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關系,繞不開朝鮮戰(zhàn)爭,中國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幫朝鮮打仗,付出了巨大代價。
可現(xiàn)在一看朝鮮的教科書和宣傳資料,中國那部分貢獻好像被擠到角落里去了。很多人覺得朝鮮這是在忘恩負義,但事情沒那么簡單。
朝鮮這么做,主要跟他們的國家理念和生存策略有關,不是單純的忘本,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獨立形象。
戰(zhàn)爭本身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南下進攻,很快就控制了大部分南方地區(qū)。但聯(lián)合國軍介入后,形勢逆轉(zhuǎn),美軍一路北上,逼近鴨綠江邊。
10月19日,中國志愿軍開始入朝作戰(zhàn),總共派出上百萬部隊,分批輪換。
志愿軍在清川江、長津湖等地打了硬仗,1950年11月到12月的第二次戰(zhàn)役中,志愿軍和人民軍配合,把聯(lián)合國軍趕回三八線附近。
1951年,雙方在鐵原、漢江一線拉鋸,志愿軍挖戰(zhàn)壕、建陣地,擋住了多次進攻。一直到1953年7月27日停戰(zhàn)協(xié)定簽字,戰(zhàn)爭結束。
這期間,中國志愿軍傷亡幾十萬,幫朝鮮穩(wěn)住了北方政權。但朝鮮的官方敘述,卻把焦點全放在金日成和人民軍身上,說是本土力量主導了勝利。
為什么會這樣?核心就在朝鮮的國家指導思想上,叫主體思想。
1955年12月,金日成在一次對宣傳干部的講話中第一次提這個概念,后來逐步發(fā)展成國家意識形態(tài)。主體思想的核心是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自衛(wèi),強調(diào)一切靠自己,不依賴外部勢力。
朝鮮覺得,如果太突出中國援助,就等于承認自己當初離不開別人幫忙,這跟主體思想的宣傳基調(diào)對不上。結果,在他們的歷史教育和媒體里,中國志愿軍的角色就被淡化了。
比如,平壤的戰(zhàn)爭紀念館里,有12個展廳專門講人民軍的戰(zhàn)績,只有一個小展廳提到志愿軍。
板門店停戰(zhàn)談判現(xiàn)場的照片展示,也幾乎沒志愿軍的痕跡,盡管那個會場是志愿軍戰(zhàn)士建的。
朝鮮中學歷史教材里,戰(zhàn)爭描述基本是“金日成領導人民軍擊退美帝國主義入侵”,志愿軍援助只帶一筆,或者干脆不提。學生們學的就是本土英雄主導一切,外援是輔助的。
這從戰(zhàn)爭剛結束就開始了。
1953年停戰(zhàn)后,朝鮮開始重建,國家宣傳機器就轉(zhuǎn)到強調(diào)自立上。
金日成推動土地改革和工業(yè)化,1950年代后期,中國志愿軍全部撤回,但朝鮮沒大張旗鼓感謝,反而在內(nèi)部宣傳中弱化援助。1960年代,主體思想進一步體系化,寫進黨章和憲法。
1972年,朝鮮憲法正式把主體思想定為指導方針,從那以后,朝鮮宣傳更加強調(diào)本土力量。
舉個例子,朝鮮媒體報道戰(zhàn)爭時,常說人民軍以少勝多,用有限武器打敗強大敵人,志愿軍的作用被壓縮成“友好支持”。
這套敘事幫朝鮮樹立了民族自豪感,讓民眾相信國家能靠自己生存下去。
中朝關系的歷史演變
1948年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金日成上臺,中國和蘇聯(lián)都給了支持。但朝鮮從一開始就想保持獨立,不愿當附庸。
1950年代,中蘇關系好時,朝鮮平衡兩邊援助。1960年代中蘇分裂,朝鮮先偏向中國,后來又拉近蘇聯(lián),玩平衡外交。
