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fā)現,很多女性特別愛問這個問題——我能被打多少分?”
在一次采訪中,一土教育創(chuàng)始人李一諾笑著反問。“其實應該問的是,我們是不是太在乎別人的評價了?”
而對于這個問題,她的看法是:
大千世界,標尺叢立。稍不堅定,就會跌入外界的衡量體系。但李一諾希望更多女性試一試,不去活在別人的打分表里,而是把評判的標準緊握在自己手中。
而一直以來,李一諾也是這樣做的——
致力于打破,外界賦予女性的每一個評分準則,比如:女生不能學理工科、女生不能宣揚野心、女人工作沒必要太拼、女人生了孩子就要回歸家庭……
她信奉:認定一個目標就全力以赴,別人的看法那是別人的事情。最終,她硬生生靠著自己,在名利場闖出一條血路,登上金字塔的頂峰。
“又一個鄧文迪?!笔峭饨鐚钜恢Z的評價。
“別神化我。”是這名女孩對其的反駁。
誠然,李一諾的經歷和鄧文迪有相似之處,可一旦走近她的人生,就會發(fā)現,她從未活成誰的模樣。
李一諾的生涯履歷,隨便單拎出一條,都是炸裂的存在:
27歲生物博士畢業(yè),30歲成為麥肯錫合伙人,38歲成比爾·蓋茨基金會中國區(qū)負責人,后又創(chuàng)辦一土學校做教育創(chuàng)新,期間4年連生3個娃。
按道理,李一諾的人生劇本,應該從小便是天之驕女的存在,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
她正是深知自己的普通平凡,所以從考學到畢業(yè),從跨行到創(chuàng)業(yè),每一步她都走得步履維艱,卻又拼盡全力。
李一諾1978年出生在山東濟南。父親是工人,母親是車間工程師,二人關系一直不好,從李一諾記事以來,家里便總是爭吵不斷。
李一諾12歲那年,父母正式離婚。她主動選擇跟著母親,搬出家屬樓。
孤兒寡母的日子,終歸是不好過的,生活環(huán)境也比之前苦很多。
第一次見證“自救”的力量,是在李一諾的母親身上。
很長一段時候,母親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學習的狀態(tài),憑借這股“死磕”的勁兒,竟真從化工車間工程師,一點點爬到總工程師的位置。
而媽媽的那句“知識能改變命運”,也深深印刻進李一諾的心里。
她深知不是天才,但讀書是她唯一的出路。
只能靠努力撐起自身,才能在將來換得生活的體面。
18歲那年,她不負眾望,憑借全省前列的成績,保送進清華生物系。
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李一諾馬上給媽媽打了個電話,說:“媽,以后讓你過好日子!”
只不過,剛進校,她就被現實“打臉”——課程聽不懂,成績跟不上,第一次考試便排名倒數。
但她沒有為此而感到氣餒,而是以更加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每天5點就起床背單詞、刷題。
圖書館、自習室、學校宿舍、實驗室,哪里燈亮,她就在哪里。
這種死磕的勁頭,讓她一路從“學渣”變回“學霸”。后來還拿到UCLA全獎讀博,三年內博士畢業(yè),并發(fā)表8篇學術論文,其中2篇登上國際頂級期刊,27歲便已是行業(yè)頂尖學者的存在。
這期間,還收獲了和顏寧的深厚友誼——那個后來成為科學院院士的美女科學家。
在此之后,二人一個走科研,一個走職場,各自朝著自己的目標全力沖刺。
博士畢業(yè)的李一諾,沒有像大家以為的那樣,繼續(xù)留在實驗室,而是做了一個讓所有人意外的決定——放棄科研,轉行去麥肯錫。
從實驗室轉戰(zhàn)商業(yè)戰(zhàn)場,從理工科跨行到商科。
但這個決定絕不是“一時興起”驅動,而是她很早就意識到:真正能改變人生,不是一篇論文,而是一場決策。
只不過,這次的行業(yè)跨度實在是太大。初入職場時,她像是再次回到剛進清華的樣子,什么都不會,賬算不明白,項目也跟不上,就連最簡單的財務報表都看不懂。
