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阡陌,愛寫書影評、人物、文史故事,歡迎關(guān)注!
1975年12月底,病重的周總理召見中央對臺辦公室主任羅青長,深情囑托道:“不要忘記吳石他們......”。
吳石1894年生于福建閩侯,這位出自光緒帝師陳寶琛故里的窮儒之子,自小便是天之驕子:
17歲加入“北伐學(xué)生軍”,18歲入武昌軍校,畢業(yè)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保定軍校,與張治中、白崇禧、李宗仁等人成為同窗,畢業(yè)時再次名列榜首,人稱“吳狀元”。
后來,他去日本留學(xué),在人才濟濟的炮兵學(xué)校、陸軍大學(xué)依然名列第一畢業(yè),轟動中日兩國軍界,被譽“十二能人”:能文、能武、能詩、能畫、能騎、能射......
1934年,吳石回國被聘為中國陸軍大學(xué)教官,專門研究日本國情并收集軍事情報。他潛心三年研究寫成《日本作戰(zhàn)之判斷》,起初此書未被重視,直到“八一三”事變爆發(fā),日軍兵力部署、攻擊指向等竟與書中推演完全吻合。人們才驚覺,吳石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然而,在目睹官場貪腐與內(nèi)戰(zhàn)不義后,吳石對國民D徹底失望。他悄然轉(zhuǎn)身,走上了一條兇險的道路——成為一名深入虎穴的潛伏者。
《國防部長江防兵力部署圖》、《全國軍備部署圖》……一份份絕密情報從他手中送出,為上海、廣東、福建等立下不世之功。
1949年,擔(dān)任福州綏靖公署副主任的他接到一紙調(diào)令:前往臺灣。
組織建議:如果沒有把握,就留在大陸。
吳石卻堅定地說:“我的決心下得太晚,為人民做的事太少。個人風(fēng)險,已不足道?!?/p>
他毅然踏上了不歸路。官至“國防部”參謀次長的他,成為我黨在臺灣的最高級別的潛伏者——“密使一號”。
但白色恐怖籠罩全島,“寧0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由于臺灣地下D最高負責(zé)人蔡孝乾的叛變,整個情報網(wǎng)遭到毀滅性打擊,包括前來接頭的女交通員朱楓在內(nèi)的1100多名同志相繼被捕。
吳石將軍,也隨之暴露。
特務(wù)沖進這位次長的家,眼前的景象讓他們震驚:滿屋書籍之外,僅搜出一根四兩重的金條。
獄中,他受盡嚴刑拷打,左眼失明,卻始終堅貞不屈。
1950年6月10日,吳石與朱楓、聶曦、陳寶倉四位英雄,英勇就義于臺北馬場町。
就義前,57歲的吳石留下泣血絕命詩:“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對我翁?!?/p>
夫人王碧奎受牽連入獄三年,尚未成年的兩個孩子無家可歸,流落街頭。后來,16歲的女兒為養(yǎng)家糊口,四處打零工,甚至不惜早早嫁人減輕家庭負擔(dān),一家人在臺灣艱難維生。
由于工作的極端機密,這些隱蔽戰(zhàn)線上英雄們的功績長期不為人知。直到周總理在生命最后時刻,仍不忘深情囑托羅青長:“不要忘記吳石他們……”
1973年,吳石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如今,在北京西山無名英雄廣場,他的雕像與戰(zhàn)友們一同靜默矗立。
誰能想到,這位官至國民D國防部次長的“十二能人”,家中僅有一根四兩的金條?
他本可安享尊榮,卻選擇了最危險的道路;他本可富足一生,卻甘愿清貧如洗。這不是傻,而是信仰的無價。
他失去了視力,卻看到了黑暗盡頭的光明;他失去了生命,卻為我們贏得了永恒的明天。
歷史或許會塵封檔案,但不會忘記忠魂。那首用生命寫就的絕命詩,至今仍在無聲地訴說:這盛世,終會如您所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