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和一位朋友聊起一個話題。
我說:以后你有了孩子,希望他懂事還是調(diào)皮?
朋友笑著說:當然想要一個懂事的孩子啊,那樣多貼心啊!
記得《請回答1988》里有這樣一句臺詞: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撒嬌罷了,只是適應了做懂事的孩子,適應了別人把他當成大人的眼神,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孩子而已?!?br/>
懂事,似乎從來都是一種很高的贊美,可是我想,只是大人喜歡而已,孩子并不一定喜歡。
懂事的孩子,只是學會了壓抑自己
一位網(wǎng)友分享了一件事:
大街上,有個小男孩吵著要買棉花糖。
媽媽指著他手里的小糖人,說:怎么還要買,剛買的孫悟空還沒吃呢?
男孩賴在原地,非要媽媽給他買棉花糖。
媽媽沒辦法,只好同意。
男孩一手拿棉花糖,一手拿著孫悟空小糖人,開心地說:大圣你快看,你的筋斗云來了!
這段不到100字的小故事,讓很多人心底一酸。
有多少人小的時候,面對喜歡的東西,不敢哭著喊著讓爸爸媽媽買。
因為知道,不敢任性、不敢自私、不敢不懂事。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
“父母絕不會因為你孝順而疼你,更不會因為你懂事而偏袒你,恰恰相反,長大以后才知道,懂事,是對一個孩子最殘忍的評價?!?br/>
深以為然。
我媽要求我像大人一樣懂事,且為她解決問題;同時還要像孩子一樣仰望她,供奉她為神。
懂事,其實是孩子自己根本處理不好,而知道告訴父母更處理不好!沒得選罷了!
我媽常和我說:我弟多需要她操心,說我就很省心。
其實我那是省心嗎?我那是實在沒招了,看來看去就只能靠我自己去走。
一句“我沒事”藏著千萬句說不出的委屈;
一句“我很好”卻捂著一顆支離破碎的心;
一句“習慣了”代替了所有的一言難盡!
懂事意味著自己要承受很多心酸,不公,
因為你的懂事,讓所有人都放心你不會怎么樣,就會忽略掉你的感受。
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才是真正的懂事
我希望的懂事是,孩子在得到父母優(yōu)質(zhì)的愛后,由內(nèi)而外自然流露出的對父母的理解!
而不是“出于恐懼的懂事、用盡心機讓對方高興的懂事、討好別人的懂事”。
這兩種不同的“懂事”有區(qū)別的,前一種屬于孩子真正理解了之后作出的選擇;
后一種屬于委曲求全,出于恐懼出于被迫無奈的選擇。
比如說一個孩子從小得到了尊重、理解、包容、優(yōu)質(zhì)的愛,他從小耳濡目染了怎樣去尊重別人、愛別人。
那么這個孩子,會自然流露出他自身的大氣、早慧、懂事,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重理解他人、懂得去愛別人、包容別人、真誠地贊美別人、欣賞別人。
這種孩子是真的懂事,是好的。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父母的打罵、威脅、控制,嚇得變成表面上的懂事,不敢做真實的自己。
也不是真的理解別人,而只是委曲求全的那種“懂事”,是為了討得別人的歡心。
這種懂事是加雙引號的,是不可取的。
我想說得是,對于那種沒有得到父母優(yōu)質(zhì)的愛的孩子。比如:被打罵、控制、包辦、威脅暴力、沒有試錯權(quán),沒有選擇權(quán)……
可能就會出現(xiàn)那種假性“懂事”,這種孩子大多活得不幸福,希望能給很多父母敲警鐘!
有幾人想過,一個“乖”字,會扼殺掉孩子多少創(chuàng)意的種子?
有幾人懂得,一聲“懂事”,會泯滅孩子多少獨立思考的練習?
有幾人料到,為了自己的省心和別人的稱贊,因為自己的無知,早在兒時就剝奪了孩子以后快樂幸福的能力?
都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太懂事的孩子,最后都活成了大人期待的樣子。
請讓自己的孩子慢一點懂事吧,畢竟童年也就那幾年。
只孩子只有被理解、被看見、被認同,才能在愛的注視下,真正健康地長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