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公園、地鐵車廂、學校門口的長椅上——越來越多的老人正盯著手里的手機,仿佛那是他們唯一的陪伴。
那姿勢,跟我們身邊的年輕人,一模一樣。
智能手機,這個本意是幫助他們連接世界的工具,現在,卻像一根無形的繩子,把他們捆在了原地。
在城市里,這還只是少數的,但在很多農村,這幾乎是生活的全部。
年輕人走了,土地也不用種了??帐幨幍奈葑永?,只剩下老人和無限漫長的時間。
除了用手機打發(fā)時間,這也是他們了解外界的唯一方式。
看似無害的“打發(fā)時間”,其實正在悄悄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身體狀況。
一、上癮的開始
有記者去過不少老年社區(qū),發(fā)現很多老人都說:
“沒事就拿手機看看?!?br/>“一天不刷就渾身不自在。”
“我現在得每天完成簽到任務,不然怪難受的?!?br/>
揚州的劉大爺,今年六十八。
自從兒子給他換了新手機,他幾乎一刻不離手。
最喜歡看“養(yǎng)生直播”,為了不吵到老伴,常常躲在衛(wèi)生間里看,一看就是大半夜。
上個月,他突然眼前發(fā)黑、頭暈,家人緊急送醫(yī)——結果被確診為急性青光眼。
醫(yī)生說:“他的眼壓是正常人的兩倍?!?/p>
類似的故事越來越多。
鄭州的趙阿姨,在昏暗燈光下刷短視頻,視力急劇下降。醫(yī)生無奈地搖頭:“這是本周第三個因為看手機得眼疾的老人?!?br/>專家提醒,老年人的眼睛本就退化,再加上長時間盯屏幕、光線不足,極容易引發(fā)眼壓升高、視力損傷。
二、健康之外的隱患
手機傷的遠不止眼睛。
南京的陳老師,退休教師,最近總覺得脖子僵硬、手麻。
醫(yī)院檢查后發(fā)現,是頸椎病、椎間盤突出——原因只有一個:低頭太久。
醫(yī)生指著X光片說:“這類病人,現在越來越多,尤其是沉迷手機的老人?!?br/>久坐不動、情緒緊張、缺乏鍛煉,讓心血管病、糖尿病在老年人中愈發(fā)常見。
“我知道不好,但就是放不下。”北京的周大媽苦笑著說,“孩子忙,老頭子早走了,要不是有手機,這日子真沒意思。”
她這句話,道出了太多老人的心聲。
心理學家指出,退休后社交圈變小,孤獨感變強。
短視頻和直播填補了這份空虛,但也讓他們掉進“情緒陷阱”:明知使用過度有害,但是離開手機就會焦躁不安,情緒低落。
三、為什么老人對手機如此依賴?
社會學家分析,背后其實有三層原因:
第一,空閑太多、生活太少。
退休后,時間突然多了,但陪伴他們的活動少了。社區(qū)活動不夠、子女又不在身邊,他們只能靠手機打發(fā)寂寞。
第二,手機應用算法具有成癮性”。
算法知道他們想看什么、怕什么、關心什么。每一次推送、每一次“紅包簽到”,都像在輕輕撓他們的心。年輕人都容易上癮,何況老人。
第三,他們在手機里找回了存在感。
點贊、評論、關注、收益任務——讓他們覺得“我還行”、“我也能掙錢”。這是他們在現實中早已缺席的自我確認。
四、屏幕之外的陷阱
除了健康,還有更可怕的經濟陷阱。
成都的吳大爺差點把積蓄全搭進去。
他在短視頻平臺刷到一個“穩(wěn)賺不賠”的投資項目,號稱“專為退休人群設計”。
幸好女兒回來得早,硬是把手機搶了下來。
警方后來證實,那就是典型的針對老年人的投資騙局。
類似的陷阱每天都在發(fā)生。
從“保健養(yǎng)生課”到“高息理財”,從“冒充公檢法”到“網絡感情詐騙”,老人們成了詐騙團伙的重點目標。
他們缺乏防范意識,更渴望被“關心”,于是最容易被騙。
五、拯救他們的,不是禁令,而是陪伴
面對老年人手機成癮,我們也沒法簡單粗暴地說“別玩手機”。
手機是他們與世界最后的連接。
問題不在“玩”,而在“只有手機能陪”。
家庭,是第一道防線。
子女要多陪伴、多交流,幫他們找到新興趣,比如攝影、種花、唱歌、練字。社區(qū),是第二道防線。
多舉辦老年活動,多一點“人聲”,他們自然就會少看“屏幕聲”。
平臺,則該有底線。
適老化設計不該只是放大字體,還要有“防沉迷提醒”、“風險預警”。
手機沒有錯,但當它成了老人精神的全部,就成了問題。
別讓算法陪伴我們的父母太久。
讓人,重新回到他們的生活中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