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2位學者獲諾貝爾獎說開去
上海市出入境服務中心
2025 年 10 月 8 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把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日本的北川進、澳大利亞的理查德?羅布森和美國的奧馬爾?M?亞基三位教授,理由是他們在 “金屬有機構造體”(簡稱 MOF)研究上開了先河,做了很重要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其中北川進教授的貢獻很關鍵,他是世界上首個做出 “多孔性材料” 的人 —— 這種材料滿是微小的孔洞,能吸附氣體。用處特別多,比如能存天然氣,還能從工廠排出的廢氣里把二氧化碳分離出來并吸住?,F(xiàn)在全球變暖是大問題,這種材料在應對變暖上被寄予了很大希望,能派上大用場。此前,僅隔一天(今年10月6日),京都大學校友、大阪大學教授、免疫學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1951年1月19日出生)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成為獲得該校第6位日本籍科學家。
日本曾立下“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豪言壯語,如今已超額完成這一目標。因此,此次2位日本學者分獲諾貝爾獎引起中日媒體的廣泛關注,各種評論紛至沓來。其中自媒體“河野佐佐木”分析認為,日本能夠成功得益于科研的長期專注、容忍失敗的制度、注重探索的教育、對基礎研究的耐心以及社會對科學的尊重。相比之下,我們常因追求速度、缺乏適宜環(huán)境等因素,難以實現(xiàn)穩(wěn)定的科研輸出。
通過媒體采訪北川進教授,我們深刻認識到科學的探索需要耐于寂寞,安于貧困,孜孜以求。北川進教授提到他在1997年于美國的一次學術會議上發(fā)表有關MOF的成果時,曾遭到質疑。那段時期,他住在條件簡陋的旅館里,心情復雜,但他始終堅信研究的科學價值,并決定“無論結果如何,都要走到底”。正是這份信念,使他最終完成了這一在材料化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fā)現(xiàn)。在其整個科研生涯中,他始終堅守一個重要原則:致力于發(fā)掘“無用之物”的潛在價值。年輕時,他曾研讀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的著作,書中引用了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的觀點——“無用之用,方為大用”。這一理念深深影響了他,使他堅信自己所研究的科學領域蘊含著巨大價值,并下定決心“無論結果如何,都要堅持到底”。
其實,中國也有眾多杰出的科研典范。他們由于各種原因為了祖國,默默無聞,托舉起國運的責任。一代巨匠袁隆平懷揣“禾下乘涼夢,一夢逐一生”的信念,扎根稻田數(shù)十載,面對“雜交水稻無優(yōu)勢”的質疑,他堅持不懈地反復試驗,哪怕遭遇失敗也始終堅守田間,最終在花甲之年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屠呦呦及其團隊則在極端艱苦的科研條件下,攻克了青蒿素提取的難題,拯救了數(shù)百萬生命。
他們用數(shù)十年的專注與堅持證明,中國科研從不缺乏“坐冷板凳”的定力。只要給予科研者足夠的耐心與支持,營造寬松的科研環(huán)境,同樣能孕育出改變世界的重大成果。正如屠呦呦所言:“一個科研的成功不會輕易到來,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我沒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國際認可??偨Y這40年的工作,我認為科學要實事求是,而不是為了爭名奪利?!?/p>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wǎng)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nèi)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lián)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