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某夜,廣東佛山。
一輛網(wǎng)約車在離終點只剩3公里的地方,突然一個神龍擺尾,掉頭狂奔,把乘客原封不動送回上車點。車門反鎖,車窗緊閉。
后排姑娘當場嚇懵,邊拍車門邊喊:“我要下車!”
司機老哥一言不發(fā),腳下油門踩得比《速度與激情》還燃。直到姑娘強行扒開后門跳車,這場“午夜驚魂”才戛然而止。
第二天,視頻沖上熱搜。網(wǎng)友齊刷“解氣”“干得漂亮”,仿佛司機不是網(wǎng)約車師傅,而是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漢。
可賈哥只想問一句:
“哥,你這一把方向盤,是把法律也一并甩出了車窗嗎?
十幾塊錢的事,怎么就成了“生死時速”?
復盤全程,其實就一句話:
乘客想省錢,司機想出氣。
姑娘打車前主動要求走高速,快到終點繳過路費時突然變臉:“我沒錢,我不給,就是有錢也不給!”
司機一聽,血壓瞬間拉滿:
“妹子,你拿我當ETC?自動抬桿不用結(jié)賬嗎?”
一氣之下,直接“返程”伺候。
看似是“以暴制賴”,實則兩敗俱傷:
-乘客被鎖車里,深夜跳車,萬一摔成骨折,司機得攤上“非法拘禁+致人傷害”;
-司機違規(guī)甩客,平臺扣錢封號,還可能被運管請去喝茶。
然而,
熱搜底下,高贊評論一條比一條解氣:
“就該治治這些貪小便宜的!”
“司機大哥干了我一直不敢干的事!”
賈哥理解這種情緒。畢竟誰沒遇到過“我不管我就是不給”的奇葩?
但掌聲背后,是把“私刑”當成了“正義”。
司機大哥接單那一刻,雙方合同已經(jīng)成立,姑娘不付過路費,司機可以報警,也可以投訴,但不能改變路線。
契約這玩意兒,一旦靠“以牙還牙”來執(zhí)行,最后全社會都得坐過山車。
說到底,司機為啥愿意鋌而走險?
因為正常維權(quán)通道,比國慶當天的高速還堵。
現(xiàn)行流程大致如下:
1.乘客拒付→
2.司機報警→
3.警察叔叔到場和稀泥→
4.平臺客服24小時后回電:“請您補充七段視頻、九張截圖、手寫情況說明”→
5.一周后告知:“證據(jù)不足,無法追繳?!?/p>
時間成本遠遠大于車費,司機除了“原地掉頭”,還能怎么及時止損?
反觀平臺,一邊抽成毫不手軟,一邊把糾紛全甩給“雙方友好協(xié)商”。
另一方面,乘客的“任性”,也是慣出來的。
-打車前:“師傅走高速,快!”
-結(jié)賬時:“什么?還要我出過路費?平臺可沒寫!”
于是,“默認走高速、默認不給錢”成了少數(shù)人的隱藏技能。
司機若事先多問一句,就會被投訴“服務態(tài)度差”;
若事后索要,就成了“亂收費”。
當規(guī)則長期模糊,劣幣必然驅(qū)逐良幣。
賈哥斗膽給各方遞個臺階,把“掉頭”變成“掉頭機制”。
給平臺:
1.前置明示:下單界面用大紅字提示“若走高速,附加費XX元,由乘客承擔”,并須點擊確認。
2.一鍵凍結(jié):乘客拒付,司機可秒級申訴,平臺先墊付、后追償,別讓人半夜去拍車門。
3.黑白名單:月內(nèi)2次惡意拒付,直接暫停叫車資格;司機月內(nèi)2次甩客,一律封禁。
給乘客與司機:
-上車前多問一句,到終點少吵一架;
-實在談不攏,110比方向盤更好用。
賈哥最后想說:
高速可以掉頭,人生不能。
契約精神就像安全帶,你覺得它勒得慌,但真撞車時,它才救你的命。
我是賈話連篇,一個笑著罵人,哭著講道理的中年男人,如你喜歡這種風格,請關注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