197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朝鮮卻堅持封閉路線,兩國分歧加大。1980年代,中國和韓國建交談判啟動,朝鮮覺得中國在后院插手,關系一度冷卻。
1992年8月24日,中韓正式建交,朝鮮公開批評中國“背棄社會主義陣營”。這時候,朝鮮更加強調(diào)主體思想,避免顯示對中國依賴。
1990年代初,蘇聯(lián)解體,朝鮮失去大靠山,經(jīng)濟崩盤,1994年到1998年鬧大饑荒,叫“苦難行軍”。那幾年,中國給了大量糧食和燃料援助,占朝鮮進口的六七成。
但朝鮮官方報道里,沒公開感謝,反而說靠本土努力渡過難關。
為什么?還是因為主體思想作祟,不愿承認弱勢,怕民眾失去信心。金日成1994年7月8日去世,金正日接班,繼續(xù)這套政策。
2000年代,中朝貿(mào)易增多,中國成朝鮮最大貿(mào)易伙伴,但朝鮮宣傳中還是低調(diào)處理援助。2011年金正日去世,金正恩上臺,關系有所回暖。
2018年3月,金正恩第一次訪華,之后幾次互動增多。中國推動半島無核化,朝鮮也回應,但內(nèi)部宣傳沒變,依然淡化歷史援助。
現(xiàn)在來看,朝鮮這種態(tài)度有現(xiàn)實考量。他們夾在美國、中國、俄羅斯之間,小國生存不容易。主體思想幫他們維持政權穩(wěn)定,避免被大國操控。
淡化中國貢獻,也是為了不讓民眾覺得國家欠別人太多,影響內(nèi)部凝聚力。但這也帶來問題,朝鮮經(jīng)濟封閉,發(fā)展慢,國際孤立加劇。
相比之下,中國堅持開放,經(jīng)濟騰飛。中朝作為鄰國,利益綁在一起,中國一直強調(diào)和平穩(wěn)定,愿意平等合作。
但朝鮮總擔心過度依賴,怕失去主動權。所以,關系時好時壞,但基本保持務實。
1950年到1953年,中國志愿軍總投入270多萬人次,傷亡36萬多。戰(zhàn)后,中國幫朝鮮重建,1954年到1962年援助價值13億人民幣的項目,包括工廠和基礎設施。
但朝鮮官方記錄中,這些常被歸為“兄弟國家互助”,不突出中國獨一份。
近年來,金正恩在2018年7月27日停戰(zhàn)65周年時,去志愿軍陵園獻花,2020年10月又敬獻花籃,2023年7月25日參觀另一個陵園。
這些舉動顯示,朝鮮沒完全忽略歷史,只是公開表達有限。修繕志愿軍墓地和中朝友誼塔,也花了不少錢,比一些本土遺址還重視。
很多國家在歷史教育中都美化自己,弱化盟友貢獻。比如,美國教科書講二戰(zhàn),常突出本土作用,蘇聯(lián)貢獻被淡化。
朝鮮這么做,也是為了民族認同。但對中國來說,這多少有點心酸,畢竟志愿軍付出實打?qū)崱蓢嗣窀星樯?,民間交流多,但官方層面總有顧慮。
結語
未來中朝關系怎么走?朝鮮堅持主體思想,不會大變。但隨著全球變化,朝鮮可能更務實。
2019年,河內(nèi)朝美峰會后,朝鮮經(jīng)濟壓力大,中國援助仍關鍵。兩國邊境貿(mào)易活躍,合作項目在能源和基礎設施上推進。
中國主張半島和平,朝鮮也需穩(wěn)定外部環(huán)境,雙方加強溝通,能減少誤會。朝鮮淡化援助不是忘恩,而是國家策略,淡化外部幫助,維持內(nèi)部穩(wěn)定。
理解這點,就能看清中朝關系的復雜性。
參考資料:
1、抗美援朝70周年|外國人眼中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世界上沒有任何軍隊足以擊退中國人” 參考消息網(wǎng) 2020-11-07
2、外媒:朝紀念朝鮮戰(zhàn)爭勝利65周年 并向中國人民志愿軍致敬 參考消息 2018-07-28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