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心血管疾病負擔及風險因素報告在《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
JACC)發(fā)表。報告指出,心血管疾病仍是全球范圍內(nèi)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近80%的疾病負擔歸因于可改變的風險因素,特別是收縮壓升高、飲食不健康、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和空氣污染。另外,縱觀30多年來的疾病負擔驅(qū)動因素變化,在人口增長、老齡化之外,體重超標、血糖升高和缺乏運動也是心血管疾病負擔加劇的重要原因。
截圖來源: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這項研究采用全球疾病負擔(GBD)數(shù)據(jù),覆蓋全球204個國家和地區(qū)1990-2023年間的數(shù)據(jù),涵蓋18種亞疾病和12種相關(guān)的可改變風險因素。
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全球心血管疾病導致的健康壽命損失(DALYs)達4.37億年,是1990年的1.4倍。
值得注意的是,心血管疾病的DALYs負擔更多源于壽命損失(YLL,占比90.7%)而不是殘疾壽命(YLD),反映了心血管疾病過高的早死亡率。
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shù)從1990年的1310萬升至2023年的1920萬,患病人數(shù)更是從3.11億翻倍至6.26億。
2023年,缺血性心臟病和下肢外周動脈疾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全球患病人數(shù)分別為2.39億和1.22億,卒中患病人數(shù)也高達1.05億;健康壽命損失的主要心血管原因則是缺血性心臟病(1.93億DALYs)、卒中(1.57億DALYs)和高血壓性心臟病(2840萬DALYs)。
從性別差異來看,男性的年齡標準化DALY(5884.7/10萬人 vs 3924.1/10萬人)和死亡率都更高(253.1/10萬人 vs 181.8/10萬人)。
圖片來源:123RF
以DALYs估算,2023年心血管疾病負擔中79.6%(3.47億DALYs)可歸因于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其中收縮壓升高(2.23億DALYs)、飲食不健康(1.41億DALYs)、LDL-C升高(9070萬DALYs)和空氣污染(9050萬DALYs)影響最大,此外還有吸煙、鉛暴露、體重超標、腎功能障礙、空腹血糖、體溫過低、運動不足和飲酒等。
此外,自1990年來,盡管控煙措施減少了部分負擔,體重超標、高空腹血糖和缺乏運動對心血管的負面影響正在加劇。此外,人口增長和老齡化也是不可忽視的客觀因素,分別導致了1.28億和1.39億DALYs的增長。
主要危險因素定義:
收縮壓升高:>105-115 mmHg
LDL-C升高:>0.9-1.4 mmol/L
體重超標:體重指數(shù) >20-22.5
空腹血糖高:>4.9-5.3 mmol/L
空氣污染:人口加權(quán)年平均PM2.5>2.4-5.9μg/m3;固體燃料造成的家庭空氣PM2.5>2.4-5.9 μg/m3
飲食不健康:水果、蔬菜、全谷物、堅果和種子、纖維、ω-3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鈣、牛奶、豆類、紅肉、加工肉類、含糖飲料、反式脂肪酸和鈉攝入量不合適
缺乏運動:每周累積活動量(每次至少10分鐘才計入)<3600-4400 代謝當量-分鐘(代謝當量為活動時消耗能量與靜止時消耗能量的比值,1代謝當量=基礎代謝率;代謝當量-分鐘=代謝單量×持續(xù)時間)
從負擔較重的疾病來看:
92.7%的缺血性心臟病負擔可歸因于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尤其是收縮壓升高(55%)、不健康飲食(54.07%)和LDL-C升高(39%)。
88.4%的缺血性卒中負擔可歸因于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尤其是收縮壓升高(60.0%)、LDL-C升高(30.7%)和空氣污染(24.5%)。
81.3%的出血性卒中負擔可歸因于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尤其是收縮壓升高(71%)、空氣污染(34.1%)和吸煙(25.3%)。
高血壓性心臟病負擔可歸因于6大因素:收縮壓升高、飲食健康、體重超標、鉛暴露、暴露于非最佳溫度和大量飲酒。
總體而言,這項研究為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控提供了重要參考,以扭轉(zhuǎn)心血管疾病持續(xù)增長的嚴峻態(tài)勢。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即可訪問期刊官網(wǎng)閱讀完整論文。
題圖來源:123RF
參考資料
[1] Global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Risks 2023 Collaborators. (2025).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Risk Factor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23. JACC, DOI: 10.1016/j.jacc.2025.08.015
免責聲明: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
版權(quán)說明:歡迎個人轉(zhuǎn)發(fā)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gòu)未經(jīng)授權(quán)以任何形式轉(zhuǎn)載至其他平臺。轉(zhuǎn)載授權(quán)請在「醫(yī)學新視點」微信公眾號留言聯(lián)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