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的確,真正決定孩子飛多高的,不只是天賦,還藏在父母的影響里。
身邊不少家長跟我吐槽過:
“奇怪了,我家和鄰居家條件差不多,孩子補習班也報了同樣的,老師也都是一個圈子的,怎么別人家孩子成績蹭蹭往上漲,最后還成了所謂的‘學霸’,而自家娃卻永遠在倒數(shù)幾名里掙扎?”
其實,日常生活中這樣“同起跑,不同結(jié)局”的例子一抓一大把。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真實原因其實并不復雜,每個學霸的背后往往都站著一對用心的父母。
他們可能并不會花里胡哨的育兒技巧,也沒研究過厚厚的教育心理學書,但他們身上都有這3個特征,這是一種隱形的力量。
一、情緒穩(wěn)定,像孩子的“定海神針”
心理學有個說法叫“情緒能量守恒”。什么意思?
就是家長的喜怒哀樂,孩子都會照單全收。
如果父母火氣大、急躁易怒,孩子的大腦其實會偷偷浪費掉很多能量用來“對抗”焦慮,而不是解決題目。
真正厲害的父母不是給孩“錦衣玉食”,而是給孩子恰當?shù)陌踩小?/p>
網(wǎng)友@皮皮魯嘻嘻說:“從小我媽媽就情緒穩(wěn)定,我媽越淡定,我就越不想讓她失望,所以努力不是為了應(yīng)付她,而是因為我真的想變得更好?!?br/>
你看,父母的情緒就像房間里的空氣,你若急躁,孩子就會窒息;
你若淡定,孩子才有余力發(fā)揮。
腦科學也印證了這一點:焦慮會抑制大腦前額葉皮層,那是掌管記憶、推理和邏輯的區(qū)域。
換句話說,父母越是火急火燎,孩子越是思維受限。能穩(wěn)住心態(tài)的爸媽,才是真的給孩子贏在起點。
二、熱愛學習,孩子自然“耳濡目染”
- 有調(diào)查顯示:家長家里若有固定的讀書氛圍,孩子平均每天多花四十多分鐘主動閱讀。
別小看這點兒時間,日積月累就是差距。
我身邊也有個典型例子。
鄰居張叔平時是個普通公務(wù)員,但他有個習慣,每天晚上睡前都要看書,不管多忙,至少翻半小時。書架擺滿了歷史、心理學、甚至還有點編程書籍。
剛開始,女兒小西也沒興趣,只是好奇問:“爸爸你在看什么?”久而久之,她也會拿一本故事書跟著坐在客廳。后來,上了小學,小西竟然養(yǎng)成了主動閱讀的習慣,經(jīng)常跑去圖書館借書,還會在家庭聚會時一本正經(jīng)地給我們講書里的知識點。
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如果一位家長,工作之余最愛的是抱著手機刷短視頻,一刷就停不下來。孩子看在眼里,自然覺得原來“這才是正常的休閑方式”。你讓他去讀書,他會覺得是負擔,因為在他的世界觀里,父母都不看書,學習怎么可能是件有趣的事?
父母如果每天進步一點點,孩子心里也會種下一顆熱愛知識的種子。
教育說到底,不是喊口號,而是日復一日的“生活示范”。
三、有“松弛感”,讓孩子輕松自如
許多家長認為的“陪伴”就是盯著孩子寫作業(yè)。其實在孩子眼中,那種氣氛比考試還壓抑。
孩子心里想的不是題目,而是“媽媽是不是又要批評我了”。這樣的監(jiān)督,實則出力不討好。
真正聰明的“學霸家長”,往往有自己的原則,他們認為:
作業(yè)是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只負責最后簽字確認;
時間安排、寫作業(yè)的順序、甚至什么時候休息,都讓孩子自主決定。
剛開始孩子也有過拖延,可他們只是提醒,而不是責罵。慢慢的,孩子學會了自己規(guī)劃時間,效率反而提高不少。
這種“松弛感”,既不是放羊式的撒手不管,也不是苛刻的軍事化管控,而是一種適度的放手。
父母留出一部分空白,讓孩子有試錯和探索的余地。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更容易長出獨立和自驅(qū)力。
畢竟,真正的動力不是被盯出來的,而是自己心底涌出來的。
辣媽語錄:
真正的“學霸父母”,不一定是學歷高、見識廣的人,而是能有一些獨特的“影響力”。
很多孩子并不是天資卓絕,而是恰好遇見了懂得“賦能”的父母。即便資質(zhì)普通,只要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浸潤,也能慢慢開花結(jié)果。
所以呀,別總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抱怨“為什么別人家孩子比我家強”。真正需要先調(diào)整的,其實是我們父母自己。
愿我們都能先修煉好自己,用穩(wěn)定、熱愛和松弛,陪伴孩子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成長之路,你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