和之前考清華和搞科研一樣,她選擇逆流而上,越戰(zhàn)越勇——每天加班到凌晨一兩點,惡補專業(yè)知識,死磕項目。
有一次,公司給她安排一個棘手項目,需要在兩周內,完成數據模型的搭建。為此,她一度72小時不合眼,終于把項目死磕了出來,交到客戶手上。
還有一次,李一諾為摸清某行業(yè)的供應鏈細節(jié),發(fā)揮科研人的嚴謹,連續(xù)一周扎根工廠,記錄生產流程。
2007年,她帶領團隊,泡在車間37天,成功攻克印度藥企重組。
而這些,這種敢闖敢拼的工作態(tài)度,讓她迅速適應了行業(yè)的節(jié)奏,也贏得了同行的尊重。
加入麥肯錫僅6年時間,她便從新人,一路做到了麥肯錫全球合伙人。
李一諾在麥肯錫全速狂飆的同時,她的生活也迎來了新的轉變——2010年到2014年,短短四年時間,她在兼顧工作的同時,還連生下三個娃,丈夫是圈外人。
2015年,身處事業(yè)巔峰期的李一諾,早已在麥肯錫年薪千萬。但就在此時,她卻悄悄遞了辭職信,并決定再次“跨界”——接受比爾·蓋茨的邀請,加入蓋茨基金會。
在這里,她的主要職責是,領導蓋茨團隊與中國政企,以及其他非盈利組織一起,致力于解決中國乃至全球的健康、發(fā)展問題。
而她做下這個決定的其實,源自她與比爾·蓋茨的一場2小時的頭腦風暴式面談。
當時,比爾蓋茨提到,每年全球有數十萬兒童死于瘧疾,但相關投入遠不及男人脫發(fā)的研究。
她對此深受觸動,開始重新思考起工作的意義。
雖然她的工作,一度被外界戲稱為“替世界首富花錢”,但這背后承載著的責任卻是沉重的。
“如果能把錢花在救命而不是脫發(fā)上,這才叫有意義?!彼@樣說道。
在基金會,她帶著團隊走遍11國,推動瘧疾疫苗的研發(fā)與普及;在甘肅吃了半個月土豆,只為推行農村營養(yǎng)早餐;她批下2.3億美元用于全球健康研發(fā),疫情中助力疫苗冷鏈。
她常說:“每一分錢都得花在刀刃上,這是我的底線?!?/strong>
根據2024年蓋茨基金會年度報告,截至當時,基金會光是在中國,便已投入超15億美元,直接惠及3000萬人。
可就在大家以為,她會在公益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時,她又辭職了。
這次,她不再是科研專家、金融高管,也不再管理大型公益項目。
她選擇了回家,創(chuàng)辦了一所叫“一土”的學校,成為一名教育創(chuàng)新者。
在她看來,國內的公立學校,只會把孩子教成一個學習機器,不是好的教育。
因此,她決定與團隊一起,全力培養(yǎng)根植中國,卻能擁抱世界,內心充盈的學生。
學校創(chuàng)立之后,便受到多方媒體的極大關注,就連新華報等官方媒體,都對此做了深度報道。
如今,李一諾的故事仍在繼續(xù)。雖然故事結局仍未可知,但她的成長經歷,卻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對于她的成功,有人說她“運氣好”,有人說她“境界高”,可外人不知道的是,她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因為所走的每一步,都在拼盡全力。
有人曾問她,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
她答,“所謂平衡,就是承認失衡?!?/p>
并補充:“別神化我,我每天都在失衡?!?/p>
與其說她是“鄧文迪版2.0”,不如說,她活成了別人想都不敢想的樣子——
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東張西望,不焦慮內核,只是一味死磕,與自己較勁。最終,一點點將自己的人生,打磨成了“范本”般的存在。
參考資料:
1.網易新聞《李一諾:18歲保送清華,27歲博士畢業(yè),4年生3娃,替世界首富花錢》
2.搜狐新聞《27歲博士李一諾:生3娃依舊替世界首富花錢! 》
3.清華招生《李一諾:“女神經過”,有趣有夢》
作者:楊歡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