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日本法務省入國管理廳宣布,將從10月16日開始實施修改后的“經營?管理”在留資格標準,進一步收緊外國人以企業(yè)經營為由在日本居留的門檻。新規(guī)要求申請者或其雇用的常勤職員必須具備“能夠自然交流程度的日語能力”,同時還需符合資本額、經營經驗及雇傭人數等條件。
三道“硬杠桿”:資本、經驗、雇員
根據今年8月的修法意見征求案,申請“經營?管理”簽證的外國人必須滿足以下三項條件:
第一,企業(yè)注冊資本額在3000萬日元以上;
第二,具備三年以上的企業(yè)經營或管理經驗;
第三,雇用至少一名全職職員。
在收集社會各界意見后,日本法務省又增加了“語言能力”要求,規(guī)定申請者本人或全職員工至少一人需擁有日語溝通能力,達到能進行日常自然交流的程度。換句話說,僅憑資金和經驗已不足以獲批——“語言”成為新的準入條件。
三年寬限期:老持有人也得“補課”
新標準將適用于10月16日以后提交的新申請者。至于在此之前已取得居留資格的經營者,日本政府設置了三年過渡期,要求他們在2028年前符合修訂后的標準。屆時,入管廳在辦理居留資格更新時,還將同步審查稅務與社會保險繳納狀況,防止“名義經營”“逃稅經營”等現象。
“防濫用”還是“筑高墻”
從表面上看,這項改正旨在提升簽證質量、避免制度被濫用。過去幾年,日本部分地區(qū)出現所謂“假公司”“紙上社長”現象:企業(yè)注冊資本極低、營業(yè)額幾乎為零,卻以“經營者”身份長期滯留日本,引發(fā)社會爭議。法務省希望通過資本與語言雙門檻,讓“經營?管理”資格真正落實到實質經營者手中。
但在另一面,這項新規(guī)也讓不少外籍創(chuàng)業(yè)者感到焦慮。對他們來說,3000萬日元的注冊資本金本就不是小數,加上日語要求與繳稅審查,等于又多了一道“軟性壁壘”。東京新宿的一位華人創(chuàng)業(yè)者在社交媒體上留言:“我們是真心想創(chuàng)業(yè),也按時納稅,只是語言沒那么好。現在政策這么嚴,是在勸我們退出嗎?”
政策平衡的微妙處
事實上,日本近年來一邊鼓勵“高端外國人才”進入,一邊不斷強化“防范濫用”機制。如何在“開放”與“審慎”之間找到平衡,成為政策制定者的難題。此次修法,看似技術性微調,實則反映出日本對外國人在本國社會融入問題的態(tài)度:不僅要資本,更要溝通;不僅要投資,更要共存。
正如有評論指出的那樣:“語言要求的背后,是日本社會對‘可溝通性’的期待。日本不怕你有錢,怕你聽不懂?!?/p>
語言之外的信任建設
這場制度改革,也許是一次“篩選”,也許是一種“引導”。日本希望留下那些能真正扎根于社會、愿意理解日本文化與規(guī)則的外國企業(yè)家。而對在日創(chuàng)業(yè)者來說,這既是挑戰(zhàn),也是契機——能否跨過語言與制度的門檻,或許決定了他們未來在日本這片市場能走多遠。
“有錢、有經驗,還得會日語。”這句話聽起來有些苛刻,卻正是當下日本接受外國人政策微調的寫照:制度越來越細,社會越來越慎。如何讓外國人的“經營夢想”和日本的“制度信任”找到交匯點,也許才是這場修法背后更深層的命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