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中國遠征軍老兵王成玉先生
謹以此文獻給抗日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
宋德華 蒙瓊英
人物簡介
王成玉,男,1918年生于河北保定市一鐵路工人家庭。1937年畢業(yè)于北平藝專(校長徐悲鴻,老師有齊白石、豐子愷、何香凝等)??箲?zhàn)時,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76師上尉宣傳科長。1945年,在中央訓練團培訓結業(yè)后,被張治中將軍委任為黃埔昆明分校中校教導員(未到職)??箲?zhàn)勝利后回到會理,本想攜妻、子返回北方老家侍奉老母,遇內戰(zhàn)爆發(fā),受邀到會理金江職業(yè)學校(校長洪仁澤)任教,教授美術、地理課程,曾任訓務主任。1985年病逝,享年67歲。
一
1918年,河北保定市鐵路工人王師傅的家里,傳來一陣響亮的嬰兒啼哭聲,隨即傳來產婆興奮的報喜聲:“恭喜王師傅,賀喜王師傅!你媳婦生了個大胖小子?!蓖鯉煾导拥卮曛p手,高興地回應道:“哈哈,我就說嘛。聲音這么響亮,肯定是個男娃!咱家老大叫王成文,老二就叫王成玉吧!”王師傅一家日子過得井然有序、其樂融融。
二
彈指一揮間,時光定格在1937年,19歲的青年才俊王成玉從北平藝專畢業(yè)(王成玉與1926年“三一八”參加反對八國通牒國民示威大會和請愿活動中犧牲的、葬于北京圓明園“三·一八”烈士公墓的會理人姚宗賢是校友)。北平藝專(時任校長徐悲鴻)是中國藝術思潮與革命活動的重要策源地,它始終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是進步青年傳播思想、投身革命的重要平臺。7月7日,日本對華挑起事端,“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日本悍然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王成玉的父親王師傅,在日軍飛機狂轟濫炸中身亡。國之動蕩,家焉安存?國仇家恨,像一把利刃,剜著兩顆血氣方剛的心,鮮紅的血像團團烈火,在胸中熊熊燃燒!王家兄弟倆揮淚互道珍重,意志堅定地投身到抗擊日寇的洪流中。冥冥之中,命運之神悄然為他們的人生之路埋下了伏筆。王成文北上,參加東北抗聯(lián);弟弟王成玉則與愛國學生結伴南下,在上海參加抗日游擊武裝,在“淞滬會戰(zhàn)”中,接受戰(zhàn)爭殘酷的洗禮。“淞滬會戰(zhàn)”結束,該游擊武裝被國民革命軍第76師收編。自此,王成玉開啟了他的抗戰(zhàn)軍旅生涯,轉戰(zhàn)南北。
三
1939年11月,第76師劃歸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該軍的軍史,可追溯到北伐時期,原屬湘軍,首任軍長是國民黨元老譚延闿。第二軍開赴廣西賓陽,參加“桂南會戰(zhàn)”,翌年1月攻占昆侖關。2月移師湖北宜昌,隸屬第六戰(zhàn)區(qū),隨后參加“宜棗會戰(zhàn)”,此役,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戰(zhàn)死(抗戰(zhàn)中陣亡的最高將領)。年底換防重慶,1941年駐瀘州,10月進入鄂西、巴東,反攻宜昌,以解第二次“長沙會戰(zhàn)”之圍。10月10日克復宜昌,11月回師四川永川、榮昌(今屬重慶)一線。同年底,“珍珠港事件”爆發(fā)。
1942年初,日軍攜珍珠港余威橫掃東南亞,妄圖奪取緬甸仰光港口,切斷中國戰(zhàn)略物資大動脈滇緬公路。應盟軍丘吉爾之邀,中國十萬大軍遠征緬甸,一時間,西南,滇西,戰(zhàn)云密布。為防不測,軍政部命令,第二軍開赴西康省,構筑“第二道防線”,亦稱“金沙江防線”。3月,第76師(師長夏德貴)駐防會理。其間,時任該師上尉宣傳科長的王成玉,與會理姑娘相識相戀,并結連理,安家于會理古城。不曾想,蜜月未完,戰(zhàn)事急轉直下。5月,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zhàn)潰敗,76師奉命開赴保山,駐防怒江東岸,第二軍(軍長王凌云,隸屬于第十一集團軍,集團軍司令宋希濂)軍部亦前移至楚雄。值此民族危亡之際,會理許多優(yōu)秀兒女加入76師,奔赴滇西,如會理104歲黃埔老兵袁開宗(任76師師部上尉參謀),又如選擇投筆從戎的會理科甲巷吳舉人的后人吳德洪。
