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金價400的時候,總覺得太貴,下不了手,結果眼瞅著蹭蹭漲到900,又開始琢磨還能不能跌回當初那價。
說實話,就算真跌回去了,估計還是有人不敢買。之前怕買貴了,吃虧;跌了又擔心,還得接著跌。這種糾結的心情,我太懂了。畢竟從3年前開始,就每個月固定買點黃金,把它當成養(yǎng)老錢,一點點攢著。為啥這么有底氣呢?答案其實就藏在“錢越來越不值錢”里,這是道理,不是黃金變值錢了,而是咱們手里的錢購買力越來越弱了。
咱們回想一下,1971年那會兒,黃金才35美元一盎司,現(xiàn)在都沖破4000美元了。這50年里,美元實際貶值得厲害,足足跌了113倍,是不是挺嚇人?不過這次金價漲這么猛,真不是光因為打仗,大家想找點避險的,而是原來的貨幣規(guī)矩要變天的信號。
美元的霸權地位正碰上好幾重麻煩:軍事上的影響力慢慢不行了,石油跟美元的綁定也松了,貿(mào)易方面的地位也在下滑,再加上特朗普那邊推動降息搞逆全球化,美元那套體系正越來越不穩(wěn)。
這時候,各國央行都在偷偷干啥呢?
全都在悶頭買黃金。有數(shù)據(jù)說,某個東方大國的央行已經(jīng)連著11個月增持黃金,到9月底的時候,儲備量到了7406萬盎司,差不多就是2303噸。這肯定不是碰巧,是在為新的貨幣時代攢家底呢!
為啥全球那些精明的錢都搶著往黃金這艘諾亞方舟上擠?聽聽投資大佬們咋說的吧?
橋水基金的達利歐一句話說到點子上了:“政府欠的債那么多,地緣沖突又一個勁兒升級,黃金是唯一不用靠別人就能兌現(xiàn)價值的東西。”
他還拿上世紀70年代高通脹那時候比,當時大家也對紙幣沒信心。高盛更敢想,把2026年的金價預測從4300美元提到了4900美元,理由也簡單,各國央行和ETF還在使勁買。新債王剛拉克建議把黃金的倉位提到25%,景順資產(chǎn)干脆說要多配黃金來應對美元的風險。
這些專業(yè)機構都在用真金白銀投票,你還有啥好猶豫的呢?不過我得跟大伙兒說一聲,金價今年已經(jīng)漲了五成,短時間內可能會回調一下。我自己剛把黃金倉位從15%調到20%,但可別想著一下子全投進去。要記住,金價是螺旋式上漲的,大漲小跌才是正常情況。
我堅持定投的核心想法其實特簡單:覺得黃金的開采速度能趕得上印鈔機的速度嗎?疫情那會兒,有的國家貨幣發(fā)行增速超過了20%,可全球金礦一年的產(chǎn)量還不到2%。更關鍵的是,想靠人造黃金來改變供需關系,在物理規(guī)律面前根本行不通。
可能有人會問,黃金會不會以后產(chǎn)量大增就崩盤了?那你得先弄明白兩條繞不開的硬道理。
第一,成本就直接把量產(chǎn)的念頭給滅了,實驗室里造金子花的電費比金子本身還值錢,就算以后技術進步了,合成成本比黃金本身價值高這個死結也解不開。
第二,黃金的稀缺性那是宇宙級的,黃金的穩(wěn)定性來源于它的原子結構,也就是79號元素的特性,想人工改變這個規(guī)律,至少100年內別指望了。最頂尖的實驗室早就證明了,合成黃金永遠動搖不了天然黃金避險的頭把交椅。
還有些人擔心地下的黃金越挖越多,總有一天會貶值。這問題其實就像擔心鈔票印太多會怎么樣,等等,真相正好相反。當政府為了刺激經(jīng)濟使勁印鈔的時候,比如2008年通過量化寬松,讓美元供應量翻了好幾番,黃金的稀缺性反而更突出了。人類的欲望是印鈔機的燃料,而黃金是宇宙設定的剎車片,說哪個更稀缺呢?
所以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現(xiàn)在900塊1克的金價算高嗎?要知道品牌首飾的價格有的都賣到1200了。要是把時間拉長了看,1971年拿著美元到現(xiàn)在價值虧了99%,而黃金卻漲了113倍。當紙幣成了信用實驗品的時候,黃金才是那個能穿越經(jīng)濟周期的硬通貨。
我的策略一直沒變,每回價格下跌都是定投上車的好機會,別太糾結具體多少錢,每個月攢幾克比總想著抄底實在多了。畢竟等到諾亞方舟開走的時候,你手里攥著一沓不斷貶值的紙幣,那場面想想就挺不真實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