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勞動午報)
轉自:勞動午報
10月4日9時許,國家圖書館總館北區(qū)中文圖書區(qū),“回”字形閱覽大廳明亮開闊,書桌前已經坐滿讀者,鍵盤的敲擊聲與書頁的翻動聲,交織成優(yōu)美的“假期旋律”。國慶中秋假期,許多讀者選擇走進身邊的圖書館,以閱讀的方式為自己“充電”。記者探訪國家圖書館、北京市東城區(qū)圖書館發(fā)現(xiàn),開架閱覽區(qū)、自習空間、數字共享空間,都有來自不同年齡段的讀者靜品書香。(10月5日《北京日報》)
過去,出游、購物多為公眾假期休閑的“剛需選項”。如今,越來越多人走進圖書館,把閱讀也變成了“剛需選項”。少兒借閱室里,書架上擺滿了兒童繪本、科普讀物,許多家長和孩子在此享受閱讀樂趣;自習區(qū)中,大學生刷題備考、職場人看專業(yè)書、老人們閱讀經典——不同人群的選擇,印證了閱讀已變成“大眾需求”。許多人開始主動在閱讀中尋找認知突破、情感共鳴,汲取奮斗前行的力量。
筆者以為,假期圖書館的書香滿溢,是公眾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的體現(xiàn)。公眾的閱讀熱望,離不開“全民閱讀”戰(zhàn)略的持續(xù)推進與公共文化服務的不斷完善。例如,今年國慶中秋期間,全國各地圖書館紛紛開展了讀者見面會、經典誦讀講座、讀書沙龍、國慶中秋主題少兒活動等特色活動,打破傳統(tǒng)圖書館的“靜態(tài)服務”模式,用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充實讀者的假期生活。這種創(chuàng)新形式不僅拉近了公眾與書籍的距離,更讓閱讀成為一種兼具趣味性與社交性的文化活動,進一步點燃了公眾的閱讀熱望。當越來越多人愿意在假期走進圖書館,用書籍充實自我,這種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不僅能豐富讀者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也可匯聚更多推動民族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與社會文明進步的文化力量。□周家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