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wǎng)財經(jīng)《公司研究院》
一直以來,在頂級富豪的世界里,家族信托長久以來被視為財富的“諾亞方舟”和“最后防線”。它像一個結構精密的金融保險箱,理論上可以將個人資產與企業(yè)風險、債務糾紛徹底隔離。
然而,2025年9月,香港高等法院的一紙判決,擊碎了許家印精心構建的海外資產“安全屋”。法院不僅授權清盤人接管許家印名下資產,還將其通過離岸家族信托持有的財產一并納入接管范圍,同時也引發(fā)了一場席卷全球的資產追索風暴。
01
許家印家族信托“防線”被擊穿
時間撥回2019年,彼時恒大危機尚未全面爆發(fā),許家印夫婦已悄悄在美國搭建起23億美元的家族信托架構。
這筆資金主要來自兩人2009年至2022年間從恒大分得的500多億元人民幣紅利,通過離岸公司層層轉移后注入信托,指定兩個兒子為受益人。為確保財富傳承,信托設計得頗為精細:長子許智健只能領取收益、動不了本金,本金則留給孫輩;這一安排意在確保長子及其后代“衣食無憂”,同時保持家族財富的長期穩(wěn)健傳承。
相較之下,次子許滕鶴并未獲得同等信托安排。2023年,他因恒大財富事件被內地部門帶走調查。而長子許智健雖有離岸信托“防火墻”,卻仍被香港清盤人起訴并凍結全球資產——信托終究未能擋住法律和債務風暴的穿透。
法官指出,許家印雖名義上把資產轉入信托,卻保留了投資決策、更換受益人等核心控制權,受托人淪為“傀儡”。更關鍵的是,恒大早在2017年就埋下財務黑洞,許家印明知公司危機四伏,仍在2019年危機爆發(fā)前突擊轉移資產,這明顯屬于“欺詐性資產轉移”。
香港法院“擊穿”許家印家族信托所依據(jù)的是“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和“欺詐性資產轉移原則”。首先是“實質重于形式”,不管信托架構多復雜,只要委托人能實際控制資產,就不算真正的獨立信托;其次是“反欺詐原則”,債務人不能一邊欠著巨額債務,一邊用信托為家人保留財富;最后是“債權人保護優(yōu)先”,在大規(guī)模債務危機中,法律更傾向于維護被欠薪、欠房款的普通債權人權益。這三大法理支柱,讓許家印的家族信托防線被“擊穿”。
恒大集團大樓
一直以來,離岸家族信托因其“資產隔離”“稅務優(yōu)化”等功能,成為富豪群體的“標配工具”,甚至被部分人曲解為“避債神器”。但許家印的案例用事實證明,信托的核心價值在于“合法合規(guī)的財富規(guī)劃”,而非“逃避債務的避風港”。
致高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致高家族辦公室專委會主任、致高財富傳承中心主任陳麗婭律師對鳳凰網(wǎng)財經(jīng)《公司研究院》表示,“離岸信托絕對安全”是營銷話術,而非法理結論。信托的安全性取決于結構獨立性與設立目的的合法性。香港法院此次判決已明確:“信托并非天然避風港,當其用于規(guī)避債務時,”法院有權透過形式,審查信托設立的真實目的與經(jīng)濟實質。
陳麗婭律師還表示,實現(xiàn)“資產隔離”的必要前提:信托的資金來源必須清潔;委托人徹底放棄控制權(不得保留撤銷權、投資指令權);受托人必須具備獨立受監(jiān)管資質,與委托人無利益關聯(lián);受益權透明、分配機制合理;信托設立時未處于已知或可預見的債務風險中。若任一條件缺失,法院即可認定信托名實不符,從而“穿透信托屏障”。
而從公開資料可見:許家印家族信托資金主要源自恒大巨額分紅,且恒大當時已負債累累,存在潛在債務風險;許家印疑似保留投資決策權與更換受益人權;信托受益人安排不均(長子受益、次子未涵蓋),“反映出高度的家族意志控制傾向。這些特征共同構成‘形式信托、實質自益’的結構性缺陷……”使法院有充分理由認定信托缺乏獨立性。
02
全球資產追索行動
許家印家族豪門夢碎?
