視為一個“問題少年”,一個需要被“糾正”的對象,而是把他看作一個正在經歷特殊成長階段的、值得尊重的個體時。
我看到了那個在學業(yè)壓力、人際關系、自我認知中掙扎、迷茫,但同時又渴望獨立、渴望被理解、渴望證明自己的他。
而兒子,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渾身是刺,隨時準備戰(zhàn)斗了。
他開始跟我聊天,跟我分享學校的趣事,吐槽某個老師,甚至會在遇到選擇困難時,試探性地問問我的意見。
雖然遇到自己不想干的事,兒子還會依然說“不”,但后面通常會解釋原因“我不想去,因為……”
現在回過頭看,其實所謂的“青春期叛逆”,很多時候,是我們做父母的,用自己的焦慮、未滿足的控制欲、以及對“失控”和“否定”的深深恐懼,逼迫出來的。
當我們放下對抗的姿態(tài),不再把孩子的成長看作一場需要“輸贏”的戰(zhàn)爭,而是把它當作一段需要我們一起學習、彼此適應的旅程時,就不會有那些所謂的“叛逆”了。
(預約直播:聽更多詳細分析)
點亮“愛心”,愿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好,我們的家庭與人生越來越幸福!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