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唯一的缺點就是太下飯!
湘水裹著潮氣滲進(jìn)日子,明初江西移民帶來的辣椒籽,
在土里扎了根——這辣不是兇,是逼走濕寒的活路。
長沙早市米粉攤,骨頭湯滾得冒白泡,碼子一蓋、辣油一淋,滿街都是煙火氣。
湘西火塘梁上,臘肉掛得油亮,是過年殺豬的念想。
曾國藩湘軍行軍,布袋子裝著臘味,餓了切兩片煮,成了軍糧老規(guī)矩。
如今剁椒魚頭加紫蘇,辣里藏鮮,還是湖南人的熱乎勁。
今天,跟諸位聊聊湖南的家常菜……
湘西外婆菜
原名“萬菜”。
古時女兒出嫁,娘家必做這道咸酸辣脆甜的腌菜,盼女兒嘗盡人生百味。
這菜是湘西的“活化石”:蘿卜干、梅干菜混炒,
加五花肉丁煸出油香,撒把蒜苗辣椒,咸鮮辣在舌尖炸開,脆爽與綿柔纏綿,
像極了湘西人直爽又溫軟的性子。
如今它成了游子“呷飯”時的鄉(xiāng)愁鑰匙,
一筷子下去,連空氣都飄著山風(fēng)野趣,
這才是活色生香的人間煙火!
剁椒魚頭
人稱“鴻運當(dāng)頭”,清乾隆年間黃宗憲避禍湘地,
農(nóng)戶以魚頭配剁椒蒸制款待,后改良成菜。
紅椒如火覆白魚,蒸后鮮辣滲骨,魚肉軟糯似化,湯汁酸香拌飯絕。
2023年列入湖南非遺。
湖南人過年必吃,紅亮魚頭寓意“開門紅”,辣得直爽如湘人脾氣。
咬一口,辣得齜牙卻停不下筷,
這便是煙火里的湖湘魂,鮮辣中藏著歲月的溫度。
臘味合蒸
湖南人過年的“硬菜”,一口香得嘞!
傳說清乾隆年間,長沙劉七為避債流落街頭,
討來臘魚、臘肉、臘雞,混蒸一缽,竟被財主家客人聞香“截胡”,后成酒樓招牌。
這道菜講究臘肉、臘魚、臘雞三味合蒸,臘香濃得化不開,
咸甜交織不膩口,肉質(zhì)柔韌帶嚼頭。
如今仍是湘西鄉(xiāng)宴的“壓桌菜”,臘月里家家灶頭懸臘味,
蒸時滿屋煙熏香,配碗白米飯,能炫三碗!
2018年它還評上“中國菜”湖南十大經(jīng)典,夠味!
辣椒炒肉
傳說乾隆南巡時被這道菜勾了魂,年羹堯貶杭州時,
小妾憑一手小炒肉讓酸秀才垂涎,
需宰整頭豬取最嫩肉,如今雖簡了工序,但火候依舊是魂:
青椒干煸出虎皮,肥肉煸至微焦,瘦肉快炒鎖汁,
豆豉醬油一潑,香辣直竄鼻腔。
肉片琥珀色裹著焦斑辣椒,油香不膩,
辣得恰到好處,配熱米飯能扒三碗。
這菜不裝高大上,就是湖南人“恰飯”的靈魂,
辣得直白,香得扎實,像極了湖南人的性格,熱辣中藏著實在。
麻辣子雞
講究“辣椒堆里扒雞肉”的野趣。
這道菜誕生于清同治年間長沙玉樓東酒家,
曾國藩孫兒曾廣鈞嘗后揮毫:“麻辣子雞湯泡肚,令人常憶玉樓東”。
如今它位列長沙非遺,選益陽桃江矮腳雞切丁,經(jīng)八成油“初炸鎖嫩”、
九成油“復(fù)炸酥皮”,再與鮮紅椒、花椒子爆炒,最后淋醋。
咬一口,外焦里嫩,麻香裹著辣意直沖天靈蓋,
配冰鎮(zhèn)米酒最是韻味,像極了湘人“火辣辣”的直爽性子。
永州血鴨
源自太平天國時洪秀全攻城,廚子急中生智用鴨血裹鴨毛,洪宣嬌一拍案:“就叫永州血鴨!”