而判決生效后引發(fā)的連鎖反應迅速席卷全球,清盤人團隊立即啟動“全球資產追索行動”,通過國際司法協(xié)助凍結了許家印及其關聯(lián)方在1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77億美元資產,其中包括倫敦市中心的33套豪宅、紐約曼哈頓的寫字樓以及多艘豪華游艇。
許家印與妻子合照
同時,清盤人正式向美國特拉華州法院提交申請,要求依據(jù)“欺詐性轉移”條款撤銷那筆23億美元家族信托,目前該案已進入證據(jù)交換階段。
按照美國信托法,一旦合法設立信托,信托財產法律所有權轉移至受托人名下,原則上獨立于委托人債務。然而,香港法院的裁決無疑對該信托形成巨大壓力。清盤人可能會尋求美國法院的協(xié)助,以欺詐轉讓為由挑戰(zhàn)信托的有效性。
陳麗婭律師對鳳凰網(wǎng)財經(jīng)《公司研究院》表示,《統(tǒng)一欺詐性轉移法》與破產法第548條均規(guī)定:若轉移意在規(guī)避債務人責任,可被撤銷。只要香港清盤人能證明資金轉入時已存在惡意避債意圖,美國法院理論上可承認香港判決邏輯并啟動欺詐性轉移審查。美國與香港之間雖無雙邊破產協(xié)助條約,但可通過Comity原則承認判決;若受托人為美國注冊的機構,法院可直接命令其配合披露與凍結。
因此,許家印的美國信托是否會被攻破,目前取決于美國法院對香港清盤人提交證據(jù)的認可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許家印的前妻丁玉梅也深陷泥潭,其名下資產被凍結后,法院根據(jù)其生活需求裁定每月僅能領取2萬英鎊生活費,與此前動輒揮金如土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更具戲劇性的是,丁玉梅因認為信托資產分割不公,已向香港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次子許滕鶴返還其“應得份額”,這場家族內斗讓曾經(jīng)顯赫的許家印家族徹底顏面掃地。
許家印的案例,給所有企業(yè)家上了一堂代價高昂的法治課:靠鉆法律空子這種“小聰明”,終究保不住財富;只有合法經(jīng)營、誠實守信的“大智慧”,才是真正的“避風港”。
時代已經(jīng)變了,全球監(jiān)管日益收緊,“離岸”不等于“法外”,“信托”也不是萬能的“保險箱”。任何試圖轉移資產、金蟬脫殼的伎倆,最終只會導致資產被凍結、信譽破產,甚至眾叛親離。
參考資料:《許家印家族信托“防火墻”,被徹底擊穿》.中國新聞周刊
相關新聞
2017年3月28日,香港,許家印參加中國恒大2016年業(yè)績說明會
2025年9月16日,香港高等法院就恒大創(chuàng)始人許家印家族信托案作出歷史性判決。法院不僅授權清盤人接管許家印名下資產,還將其通過離岸家族信托持有的財產一并納入接管范圍。
這一裁決首次明確宣示:當信托被用來規(guī)避債務人責任、欺詐債權人時,其“資產隔離”的防火墻將被法律徹底擊穿。此舉凍結了許家印可能高達5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擊碎了長期以來一些人對“海外信托絕對安全”的幻想。
這一事件在法律和金融界引起強烈關注,標志著香港法院在大型債務危機中捍衛(wèi)債權人權益的決心,也為全球高凈值人士的資產規(guī)劃敲響了警鐘。
23億美元的離岸家族信托架構
許家印、丁玉梅夫婦早在恒大暴雷之前據(jù)傳已為子女搭建起龐大的離岸信托架構。他們在2019年前后在美國設立了高達23億美元的單一家庭信托基金,指定兩名兒子為受益人。巨額信托資金主要來源是許家印夫婦多年來從恒大獲取的股息分紅和套現(xiàn)所得。
公開資料顯示,自恒大上市以來(2009-2022年),許家印和丁玉梅合計分得紅利逾500億元人民幣。通過恒大紅籌架構,這些利潤以股息形式層層上劃至許家印夫婦控制的離岸公司賬戶,最終轉移出境注入海外信托。信托設立的表面目的,是實現(xiàn)家族財富的跨代傳承和資產保護,使家族資產在債務風險來臨時能夠隔離于債務人的責任范圍之外。