四
據(jù)王成玉生前講述,從“淞滬會戰(zhàn)”到“滇西大反攻”,他參與大小戰(zhàn)斗百余次。戰(zhàn)爭極其殘酷,將士們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活著把侵略者趕出中國去,這是每一個中國軍人堅定的信念。他身上與日軍肉搏時留下的刀傷,見證了中國軍人的錚錚鐵骨。1944年,滇西大反攻中,76師強渡怒江,痛擊日軍,戰(zhàn)役結束,76師回防保山休整。其間,師長夏德貴選派他到重慶中央訓練團深造,并囑咐他到了重慶,好好醫(yī)治舊傷老毛病。訓練團結業(yè)后,張治中將軍委派他到黃埔昆明分校任中校教導員。
王成玉趕赴昆明時,抗戰(zhàn)已經勝利。然而,此時的昆明,中央軍與地方軍爭權奪利,軍隊、地方官員腐敗,把云南搞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面對現(xiàn)狀,王成玉對國民政府失去信心,毅然決然辭職還鄉(xiāng),甘愿做一介庶民?;氐綍砗?他原計劃攜家人返北方與母親團聚,然而,內戰(zhàn)爆發(fā),終未能成行。會理金江職業(yè)學校校長洪仁澤聽聞其人其事,慕其才華,敬其人品,登門拜訪并聘請他到學校任教員。王成玉在金江職業(yè)學校任職期間教美術、地理等學科,因工作能力強,曾任訓務主任。會理書法家熊世鑫就是他的嫡傳弟子之一。
王成玉晚年照
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哥哥王成文轉業(yè)到北京石景山鋼鐵廠附屬醫(yī)院工作,定居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河南路118號,20世紀80年代離休。王成玉則因任國軍軍官的一段特殊歷史身份,被判入獄十年,在西昌被服廠勞教,接受勞動改造。刑滿后留廠工作,因表現(xiàn)突出,被評為勞動模范。“文革”中,王成玉又轉至普格蕎窩農場工作。1972年,他回到會理,因其在書法、丹青領域造詣高,曾為西昌外貿公司繪畫創(chuàng)收外匯。會理南城門照壁上所繪的《毛主席去安源》巨幅壁畫,便出自王老與陳家俊前輩之手。后經其在金江職業(yè)學校工作時的弟子熊世鑫介紹,王成玉到會理美工社兼職數(shù)月。1976年,他承辦會理南街辦事處“石印廠”,解決了十余名城鎮(zhèn)無業(yè)人員的就業(yè)問題。
會理市南城門,《毛主席去安源》油畫遺址(久卜 攝)
1982年,王成玉退休,1985年在會理城關南街家中病逝。病逝前夕,他把兒女們叫到病榻前說:“孩子們,作為一個父親,我愧對你們。因為我特殊的身份,讓你們從小就跟著吃了不少的苦。但是,此生我無怨無悔。在國家民族危難存亡之際,我用生命保衛(wèi)了自己的祖國。陰差陽錯,命運弄人。希望有一天……”隨后便帶著期許與遺憾撒手人寰,享年67歲。
王成玉和女兒王仁惠
六
201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時,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活著的抗日老兵頒發(fā)“抗日戰(zhàn)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章,以示緬懷英雄,不忘國恥。這是對為祖國而戰(zhàn)、為民族存亡而戰(zhàn)的所有抗戰(zhàn)老兵的肯定與告慰!在這漫長的歲月里,不少人為兩岸“九二共識”“一國兩制”付出了努力,希望在我們這一代能夠實現(xiàn)兩岸統(tǒng)一的愿望。
抖落歷史塵埃,努力挖掘、還原又一個鮮活的生命時,距王成玉離世已然40年。站在會理南城門照壁——《毛主席去安源》巨幅壁畫舊址前,我的眼前浮現(xiàn)出兩個矯健的身影:中年的王成玉與陳家俊在畫壁上揮毫潑墨,畫面里年輕的毛澤東向我走來,他身穿青布長袍,右手挾著油紙傘,左手握拳,目光如炬,步履鏗鏘,他的身后山巒肅立,風雨欲來。我看見抗戰(zhàn)老兵王成玉努力挺拔著身軀,莊嚴地舉起右手,向畫像中的偉人行了一個莊嚴的軍禮。我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筆下曾經鮮活的一個又一個身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何其幸運!