這菜黑里透紅,香辣得直沖天靈蓋,鴨肉嫩得能抿化,
鴨血滑溜似豆腐,配青紅椒、姜蒜,辣得人“嘶哈”直吸氣卻停不下筷。
如今被列入湖南非遺,成了永州人的“鄉(xiāng)愁密碼”。
老輩子說:“恰血鴨,要配米燒酒,一口鴨肉一口酒,辣得冒汗才夠味!”
這辣勁兒,像極了永州人的脾氣,
直爽、熱辣、夠勁兒!
豬血丸子
清康熙年間起,綏寧人用豆腐摻豬血、豬肉丁,加辣粉、橘皮揉成橢圓,柴火熏足二十天。
那股子臘香,是煙熏火燎里熬出來的,
咬一口,豬血的滑、肉的嚼勁、豆腐的彈,
混著辣勁在舌尖打轉(zhuǎn),像極了邵陽人骨子里的直爽。
如今這“圓子”成了非遺,
游子出門帶幾個,切片蒸熟,蘸點茶油,那味兒,比任何山珍都解鄉(xiāng)愁,
這是邵陽人“吃”出來的煙火氣,硬核得很!
手撕包菜
源自明朝嘉靖年間湘地漁家智慧。
岳陽樓宴上,船夫手撕包菜佐辣椒同炒,意外成就“脆嫩酸辣”的經(jīng)典風(fēng)味。
民間傳說元朝因菜刀管制,
漢人以手撕替代刀切,既避“鐵腥氣”又保維C,如今成湘菜代表。
做法講究旺火快炒,
手撕包菜葉不規(guī)則斷面更易掛汁入味,配蒜片、干椒、白醋,酸辣鮮香直沖鼻腔,
咬下“咯吱”脆響,像極了湘人直爽性格。
岳陽人常說“恰手撕包菜,日子才韻味”,這口煙火氣里藏著湖湘人家的熱乎勁。
湘西酸肉
起源于隋朝,定型于明,文革時被禁,1973年重現(xiàn)江湖。
這菜是湘西土苗的“待客密碼”,
壇中酸肉金黃油亮,玉米粉裹著肉香,炒時“滋啦”一聲,酸辣味直竄鼻腔。
當(dāng)?shù)赜芯渌自挘?strong>“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踉蹌”,酸肉正是這“酸”的魂。
做法講究“以酸代鹽”:豬肉切塊,鹽、花椒、玉米粉層層裹實,密封發(fā)酵半月。
炒時配干辣椒爆香,肥肉透亮不膩,瘦肉酥軟帶酸,咬一口“巴適得很”!
如今這道非遺美食,既是湘西人餐桌的“靈魂”,也是游客舌尖上的“湘西印象”。
口味蛇
誕生于1993年,胡建明在寧鄉(xiāng)大成橋鎮(zhèn)以粵廚技法融合湘辣,創(chuàng)出“鮮香辣”三絕。
初時蛇肉被視作“厭物”,后因挑煤人戶外燉蛇的野趣,逐漸演變成宴席主角。
蛇段裹紅椒油亮,咬開緊實如絲,辣勁先緩后猛,直竄天靈蓋,
老饕稱“辣得跳腳,香得直吞口水”。
其精髓在“辣變”,
從干椒粉煨到青椒燜,三次革新激活味蕾。
蛇肉低脂高蛋白,配七星椒祛濕,恰合湖南潮濕氣候,成為“以食養(yǎng)生”的活例。
菜吃完了,碗底還留著辣油。
你放下筷子,汗還掛在額頭上。
那股辣勁從喉嚨燒到胃里,卻讓人踏實。
日子有時候沒滋味,但飯菜總是熱的。
明天,還得這么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