許家印在規(guī)劃信托時對兩個兒子的安排各有側重,體現(xiàn)出“分灶吃飯”的用意。據(jù)報道,這筆23億美元的家族信托基金被設計了嚴格的分配規(guī)則:長子許智健只能定期領取信托收益,不得動用本金,而本金則留待孫輩繼承。這一安排意在確保長子及其后代“衣食無憂”,同時保持家族財富的長期穩(wěn)健傳承。
相較之下,次子許滕鶴并未獲得同等信托安排。2023年,他因恒大財富事件被內地部門帶走調查。而長子許智健雖有離岸信托“防火墻”,卻仍被香港清盤人起訴并凍結全球資產——信托終究未能擋住法律和債務風暴的穿透。
香港法院擊穿信托的四大法理支柱
香港法院之所以能夠擊穿許家印精心構筑的家族信托屏障,靠的是四大法理支柱的支撐和綜合運用。
首先是實質重于形式原則(Substance over Form)。法院堅持透過信托的法律形式審查其背后的真實意圖和控制權。如果發(fā)現(xiàn)信托的設立僅僅是債務人用來掩蓋實際支配權、規(guī)避債務的工具,則可認定其為“虛假信托”而不予法律承認。
在許家印案中,法院通過調查信托文件和資產運作,懷疑許家印作為委托人仍對信托財產保有實質控制。此類離岸家族信托往往賦予委托人過多權力(投資決策權、撤銷權、更換受益人等)。若委托人對信托資產依然呼風喚雨,如同自家賬戶,則信托名義上的獨立性形同虛設。香港法官據(jù)此揭開信托的合法面紗,直指其本質,認定許家印家族信托更像是委托人的延伸而非真正獨立的財產主體。
其次是欺詐性資產轉移原則(Fraudulent Conveyance)。香港《破產條例》等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任何意在損害、遲延或欺騙現(xiàn)有或未來債權人的資產轉移行為均屬無效,法院有權予以撤銷。判斷關鍵在于信托設立時的時間點和財務狀況。
許家印案件中,清盤人提供的證據(jù)顯示,恒大早在2017年便埋下巨額財務黑洞,之后數(shù)年公司仍大規(guī)模對外分紅。許家印作為實控人對此了然于胸,卻仍在危機爆發(fā)前夕將巨額個人資產匆忙注入海外信托,以圖在債務“雪崩”來臨前將財產轉移到“安全港”。法院認定這一系列操作符合欺詐性轉移的典型特征,許家印將資產轉入信托的行為被裁定為可撤銷的惡意轉讓。法律不允許債務人“一邊欠著巨債,一邊用信托為自己和家人保留巨額財富”。
圖為恒大樓盤 資料圖
第三是信托獨立性缺失造成的隔離功能喪失。家族信托之所以具有資產隔離功能,前提是受托人對信托財產進行獨立管理,委托人和受益人均不得隨意支配信托資產。然而在許家印案中,法院認定該信托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和真實性質。許家印作為委托人疑似過度保留控制權,使得受托人淪為傀儡,信托財產實際仍由許氏家族掌控。
這種情況下,信托形式上的法律獨立性被法院一舉否定:信托資產被視為委托人實際可支配的個人資產,應當對其債務承擔清償責任。法官強調,信托不能成為債務人的“避風港”,在恒大案中許家印借信托之名行自益之實。失去獨立性的信托不再享有法律庇護,其財產與委托人固有財產無異,理應納入清算范圍。
最后是債權人保護優(yōu)先的公共政策原則。香港作為普通法法域,歷來重視在破產清盤程序中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在本案中,法院明確體現(xiàn)了一種價值取向:在涉及大規(guī)模債務危機時,保護債權人免受不誠實債務人侵害是一項優(yōu)先的公共政策考量。信托制度固然有其合法目的和功能,但當其被濫用于逃避債務時,法院會傾向于突破信托的表層結構,以維護司法公正和商業(yè)信用。
這些法律實踐反映出英美法系法院普遍認可的一點:防止法律形式被濫用于逃債,是維護公共利益的重要使命。香港法院正是基于破產法框架下保護債權人優(yōu)先的公共政策,結合上述實質原則和反欺詐規(guī)則,裁定將信托項下財產納入執(zhí)行。這一裁決邏輯昭示:無論是公司還是信托,都不能成為債務人逃避責任的法律避風港。
2009年11月5日,在香港恒大上市會議上的許家印
“刺破公司面紗”與“信托擊穿”
香港法院的本次判決之所以敢于突破信托的“法律防線”,不僅依托于信托法本身的原則,更體現(xiàn)出普通法體系在防止法律形式被濫用方面的一貫精神。
