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的兩小時車程,把一個臺上“常青樹”送進了一間老舊小廚房,粉色圍裙一系,他只是弟弟馮鞏
10月5日他還在河北唐山灤州演出,舞臺燈光亮到很晚
第二天一早,人沒歇多久就上車往回趕,導航顯示到天津大哥家兩個多小時,服務(wù)區(qū)買了瓶礦泉水,又接著走
10月5日在灤州演出,第二天他就拎著小行李直奔天津
車里他戴著棒球帽、豎領(lǐng)襯衫,鏡頭里看得出眼角的紋路更深了,這是67歲才有的松弛
到了小區(qū),墻皮有斑駁的痕跡,樓道窄,扶手油光發(fā)亮,一看就是年頭久了
門剛敲開,來迎的應(yīng)該是二姐,她把門墊扶正,招呼“快進來”
跟外界想象中的豪宅不同,大哥還是住在再普通不過的老小區(qū),家里陳設(shè)簡簡單單,靠墻擺著幾把折疊椅
這種景象,在很多城市的老居民樓里都能找到同款
他沒坐住,行李一放就拐進廚房,灶臺擦得干凈但邊角已發(fā)黃,鍋里先熱油,再放蔥姜,呲啦一聲冒出香氣
黃瓜拌木耳、清炒豆皮、涼拌拉皮、紅燒魚,一道道顛勺,一道道擺盤
頭發(fā)花白的他系著粉色圍裙,邊做邊嘗,像每個趕回家的小輩一樣不由自主地要把咸淡調(diào)到“家人愛吃”的那個味兒
抽油煙機嗡嗡響,窗戶上起了小水霧
飯桌不大,瓷盤也都是家里常見的那種,顏色不統(tǒng)一,但干凈
坐定后,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了句:“
以前是一個大小孩給一個小小孩做飯,現(xiàn)在是一個老頭給一個大老頭做飯
”一句話,桌邊笑了,笑里又夾了點酸
鏡頭一轉(zhuǎn),幾道樸素的家常菜,兄妹三個站在一處,眉眼像是復制粘貼,歲月在他們臉上留下了相似的印記
父母在尚有來處,父母去,哥姐便是歸途
”他把這句放在視頻開頭,我在回放時停了兩次
事實就是這么硬:父母相繼離開,節(jié)日里空出來的位置,再也坐不回去
媒體提到他臉上有了老年斑,燈下看更明顯一點,這些肉眼可見的變化,說的其實都不是他,是時間
桌上那條紅燒魚外皮焦香,筷子一夾還能聽見輕微的脆聲
我知道,很多人以為有錢有名就能對抗失落,可回到家門的那一刻,誰都一樣,要面對“人還在、景不同”的落差
視頻發(fā)出后,評論區(qū)里“看哭了”的不在少數(shù),也有網(wǎng)友說自己今年第一次沒回成家,就跟著這段視頻“云團圓”
錢再多也買不來一頓不必匆忙的團圓飯,名氣再大也留不住父母的一聲喚
這并非雞湯,是每個節(jié)日夜里躺不平的現(xiàn)實
今年中秋,還有不少人是通過視頻通話對著月亮說“我在這兒挺好的”
手機前置鏡頭里,外地孩子遞上自己做的下酒菜,父母在屏幕那頭點評“鹽放多了”,大家都笑
團圓的方式在變,但那份想靠近的心思沒變,像小區(qū)里一盞盞亮起來的窗燈,暗夜里都能數(shù)得清
很多家庭甚至會把手機支在餐桌角,邊吃邊聊,一頓飯能拉到一個多小時
一些公開數(shù)據(jù)把這種變化解釋得更清楚
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和相關(guān)報告,中國流動人口長期超過2億,地理距離把見面的頻率拉低,“斷親”的隱憂就從生活縫隙里漏了出來
一位社交平臺上的年輕人說,家里表親的孩子名字都對不上了,聚會時需要臨時做“親戚關(guān)系圖”
這不是抱怨,是無奈
社會學家有過判斷:農(nóng)村“斷親”,是現(xiàn)代化進程里傳統(tǒng)社會關(guān)系逐步松動的典型表現(xiàn),市場邏輯、個人選擇更強,血緣紐帶被興趣和利益網(wǎng)絡(luò)分走了注意力
這話不刺耳,但聽完會讓人安靜幾秒
想想看,我們一年能見幾次兄弟姐妹,親戚群里有多少消息是紅包接龍,有多少是真心問候
說句更貼近日常的,名人也在用最樸素的方式守住家
2024年春節(jié),劉德華曬了貼春聯(lián)、做飯的片段,桌上擺的是普通盆碗,鏡頭里他幫家人理菜葉,這些小動作比任何豪華背景都溫暖
還有位國外的企業(yè)家,退休后把時間往家里搬,說自己曾經(jīng)“忙到看不見家人”,幾年調(diào)整下來,孩子的學校活動他都盡量到場,家庭氛圍明顯回來了
這些故事一個在東方,一個在西方,但共通的重點都落在“陪伴”兩個字上
回到馮鞏這一桌
他念叨“兄弟姐妹的感情別散”,這不是演出里的臺詞,是飯桌邊的叮囑
吃到最后,姐姐讓他多夾點魚,他笑著擺手,說自己剛剛在廚房已經(jīng)“偷吃”過了
事實與感受在這兒重疊:他確實做了幾道菜,也確實借著做菜在找過去的味道
這種日常的互相照料,是比“豪華團聚”更耐看的細節(jié)
我自己的體會是,愛需要被看見,尤其在節(jié)日
哪怕你回不去,也可以早點發(fā)條消息,約定好下次的時間,別把承諾放在“忙完這陣”
五分鐘的電話,能緩和很多心里的空落
親情不是一次性的大舉動,是每周一次的小問候、每年一次說到做到的回家
中秋過去了,下一次團圓其實已經(jīng)在路上
媒體在7日陸續(xù)轉(zhuǎn)發(fā)了這段視頻,熱度很快起來,評論里更多的是祝福,也有人曬出自己家里的那盤“招牌菜”
目前看,這件小事沒有后續(xù)的“新劇情”,也不需要有
重要的是我們從中看見了什么:節(jié)日的意義,不是形式上的圓滿,而是在人群散去后,你仍清楚心里有個歸處
并不奢華的一餐,黃瓜拌木耳清清爽爽,拉皮透明發(fā)亮,紅燒魚的湯汁把米飯都染得入味
窗外的月亮像剛擦過一樣,城市風一陣陣地吹,樓下有孩子在放仙女棒
我更愿意記住的,是那句“父母去,哥姐便是歸途”,當我們都在奔波時,請別忘了給這條歸途留盞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