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內(nèi)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贅述文章結(jié)尾
那年秋天,吳承恩在老家皖中,一連幾天沒出門。
鄰居說他在屋里畫圖,紙上密密麻麻寫了些什么,誰都看不懂。
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不是圖,是人。
他正琢磨怎么把五個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角色,湊成一個“取經(jīng)團隊”。
說起來,《西游記》的主角是誰?唐僧?孫悟空?都不全對。
真正讓隊伍走得下去的,是五個一起上路的人。
缺誰都不成。
可這事兒奇就奇在,這五個人——一個和尚、一個猴子、一個豬精、一個沙僧、外加一匹馬——怎么看都不像是能湊一塊的。
可偏偏他們就這么走到了西天。
一路上打了九九八十一場仗,走了十萬八千里,最后還真就取回了真經(jīng)。
這事聽著像神話,但細看卻藏著規(guī)矩。
那時候,吳承恩年紀不小了,做官無望,家境也不寬裕。
他熟讀《道藏》《大藏經(jīng)》,又對《五行正說》頗有興趣。
他發(fā)現(xiàn),五行不只是生克變化,更是一種對人性的理解。
金木水火土,五種力量,代表五種性格、五種命運。
合則生,克則亂。
他開始琢磨,能不能把這五種屬性,安在五個角色身上,讓他們在一段旅程里彼此碰撞、互相牽制,最后靠“平衡”走到終點。
于是唐僧是水,孫悟空是金,豬八戒是木,沙僧是土,白龍馬則是火。
不是隨口一說,是每個人的出身、經(jīng)歷、脾氣都貼著這套五行來的。
唐僧原名江流兒,被母親放在河里漂走。
水,起初是他的命運,后來成了他的性格。
他不急不躁,溫和卻執(zhí)拗,一路上誰都走了,他沒退過。
可水也有缺點,太柔,容易被帶偏。
所以得有人護著他。
孫悟空就不一樣。
他是石頭里蹦出來的,帶著天生的鋒銳勁。
性子急,火眼金睛,七十二變,打起妖怪來從不手軟。
可也正因為太剛,容易惹事。
要不是有緊箍咒,他早跑了。
豬八戒一開始是天蓬元帥,后來犯了事,被貶下凡,投錯了胎,成了個半人半豬的怪樣。
他最像凡人——貪吃、好色、怕死、嘴上不饒人,心里卻不壞。
他是木,木怕金,所以老被孫悟空壓著。
沙僧最安靜。
他原來是卷簾大將,打碎了琉璃盞,被貶到流沙河。
吃人吃了幾年,后來被觀音度化。
他話不多,力氣大,最聽話。
土,厚重、穩(wěn)當(dāng),不張揚,但不可或缺。
白龍馬其實是龍王三太子,原本是龍,犯了錯,被罰為馬。
龍屬水,但在五行里,巳蛇為火,龍的原型就是蛇。
他又變成馬,而馬在天干中屬午,午也是火。
所以他是火。
火克金,水克火,他夾在中間,最不自由。
但他是唯一一路走完卻一句怨言都沒有的。
觀音為什么選他們五個?不難理解。
他們不是最強的,但組合起來,是最穩(wěn)的。
有一次,孫悟空鬧脾氣,扔下師父走了。
只剩唐僧、豬八戒、沙僧、白龍馬。
剛走出山口,就被妖怪抓了。
豬八戒打不過,沙僧也擋不住,白龍馬急得直打轉(zhuǎn)。
唐僧被吊在樹上,差點成了妖怪的晚飯。
那會兒,孫悟空在花果山。
聽風(fēng)聽雨,就是不動。
可到了第三天,觀音托夢給他,說:“你若不去,取經(jīng)之路,就此中斷。”他才咬牙回頭,一棍子把妖怪打死。
沒人再提那幾天他去哪了。
唐僧也沒問。
只說了一句:“回來就好。”
那年是明嘉靖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48年。
吳承恩已經(jīng)五十出頭,剛寫完《西游記》前半部分。
他在封面上寫了個“空”字,又劃掉了。
改成“悟”。
意思是,這世上所有的苦與難,打來打去,最終得靠“悟”去解。
這本書后來在民間傳了下來,一開始沒什么人重視。
清人毛宗崗看完,說了一句:“此書非神非佛,是人心也?!?/p>
再后來,五行的說法有人信、有人不信,但西游五人的組合,從沒被人真正拆散過。
高亨,《吳承恩和《西游記》》,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年。
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
周汝昌,《西游記辨正》,中華書局,1986年。
劉笑偉,《明代文人的心靈世界》,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7年。
《大明實錄·世宗實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