事實上,無論是公司、信托還是基金會,其“獨立性”都建立在合法目的與誠信行為的前提之上。一旦這種制度被債務人利用為規(guī)避責任的工具,法院都有權“穿透”其形式結構,直達實質控制人。這種司法邏輯,正是從公司法中的“刺破公司面紗”原則演化而來?!按唐乒久婕啞迸c“信托擊穿”在法律操作上有相似之處,也存在本質區(qū)別。兩者的共同目標都是防止法律主體形式被不當利用來規(guī)避責任,但側重點有所不同。
首先是法律客體與原理的不同:“刺破公司面紗”針對的是有限公司的獨立法人格。當股東濫用公司結構,將其作為個人“工具”或“幌子”以逃避法律義務時,法院可以不承認公司的獨立人格,直接令實際控制的股東對公司債務負責。
近年來的典型案例有“樂視系債務連環(huán)案”。在該案中,賈躍亭通過層層控股、交叉持股與境外架構,將債務風險分散至多個關聯(lián)公司。債權人訴至法院后,部分案件中法院依據(jù)“公司人格否認制度”,認定若公司與股東財產混同、公司被用于損害債權人利益,則應“刺破公司面紗”,追究實際控制人個人責任。這類案例顯示,公司法上獨立人格的保護并非絕對,而是一種有限責任的制度邊界。
相反,信托擊穿關注的是財產歸屬的真實性。如果信托被用來掩蓋實際受益權、規(guī)避執(zhí)行或隱藏資產,法院會認定信托財產實質上仍屬設立人或實際受益人所有,從而撤銷信托的獨立財產地位?!按唐乒久婕啞笔菍救烁竦姆裾J,而“信托擊穿”是對財產獨立性的否認。前者強調公司結構的濫用,后者關注信托安排的虛假性。兩者雖然形式不同,但其共同目的都是防止制度被濫用、維護交易公正與債權人權益。
其次是適用條件與嚴格程度的不同:在現(xiàn)代法治實踐中,公司面紗刺破的適用受到嚴格限制。以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浙江金華吳英非法集資案”為例,吳英通過旗下多家投資公司名義進行集資、融資和借貸,形成復雜的公司體系。法院在審理過程中認定,這些公司并無真實獨立經(jīng)營,而是吳英個人意志的延伸,被用于規(guī)避監(jiān)管和轉移債務風險。最終,法院“刺破公司面紗”,直接確認公司與個人財產混同,對吳英個人承擔責任。
這類判例明確了刺破公司面紗的邊界——僅當公司結構被濫用于逃避法律義務或損害債權人利益時,法院才可否認其獨立人格,而不能因籠統(tǒng)的“公平”或“正義”理由隨意適用。
總之,“公司面紗刺破”與“信托擊穿”雖然表面類似,實質邏輯各有側重:前者關注公司法人格是否被濫用,后者關注信托財產獨立性是否真實存在。但兩者殊途同歸,都是為了防止當事人鉆法律空子、逃避債務清償,從而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和債權人保護。
判決的國際連鎖效應
許家印家族信托被擊穿的判決,立即引發(fā)了跨境資產保護和追索領域的連鎖反應。清盤人和債權人緊隨這一先例,展開了對許家印及其家人其他境外資產安排的法律攻勢。
清盤人和債權人首先瞄準的是許家印在美國設立的23億美元單一家庭信托。按照美國信托法,一旦合法設立信托,信托財產法律所有權轉移至受托人名下,原則上獨立于委托人債務。然而,香港法院的裁決無疑對該信托形成巨大壓力。清盤人可能會尋求美國法院的協(xié)助,以欺詐轉讓為由挑戰(zhàn)信托的有效性。如果能夠證明許家印在明知債務危機將至時將巨資轉入美國信托具有惡意避債目的,那么即使在美國法下,法庭也可能考慮撤銷信托轉移或判定該信托為委托人的自益工具。
許家印的美國信托是否會步入“安全著陸”的成功案例,還是因欺詐嫌疑而被攻破,目前取決于美國法院對香港清盤人提交證據(jù)的認可程度。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是丁玉梅資產凍結與家庭內訴訟的進展。作為許家印的前妻以及多年的商業(yè)伙伴,丁玉梅在此次資產追繳風暴中也未能幸免。早在2024年7月,香港和倫敦法院即應清盤人申請,對丁玉梅發(fā)出了全球資產凍結禁制令,要求其披露名下價值超過一定金額的所有資產。
據(jù)報道,丁玉梅在英國坐擁包括33套倫敦豪宅在內的大筆財富,亦在凍結之列。凍結令使她在海外的資金調度受到嚴格限制,甚至日常開銷也須向法院申請豁免。英國法院允許丁玉梅每月支取2萬英鎊作為生活費,但拒絕解除對其資產的全面凍結。