王成玉老人舊居(久卜 攝)
抗戰(zhàn)時期,會理古城雪藏的歷史里,曾任抗日將領薛岳將軍的勤務兵——張國榮前輩因在會理駐防儲購戰(zhàn)備物資,與會理姑娘結緣做了會理女婿。尚未挖掘的抗戰(zhàn)老兵故事很多,然而因史料已無從查證,很多半篇之作,只能等待機緣巧合。因文結緣的古城史實迷,資源共享共同完成此篇小作,實屬不易……
斯人已逝,壁畫無存。在會理南城門照壁遺址處,何時才能恢復《毛主席去安源》巨幅壁畫原貌呢?我們拭目以待……
王仁釗(左)與本文作者宋德華(右)在一起
后記
76師番號在軍史上消失之謎
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76師,于1946年縮編為76旅,參加內戰(zhàn),1948年恢復76師番號。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月,76師部分官兵選擇站在人民一邊,在貴州正安縣起義。另一部分官兵則在師參謀長張桐森率領下,從云南竄回會理,投靠華南縱隊司令顧介侯(124軍軍長,華南縱隊司令),1950年3月23日,會理解放。張桐森作為華南縱隊尖刀,化裝成解放軍,從會理東路三岔路竄逃米易途中,在小得石誘殺中國人民解放軍金江游擊縱隊三支隊(因特殊原因未舉義旗)負責人廖學貴及隊員陳希云等28人。后來,張桐森在逃往云南賓川途中被殲滅。至此,76師番號在軍史上消失。
2025年10月7日晚,本文作者蒙瓊英(右)拜訪王成玉兒子王仁釗并請他審核本文內容(蒙瓊英 供圖)
注:作者撰寫本文時,得到王仁釗(王成玉長子)、王仁惠(王成玉之女)支持,在此謹致謝忱!
作者簡介
宋德華,四川會理人,涼山州藥檢所退休干部。詩歌、詞作者,與峨影樂團團長、指揮、國家一級作曲家蘇漢興教授,成都軍區(qū)戰(zhàn)旗歌舞團國家一級作曲家楊正仁,涼山州音協(xié)副主席余尚義等共同創(chuàng)作歌曲40余首。作品曾獲“全國原創(chuàng)詞曲高級研討會”金牌獎,“壯麗七十年,感動中國大賽”銀獎。創(chuàng)作詩詞兩百余首,其中,《念奴嬌?皎平渡懷古》《七律?緬懷上甘嶺戰(zhàn)役特等功臣李炳舟》(書法作品)被會理市檔案局、紅軍過會理長征紀念館、上甘嶺戰(zhàn)役特等功臣李炳舟紀念館分別永久收藏?!肚邎@春?金江書院懷古》曾在《學習強國》發(fā)表,并勒石立碑于會理金江書院;與攀枝花煌融傳媒公司經理、攀枝花微電影協(xié)會會長黃朝榮編輯、拍攝的攀西地區(qū)大型公益紀錄片《最后的老兵》于2023年8月在攀枝花影城首映。聯(lián)合創(chuàng)作微紀錄片《古道覓蹤》于2024年8月18日在四川電視臺播放,并因此受邀參加中國第五屆優(yōu)秀網絡電影、紀錄片經典推介頒獎晚會。
蒙瓊英,筆名夢潔,四川會理人,四川省散文學會、涼山州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涼山文學》《攀枝花文學》《西南商報》《巴蜀史志》《民族音樂》等報刊,有作品收錄于《蜀韻紀事》《閱讀悅讀》等書籍。與詞作家代伐鐘、曲作者王正中合作的作品《鐵軌上的懷念》發(fā)表于《民族音樂》;與曲作者王啟平合作的《記憶901》由會理市力馬河綜合服務中心投資制作,作為901工業(yè)遺址的傳承歌曲。
本文內容系原創(chuàng)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宋德華 蒙瓊英
供圖:久 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