更令人矚目的是,今年2月丁玉梅將自己與許家印的小兒子許滕鶴告上香港法院,訴請追討一筆逾10億港元的款項。這一“不尋?!钡募彝仍A訴,可能是丁玉梅為主張債權優(yōu)先權或厘清資產歸屬所采取的策略。在巨額財富被凍結、家庭關系破裂的情況下,許家內部出現(xiàn)母子對簿公堂的局面,凸顯出債務泥潭對家族成員的撕裂和各自求生的無奈。
在本次香港法院判決中,法官已任命清盤人作為許家印資產的接管人,并簽發(fā)全球范圍適用的財產禁制令,禁止許家印及其代理在全球范圍內處置價值高達77億美元的資產。
清盤人接下來運用多種法律手段展開跨境執(zhí)行:其一,向主要離岸金融中心的法院申請承認香港判決和禁制令,例如已經(jīng)取得倫敦高院的協(xié)助令,從而凍結了英屬維京群島公司賬戶及英國境內資產。其二,調動國際合作,通過跨境破產協(xié)助機制和情報共享追蹤資產線索。其三,如資產轉移涉及復雜的信托與公司嵌套結構,清盤人將通過訴訟逐層擊破。許家印案由此成為各國法院加強合作、打擊跨境避債行為的典型案例:一地法院的判決正在通過法律協(xié)助網(wǎng)絡產生全球連鎖效應,震懾著試圖通過離岸安排來規(guī)避債務的行為人。
對高凈值人群的啟示
許家印家族信托的崩塌,為中國高凈值人士的財富規(guī)劃敲響了警鐘,也暴露出現(xiàn)行法律制度在防范資產轉移逃債方面的不足。這一案件無疑能給關注家族信托的人群多重啟示。
首先是信托結構的合法性邊界問題:家族信托作為財富管理和傳承工具,本身并無原罪,其資產隔離效果建立在委托人合法合規(guī)的基礎之上。若信托的設立目的或資金來源觸碰法律紅線,則該信托將被認定無效或可撤銷。高凈值人士在設計境內外信托架構時,應充分了解信托的法律邊界,即信托不能被用作規(guī)避債務、掩飾非法所得的工具。一旦逾越邊界,再精巧的離岸信托安排也可能被法院擊穿。
其次是欺詐性轉移的高風險后果:許家印案昭示出,企圖通過技術性離婚、突擊轉移資產等手段來逃避債務清償,最終很可能得不償失。根據(jù)中國民法典和信托法的相關規(guī)定,債務人惡意轉移財產、放棄權利致使債權受損的,債權人可在法定期限內申請撤銷該行為。對于高凈值人群而言,應摒棄“危機來臨前鯨吞公司利潤且轉移資產”的做法。誠信履責始終是最可靠的自我保護,反之以身試法者終將自食其果。
第三是財富管理的透明化趨勢:近年來,全球金融監(jiān)管趨嚴,“避稅天堂”及各類離岸工具的匿名性和安全港效應逐步下降。國際社會通過《共同申報準則》(CRS)等機制強化跨境資產的透明度,各國法院在大型跨境訴訟中也更傾向于互相承認和執(zhí)行對方的資產凍結令。許家印案的后續(xù)發(fā)展表明,即使將財產分散在多層境外信托和離岸公司名下,只要存在逃債嫌疑,最終仍可能被跨境協(xié)同的法律之網(wǎng)所捕獲。與其費盡心機鉆法律空子,不如將重心放在合法經(jīng)營和適度負債上。
最后,此類案件也為我國完善“穿透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建議。許家印案已經(jīng)暴露出我國現(xiàn)行法律在信托和公司穿透性規(guī)制方面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我國公司法雖明確了“揭開公司面紗”制度,但適用門檻較高;而信托法對“虛假信托”或“自益信托”的認定缺乏明確標準。未來立法和司法應從以下幾方面改進:其一,在信托法修訂中引入類似普通法的“虛假信托”條款;其二,加強信托法與公司法在穿透規(guī)則上的銜接;其三,提高司法對實質控制的審查能力,從形式審查走向實質審查。只有這樣才能在維護信托和公司正常功能的同時,防范其被不法之徒用作逃債工具。
香港法院擊穿許家印家族信托的案例表明,在法治社會中沒有絕對牢不可破的“財富避風港”。對企業(yè)家和高凈值人士而言,遵紀守法、審慎履行義務才是財富保全之本。倘若以為躲進復雜的離岸信托架構就能高枕無憂,一旦行為背離法律與誠信,精心構筑的財富“防火墻”終將因法理的薪火而轟然崩塌。在全球法治體系日益完善的今天,法律的邊界才是財富安全的真正底線。
(作者系北大匯豐商學院智庫世界經(jīng)濟副研究員)
作者:朱兆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